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殊类型斜视的矫正手术一、A—V型斜视的矫正手术对于A—V型斜视,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和临床表现的差异,矫正手术可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水平肌肉的加强或减弱手术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1993年 1月到 1999年 1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 (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 3例 (肌肉缝线撕脱 )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手术临床上可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四条水平肌肉同时手术或三条肌肉手术。笔者自 1 991年至今采用三条肌肉常规量手术及超常量手术、四条肌肉手术 ,现将 3组病例分析比较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自 1 991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 ,共收治外斜视 864例。其中外斜角度≥ 80 △ 者 2 82例 ,男 1 4 9例 ,女 1 3 3例 ,年龄 3~ 40岁。双眼交替性斜视 2 46例 ,单眼恒定性斜视 3 6例 ,可控制正位者 97例 ,无明显水平肌肉麻痹 ,术后随访最少 6个月。2 手术方法 A组 :46例 ,采用双内直肌缩短 5~ 8mm ,双外直肌后…  相似文献   

4.
V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 1 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 1 0 2 7例斜视中 1 2 2例V型斜视病例的病史资料及治疗结果。 1 2 2例V型斜视男 62例 ,女 60例 ,最大年龄为 2 8岁 ,最小年龄为 4岁 ,平均年龄 1 1 6岁。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和 /或同视机九方位斜视角检查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 1 5 △ ~ 42 △ ,平均 2 7△ 。根据有无垂直肌肉功能异常分别选择垂直肌肉手术或 /和水平肌肉移位 ,包括下斜肌后徙、上斜肌折叠、内外直肌后徙或联合上下移位。术后随访时间 1~ 1 8月 ,平均 9月。结果 V型斜视占同期斜视病例的 1 1 88%。其中V型外斜视 79例 (65 % ) ,V型内斜视 3 8例 (3 1 % ) ,原在位正位的V型斜视 5例 (4 % )。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垂直肌肉功能异常 (86% ) ,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 (4 5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 7% )、上直肌不全麻痹 (4 % ) ,水平肌肉附着异常 (1 4% )。手术治疗 87%获得满意效果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小于 1 5 △ ,水平斜视度小于 1 0 △)。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 ,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 ,常合并水平斜视 ,外斜视多于内斜视。根据引起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5.
眼外肌移位术是指将叭外肌的肌腱或肌肉部分移开其自然作用方向。眼外肌移位术同常规的眼外肌加强术或减弱术不同,其主要目的不是改变肌肉的力量,而是改变肌肉的作用方向及位置,从而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眼外肌移位术有如下几种。一、治疗单眼垂直性斜视:单眼垂直性斜视多同时伴有水平性斜视,故可在矫治水平性斜视的同时,将内、外直肌等量地上移或下移,从而一举两得,顺便矫治了垂直性斜视,减少病人的手术次数及痛苦。上述术式的变法是眼外肌边缘切开术,如果将一条水平眼外肌(内直肌或外直肌)上缘和下缘分别切开半个肌腹,使其上方切口距肌肉附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 993年 1月到 1 999年 1 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1 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 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3例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过矫 3例中 2例是由于术后手术肌肉缝线撕脱所致 ,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对局部麻醉下斜视手术中的眼心反射(OCR)影响。方法选择80例局部麻醉手术的水平性斜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用0.75%罗哌卡因混合2%利多卡因分别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和结膜下浸润麻醉,并记录扣取肌肉时OCR的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能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牵拉内直肌36条,发生OCR 16次,牵拉外直肌38条,发生OCR 10次;对照组牵拉内直肌38条,发生OCR 26次,牵拉外直肌38条,发生OCR 22次,两组间牵拉肌肉引起的OCR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35%,对照组63%,P<0.05),而两组间OCR等级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局麻斜视手术中具有较低OCR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斜视手术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斜视手术后患者的眼表情况。

方法:选取2015-05/2016-10我院住院治疗的斜视患者188例240眼,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3组:A组85例100眼行角膜缘切口; B组35例50眼行跨肌止端切口; C组68例90眼行近穹窿切口(包括Parks切口及改良的Parks切口)。行单条眼外肌手术者75眼,行2条眼外肌手术者110眼,行3条眼外肌手术者55眼。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1、2、4wk检测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f)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术前1d比较,各不同切口组术后1d TMH均明显增高,NIKBUTf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wk时NIKBUTf恢复至术前水平,B、C组术后1wk时恢复至术前水平。A、B组术后2wk时TMH恢复至术前水平,C组术后1wk时恢复至术前水平。单条肌肉眼外肌手术者术后1wk TMH和NIKBUTf恢复至术前1d水平,行2条和3条肌肉手术者术后2wk时各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手术切口选择和手术累及的肌肉条数都会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健康情况; 选择近穹窿切口行斜视手术恢复较快; 斜视手术中所累积肌肉数越少,对眼表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9.
王广玲  曾丽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539-2540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相似文献   

10.
斜视矫正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的说来,斜视矫正手术包括两个部分,即眼外肌的减弱和加强。临床上采用的肌肉减弱手术有:肌肉附着点后退、肌腱边缘切开、断腱以及后部固定缝线术等术式。临床上采用的肌肉加强手术有:肌肉缩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24例28眼视网膜手术后和7例9眼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简称TRI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病人,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ky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1.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2.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1.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2.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相似文献   

