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外儿童伤害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文献关于儿童伤害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以下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伤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率为7.97%~37.96%,男性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儿童伤害高峰年龄段为1~4岁和10~13岁,伤害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儿童伤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跌落(跌倒)和溺水.在不发达地区,烧伤和中毒也是主要原因.伤害主要发生地点为家里、学校和道路.儿童伤害的最多发的类型是挫伤,发生部位主要是头面部、骨骼肌.既往伤害史、高强度活动、母亲参加工作都是儿童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71%~95%的伤害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预防,并且使死亡率下降10%~2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特征,以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和降低伤害的发生。方法:选取2006~2013年乌鲁木齐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前来就诊的首诊儿童青少年伤害病例,对其发生的原因、地点、性质、意图、结局、患者年龄和性别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男生构成比为66.7%,女生为33.3%,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害原因前4位顺位分别为跌倒/坠落(54.5%)、机动车车祸(14.6%)、钝器伤(10,6%)、刀/锐器伤(7.1%)。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顺位分别为家中(28,0%),其中主要是0~4岁儿童(57.7%)、学校与公共居住场所(25.5%),其中主要为10~18岁(36.3%),公路/街道(19.7%)。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57.8%)。伤害意图以非故意(92.4%)为主,而中、重度伤需要接受住院治疗的以15~18岁的青少年为主(29.9%)。结论:儿童青少年伤害是乌鲁木齐市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并加强多部门合作预防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2004-2008年渠县14岁以下儿童步行者交通事故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渠县公安交警系统收集的2004-2008年0~14岁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儿童步行者伤害的特征。结果2004-2008年共144名儿童步行者发生交通事故,伤害年均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7.63/10万、1.78/10万、9.72%。5~9岁组年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分别为26.80/10万、2.57/10万;0~4岁组致死率最高,为13.29%。男孩步行者伤害年发生率(20.98/10万)和死亡率(2.00/10万)均高于女孩(分别为13.83万/、1.52/10万)(P均0.05)。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最常见的部位是多部位(40.34%)、头部(26.75%)、下肢(21.53%)。死亡、重伤和轻伤所占比例分别为9.72%、66.53%和23.75%。伤害主要由机动车驾驶员(57.50%)和步行者(33.47%)过失造成。导致伤害事故的主要车辆是客车、两轮摩托车和货车,分别占40.14%、34.38%和22.15%。结论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和健康,在人、车、路系统中,司机和步行者过失是儿童步行者伤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城市儿童非故意伤害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14岁以下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状况以及主要原因构成,为以后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三城市中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14岁以下儿童的非故意伤害发生状况及主要原因构成。结果此次共调查儿童7726人,男女比例1∶1,共发生非故意伤害1276人次,发生率为16.5%。三城市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州市、北京市和上海市;前三位伤害原因为跌倒/跌落、碰伤/挤压伤、扭伤;前三位的伤害部位为下肢、手指/脚趾和面部。伤害性质以浅表伤为主,其次为脱位/扭伤、积压伤;93.5%为轻度伤害,不需要住院治疗;36.2%的伤害发生在家里/宿舍,其次为街道/公路、学校/幼儿园等;46.3%的儿童在娱乐活动时发生伤害,其次为体育活动等。结论非故意伤害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加强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干预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天津市院内报告0~14岁儿童伤害监测病例的发生现状及其三间分布特征。方法 数据来源于覆盖天津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病监测体系,收集2014年1~12月全市241家哨点医院报告的首次伤害就诊病例资料。结果 0~14岁儿童伤害病例共报告34 297例,发生率为2 710.06/10万,男童发生率为3 319.66/10万,女童发生率为2 032.29/10万(χ2=1 983.329,P<0.001)。0~岁组发生率为2 613.42/10万,5~岁发生率为2 780.43/10万,10~14岁发生率为2 757.61/10万(χ2=28.242,P<0.001)。伤害发生地点最多为家中(占47.92%)。累及部位最多为头面部(9 787例,占28.5%),其次为腕和手(8 009例,占23.4%)。76.3%为轻度伤害。在24种伤害原因中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跌倒(42.44%)、动物伤(20.63%)、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与机动车交通事故合计(9.16%)、砸伤(5.58%)、钝器伤(4.06%)。伤害发生以5月份(10.05%)和9月份(9.90%)最多;按季度来看为第二季度最高(29.23%),且不同伤害类型在一年中的分布不同。结论 儿童伤害男童较女童发生率高,跌倒、动物伤、交通事故发生数量最高,5~岁发生率最高,5月和9月高发,应特别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多部门参与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6.
