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中所涉及的范围就有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方面。所以,医学有2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从根本意义上讲,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故而医学关注方向也从"已病人群"的"疾病医学"逐渐向‘"未病人群"的"健康医学"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与中医的"治未病"相一致。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中医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方式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亚健康,《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  相似文献   

2.
李美娜  何滨  戴菲  徐芳云 《吉林医学》2009,30(24):3198-319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医学模式MH疾病治疗为主转向人的健康医学为主。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所谓“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上工治未病--预防药学的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传统医药学历来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医学观点,并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观的不断发展,药学研究的范畴也由过去单纯发展疾病治疗药物转变到发展预防药物和治疗药物并重。近些年来,药物在预防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我国目前预防药学应从建立系统的筛选和安全性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我国宝贵的中药材资源和中医理论等两个方面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与西医的“健康体检”有着许多默契之处,他们均蕴含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思想,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工作,对于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了出极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肺系疾病病种多、病位广,是现代医学治疗的难点及热点,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可以降低肺系疾病的发生。辨证保健的目标是在疾病发生前开展精准的个性化保健,其兼具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肺系疾病的辨证保健关键点是对人的健康状态与发病趋势进行辨识,而阴阳“五态人”理论正是《黄帝内经》中对人健康状态和发病趋势的描述。运用阴阳“五态人”理论指导肺系疾病的辨证保健可提高肺系疾病保健的有效性,拓展疾病预防思路,为正确地选择保健措施提供保障,提高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的优势地位,促进保健事业的发展,满足大众对健康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更重视预防和保健。“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人们应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病前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在很多慢性病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或欲发的阶段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即疾病发生后要进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发生传变和发展;瘥后防复,即病后应积极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康复与防止复发.“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及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架构,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上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也在现代预防医学“如何延长生命时限、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控的优势病种,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相一致。建立健全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对于完善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预防养生、“亚健康”的调治、疾病的先期治疗、病后的防变以及调护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提出:“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只有治未病才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研究仲景的未病医学的思想,是预防养生医学和临床防治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伤寒论》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重要的思想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慢病防治管理受到世界卫生工作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其现代医学的慢病管理有趋于一致之处,在慢病防治管理体系中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和技术方法,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家针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是对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多种因素导致人群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几方面内容.该理论贯穿于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成为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本文着重介绍了肺系疾病未病先防的7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学习重点】防治原则是指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本篇重点介绍有关“治未病”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涵义,应重点掌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具体措施。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治则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以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六个方面。其中要求重点掌握治病求本中的“标”与“  相似文献   

17.
1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出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治病要注意阻挡病变扩散和蔓延,防止疾病加重和恶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痛风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痛风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开展社区医学干预,降低痛风病的发病.方法 采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结果 通过社区医学干预和相应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本病健康知晓率,预防社区发病的重要途径.结论 开展社区医学干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提出的“未治病”思想包括: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5方面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偏离健康还未患病时的及时诊治,还有疾病的防传、防变以及缓解期的救治。“治未病”是我们的先贤为了生存在与外界环境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  相似文献   

20.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cancer, PLGC)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三个方面防治PLGC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病先防,强调顺应时节与调节体质,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全面的治疗疾病,从而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病后防复,脾胃穴位贴和中成药结合养生茶,以防止疾病复发。文章充分阐述了“治未病”思想在胃癌前病变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PLGC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