12.
(二)肌加强术(myostrengthening) 肌加强术和前面所讲的肌减弱术,二者都是斜视矫正手术中的重要手术。在共同性斜视,特别是大度数斜视,单作肌减弱手术往往不能矫正全部斜度,必须辅以对抗肌的加强术方可完全矫正;还有集合不足型内斜和分开不足型外斜等,也都必须采用肌加强术方可作到合理矫正。在麻痹性斜视,不少矫正手术采用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外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肌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肌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外直肌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外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外直肌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7,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外直肌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外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外直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外直肌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7,P<0.01)。4例患者的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结论与外直肌不同,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肌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外直肌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外直肌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术治疗斜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术治疗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12 0例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肌肉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 (实验组 ) ,一组单纯行肌肉边缘切开 (对照组 ) ,随访时间 6个月~ 5年 ,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0 4± 1 7分钟、 9 6± 1 5分钟 ;术后 6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 80 0 %、 60 0 % ;术后 6个月的残存斜视度分别为 4 3± 2 2°、 8 9± 2 1°。两组比较 ,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正位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残存斜视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实验组中的术后矫正斜视度数与术中楔形切除的肌肉宽度值呈显著正线性相关性 (γ =0 947,P <0 0 1)。两组的手术并发症相似。结论 :直肌边缘切开联合楔形切除术治疗斜视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好、优于单纯直肌边缘切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斜视手术在眼科及美容科较为多见,水平性斜视较垂直性斜视多见,笔者近年共做这类手术4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本组病例40例(40眼),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7~46岁,外斜22例,内斜18例,斜视度数20△~60△,动一条肌肉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评价非共同性斜视手术的方式和效果。方法非共同性斜视106例根据术前诊断分别采取斜肌断腱、后徙、并联合水平肌肉手术、上直肌下直肌后徙(缩短)联合水平肌肉手术、水平肌肉移位联合水平肌肉手术等手术方式。结果106例术后均达到治愈标准,异常头位消失。58例恢复了立体视。结论对于非共同性斜视要诊断准确,正确选择手术术式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 dophthalmopathy,TAO)导致的限制性斜视手术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01/2012-02在我院就诊的21例眼外肌手术出现并发症的TAO限制性斜视病例,分析手术前病情、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21例中术前有6例为限制性上斜视,15例为限制性下斜视。手术中行上直肌断腱1例,后退5例,下直肌后退15例。术中发生巩膜损伤2例,其中1例在断肌止点时损伤巩膜,1例在将肌肉固定于巩膜上时缝穿巩膜;术中预置缝线滑脱3例;术后早期(术后1mo内)发生欠矫6例,过矫5例;术后晚期(术后6mo后)出现过矫15例,包括6例限制性上斜视患者、9例限制性下斜视;下睑退缩8例。结论:TAO限制性斜视手术矫正容易出现过矫,手术中应严格控制肌肉后退量,下直肌后退时应注意下睑退缩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局部麻醉方式下,斜视手术中末梢灌注指数(TPI)变化,了解TPI变化趋势,推测TPI变化能否成为预测眼心反射(OCR)发生的指标。方法观察记录8位成年健康患者在局麻下斜视手术时术前和术中牵拉、放松14条眼外肌时的心率、TPI等的变化,判断是否发生OCR。结果 (1)TPI在牵拉至放松的过程中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2)牵拉肌肉5s,放松牵拉10s,放松牵拉30s与手术麻醉完成后TPI的差值,三个时间段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放松牵拉10s与麻醉完成时TPI差值变化,在以OCR有无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TPI的变化(△TPI)反映了牵拉肌肉至放松肌肉过程中,末梢循环血量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2)在放松牵拉的过程中,△TPI有可能成为辨别是否发生OCR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下微创法经球结膜行眼外肌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注射,治疗不同种类斜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来我院接受BTXA治疗的18例(18眼)斜视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于所需注射眼外肌附着处旁切开结膜约2mm,分离并清晰暴露巩膜和肌肉止端,用斜视钩将眼外肌肉轻轻提起,注射针头走向与肌肉呈15°夹角,在显微镜直视下将BTXA注入肌肉或肌鞘内。治疗后1周和6周时随访,观察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复视症状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6周时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为22.9△、6.9△、7.7△;随访中仅1例较治疗前无改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后1周及6周的斜视度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周及6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复诊的斜视度数以及正位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有明显眼球运动障碍者12例经BTXA注射后均得到改善;伴复视者12例中11例经治疗正前方及前下方复视消失,1例有所改善;伴代偿头位者3例,均得到改善。2例出现上睑下垂,2例出现垂直斜视。结论手术显微镜下经球结膜微小切口对眼外肌进行BTXA注射治疗斜视,近期效果理想,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治疗效果;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方法将87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54例和手术治疗组33例。将保守治疗组分为2组。Ⅰ组29例眼局部给于地塞米松,Ⅱ组25例局部用药,观察并记录眼突、睑裂高度和斜视角、眼球运动的变化,并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手术治疗组33例患者行直肌后退术,手术成功标准为原在位和阅读位无复视。结果(1)87例斜视患者以多条直肌受累为主,下直肌受累频率最高(82%),外直肌受累频率最低(14%)。单条肌肉受累者占27%。(2)保守治疗组眼局部用地塞米松者较不用药者复视、眼球突出度、眼睑退缩和角膜着色明显好转,有统计学意义。(3)33例416眼58条直肌行后退术,其中18例(55%)治愈,11例(33%)明显改善;4例(12%)治疗效果差。所有患者行可调缝线手术,21例(64%)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需调整缝线的位置。2例术后产生轻度A 型外斜视,2例出现下睑退缩。结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以多条直肌受累为主,早期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症状,对稳定期患者的斜视采用可调缝线的直肌后退术矫正,治愈率高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