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623名7~22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年内自我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青少年自我伤害发生率为7.20%,女生的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男生,且各自采取的主要自伤方式不同(P<0.05).在自伤原因构成比中,学习压力占44.6%,受到家长和老师责罚占17.4%;家中是发生自伤最主要的场所,占47.9%,其次是学校,占33.1%;自伤时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上肢,占31.4%;自伤发生后118例痊愈,占97.5%,3例留下失能或残疾,占2.5%;父母亲日常照顾时间<6h、县城、城市和青春期以后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发生自我伤害行为.结论 儿童青少年自伤发生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家庭居住地及父母照顾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江苏省0~17岁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1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中江苏省各监测点医院报告的0~17岁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病例,从病例一般情况、基本特征和临床特征三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1年,共报告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监测病例34 898例,占儿童青少年伤害病例报告数的36.29%。其中,男性18 391例,女性16 507例,性别比为1.11∶1。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全年均有发生,7—10月较多(分别占10.74%、14.16%、10.13%、10.14%),合计占全年发生数的45.17%;一天中的10点(7.68%)和18点(8.54%)是发生儿童青少年动物伤的两个高峰时段。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79.99%),以休闲活动为主(89.97%),轻度伤害占95.85%;发生部位主要是上肢(63.69%)、下肢(23.45%)和头部(7.34%)。结论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是江苏省儿童青少年伤害预防的优先领域。儿童青少年动物伤害常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家中为重点干预场...  相似文献   

8.
孙政  侯书莹  刘洋 《中国校医》2022,36(10):747-749
目的 掌握2015—2020年徐州市铜山区5~18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流行特征,为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徐州市铜山区2015—2020年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伤害的死亡率和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伤害是铜山区儿童青少年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率为8.01/10万,占儿童青少年总死亡的54.05%。随着年龄增加,主要伤害的死亡率从5~9岁年龄组的5.30/10万增加到15~18岁年龄组的12.47/10万(χ2趋势=14.383,P<0.001)。道路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和自杀的死亡率分别为3.01/10万、2.81/10万、0.67/10万、0.33/10万,居铜山区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的前4位。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自杀是铜山区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6个省份28个县(区)0~17岁儿童伤害发生状况。方法 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既往数据和现有工作规划,选择调查对象对过去12个月内儿童伤害发生情况进行普查。调查对象为未上幼儿园、幼儿园、小学1~3年级儿童的监护人,以及小学4~6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儿童本人。结果 调查前12个月内,儿童伤害人数发生率为4.83%,人次数发生率为5.75%,男童人数发生率和人次数发生率均高于女童,主要照护者为其他亲属、祖父母、未成年人或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儿童伤害人数发生率和人次数发生率较高。儿童伤害第一位原因是跌倒,儿童伤害发生的时间主要为6-10月,地点主要为家中,发生时主要活动为玩耍/娱乐。儿童伤害发生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发生部位主要为下肢、上肢和头部。伤害结局大多为痊愈,处理方式主要为门(急)诊治疗。结论 男童、父母无法主要照护的儿童是儿童伤害防控的重点人群。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伤害发生特征,在不同场所实施有针对性的伤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社区监测了解儿童伤害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城市2个街道和农村3个乡镇,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幼儿园监测0~6岁儿童伤害发生情况。 【结果】 2007-2008年平均每年监测0~6岁儿童8 085人,2年中,0~6岁儿童伤害发生率从2.09%下降至1.75%。儿童主要伤害原因为跌伤(49.51%)、钝器伤(12.30%)、动物伤害(10.36%)、烧烫伤(10.03%)和道路交通伤害(8.09%);城市儿童以跌伤、钝器伤为主,农村儿童以跌伤、动物伤害和道路交通伤害为主。儿童伤害主要发生地点为家中(32.04%)、幼儿园(22.98%)、院子/楼梯/楼道(14.24%)、道路(13.59%)和休闲活动场所(11.33%);主要伤害部位为头部(50.81%)、上肢(28.80%)和下肢(14.24%);以无意伤害、轻度伤害为主。 【结论】 社区伤害监测为儿童伤害预防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数据收集途径。跌伤、钝器伤是城市儿童防范的重点,犬咬伤和自行车辐条伤是农村儿童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诊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至2004年的3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32例急诊手术,死亡2例,治愈30例。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伴休克者,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行急诊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及其复合伤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抢救措施及顸后状况。结果32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87例(57.01%),中残23例(7.01%),重残10例(3.05%),植物生存状态5例(1.52%),死亡103例(31.40%)。结论在处理重型颅脑外伤时,应仔细检查全身的每一个部位,决定手术时,应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注意多科配合抢救,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三氯生亚急性经口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氯生大鼠亚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选用8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0、158、632mg/kg三氯生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经口染毒30d。观察大鼠生长情况、体重、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及病理学指标。结果雄性3个剂量组及雌性中、高剂量组体重和食物利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体重、增重、脾体比低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肝体比及雄性肾体比高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肌酐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肾损害。结论长期大剂量接触三氯生能引起肝脏和肾脏毒性,并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军事训练伤多功能治疗康复仪的原理和组成、技术指标和功能。该治疗康复仪主要用部队官兵在军事训练、执勤和运动中发生的军事训练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无创无副作用、实用多功能、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为治疗军事训练伤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复合伤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抢救措施及预后状况。结果32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87例(57.01%),中残23例(7.01%),重残10例(3.05%),植物生存状态5例(1.52%),死亡103例(31.40%)。结论在处理重型颅脑外伤时,应仔细检查全身的每一个部位,决定手术时,应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注意多科配合抢救,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要求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脑水肿面积的变化、GCS、APACHE-Ⅱ评分、疗效与预后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脑水肿面积、GCS、APACHE-Ⅱ评分、疗效与预后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颅脑损伤,能够明显减轻脑组织水肿,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儿童意外伤害社区干预策略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意外伤害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命质量 ,不仅给儿童和家庭带来身心痛苦 ,也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儿童伤害的有效干预和控制过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协作、多部门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积极提倡和推行社区干预是一个有效、经济、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想选择。结合对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现状的统计分析 ,对儿童意外伤害社区干预的原则、策略的选择方案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胃镜取异物时,外套一胶管防止异物划伤食道粘膜、咽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甲基汞致大鼠脑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分成3组,每组8只。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单纯染甲基汞组,第3组为牛磺酸预处理组。第1、2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第3组皮下注射2mmol/kg的牛磺酸。2h后,第1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第2、3组腹腔注射25μmol/kg的氯化甲基汞溶液。染毒后24h处死大鼠,切取大脑皮质,测定大鼠大脑皮质汞含量,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染甲基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染甲基汞组大鼠大脑皮质汞含量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GSH—Px和SOD活力均明显下降(P〈0.05);与单纯染甲基汞组比较,牛磺酸干预组大鼠大脑皮质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H含量明显升高(P〈0.05)和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而GSH—Px活力显著回升(P〈0.01)和SOD活力明显回升(P〈0.05)。结论牛磺酸对急性甲基汞致大鼠脑氧化损伤有一定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观察不同剂量的紫外线持续照射12周对小鼠皮肤基底细胞程序外DNA合成的影响发现:当紫外线剂量大于1/2最小红斑量(MED),一次照射即可使程序外DNA合成明显增加;对紫外线照射的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大于1/2MED的紫外线照射,程序外DNA合成持续增加,而1/8MED组则无明显改变。提示剂量大于1/2MED的紫外线持续照射可能会对生物体细胞产生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