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T辅助性细胞(helper T cells,Th细胞)分泌的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Th2型细胞因子IL-4在母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4例正常早孕及30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早孕绒毛、蜕膜组织、外周血IL-2I、L-4的表达及含量。结果IL-2I、L-4主要分布于早孕绒毛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和蜕膜腺上皮细胞胞浆内。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早孕绒毛、蜕膜中IL-2蛋白质含量高于正常早孕妇女(P<0.01,P<0.05),IL-4蛋白质含量低于正常早孕(P<0.01,P<0.01)。血清IL-2含量极低,绝大部分早孕未测出(52/54)。而血清IL-4含量复发性流产显著低于正常早孕,分别为2.79(0~37.46)μg/L和4.19(2.08~30.07)μg/L(P<0.01)。结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早孕母胎界面Th1/Th2平衡向Th1偏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正常早孕期和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妇女蜕膜组织中CXCR6~+单核-巨噬细胞比例及表型差异。方法收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门诊手术室正常早孕期(40例)和不明原因自然流产(20例)妇女的蜕膜组织,分离蜕膜免疫细胞群,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正常早孕组及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蜕膜免疫细胞中单核-巨噬细胞所占比例的差异;比较两组妇女蜕膜单核-巨噬细胞(dMΦ)表面CXCR6~+、CD80、CD206的表达差异。结果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CD14+dMΦ在蜕膜免疫细胞群(DIC)中所占比例为(9.9±1.63)%,正常早孕期组CD14+dMΦ在DIC中所占比例为(8.9±0.88)%,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正常早孕组CXCR6~+在dMΦ的表达率为(40.0±1.90)%,而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表达率为(31.22±2.3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早孕组CD206、CD80在CXCR6~+dMΦ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CXCR6~-dMΦ(P0.05),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CD206在CXCR6~+dMΦ的表达显著高于CXCR6~-dMΦ(P0.01),CD80并无显著变化(P0.05);与正常早孕组相比,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CD206在CXCR6~(+/-)dMΦ中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CD80在CXCR6~-dMΦ中表达则显著升高(P0.05),在CXCR6~+dMΦ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妇女中,蜕膜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并无显著的变化,CXCR6~+dMΦ、表面分子CD206的表达明显降低及CD80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CXCR6~+dMΦ可能参与了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蜕膜组织中CD47及CRT的表达情况及与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妇产科收治并诊断为稽留流产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同期行人工流产的正常早孕患者为对照组(42例)。观察两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D47及CRT表达情况,分析CD47及CRT在蜕膜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稽留流产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RT表达极显著升高,CD47表达极显著下降(P<0.01)。CRT在脱膜组织中定位于细胞浆及胞膜呈阳性表达,稽留流产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RT表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47在蜕膜组织中定位于细胞浆及胞膜呈阳性表达,稽留流产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D47表达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稽留流产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RT的积分光密度值(I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47的IO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CRT与CD47的IOD水平采用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稽留流产组蜕膜组织中CRT与CD47的IOD值呈负相关(r=-0.648,P=0.012),对照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RT与CD47的IOD值呈正相关(r=0.324,P=0.023)。结论蜕膜组织中CRT、CD47的异常表达,可能对稽留流产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早孕期D-二聚体水平及临界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妇科就诊患者2 975例,按本次生育意愿及既往有无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史分为三组:其中门诊行人工流产术、既往无稽留流产史的早孕患者为早孕组(NEP组,n=1 160);此次为宫内早孕、单活胎、既往有≥2次稽留流产的患者为复发性流产早孕组(AEP组,n=673);既往稽留流产史的早孕患者且此次未孕患者为复发性流产未孕组(ANP组,n=1 142)。所有患者均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AEP及NEP患者同时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APC-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查,分析各个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GraphPad 6.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临界值,计算D-二聚体及其它各指标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再次妊娠中的临界值。结果 (1)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孕次及基础FSH、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分别为0.65mg/L、0.51mg/L、0.57mg/L,与AEP组相比,NEP及ANP组显著降低(P0.05)。(3)AEP和NEP组各指标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D-二聚体的临界值是0.65 mg/L,D-二聚体AUC曲线下面积是0.89,阳性预测值90.24%,阴性预测值72.6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PT临界值分别是9.75μmol/L、12.8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C-R、APTT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预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复发性流产早孕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存在血栓形成倾向,检测D-二聚体可预测复发性流产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叉头框蛋白p3(Foxp3)、T细胞正常表达和分泌刺激因子(RANTES)联合检测对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128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128例健康早孕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的Foxp3和RANTES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外周血Foxp3和RANTES水平与免疫指标和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Foxp3和RANTES水平对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外周血Foxp3、RANTES水平和Treg比例显著下降(P<0.05),Th17比例和Th17/Treg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外周血Foxp3和RANTES水平与Th17、Th17/Treg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reg均呈显著正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与子宫内膜/早孕蜕膜组织HOXA-10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HOXA-10反义核苷酸为探针检测51例URSA患者及38例正常生育(NF)组的分泌期子宫内膜/早孕蜕膜组织HOXA-10 mRNA的表达水平,并以灰度阳性单位(PU值)表示。结果NF组子宫内膜分泌早期HOXA-10mRNA表达的PU值腺体为(6.66±0.11),间质为(6.76±0.15);分泌中期分别为(10.95±0.90)及(11.46±1.08);分泌晚期分别为(11.05±1.12)及(11.54±1.10);蜕膜组织分别为(11.55±1.14)及(11.93±1.92);分泌中晚期及蜕膜组织的PU值显著高于分泌早期。URSA组不同时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组织中HOXA-10 mRNA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无明显的分泌中晚期及早孕期峰,并且分泌中晚期及早孕蜕膜组织的PU值明显低于NF同期组。两组各期腺体和间质的PU值无显著差异。结论子宫内膜HOXA-10基因在分泌中晚期及早孕蜕膜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和孕卵着床及妊娠维持密切相关,其表达缺陷可能是导致URSA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HOXA11蛋白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早孕蜕膜和不明原因不育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OXA11与不明原因不育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对38例正常子宫内膜、15例早孕蜕膜和19例不明原因不育子宫内膜组织中HOXA11、ER及PR的表达。结果HOXA1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细胞均有表达,以分泌中晚期子宫内膜和早孕蜕膜表达量较高;在不育内膜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ER、PR在各组表达量的变化与HOXA11相同,即分泌中晚期子宫内膜和早孕蜕膜的表达量较高,而在不育内膜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HOXA11基因在着床期子宫内膜的分化、发育以及着床后妊娠的维持起一定作用;HOXA11表达量下降与ER、PR表达量降低相关;HOXA11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是女性不明原因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s2,UCP2)是UCPs家族的一个成员,在人体各种组织广泛表达[1],其生理作用还不甚清楚。动物研究表明,在控制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产生、调节组织巨噬细胞功能中起重要作用[2]。而且UCP2(-/-)小鼠产仔数量和频率下降[3]。根据衰老的自由基学说,ROS是引起细胞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殖功能下降是最早出现的年龄相关改变。Rousset等[3]在小鼠卵泡颗粒细胞检测到UCP2基因的表达,推测UCP2可能通过调节卵巢组织ROS水平参与卵巢的年龄相关改变。本研究观察UCP2在人卵巢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年龄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孕期蜕膜免疫细胞谱变化及稽留流产对妊娠免疫细胞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收治的行人工流产的正常早孕患者(人工流产组,n=34),行清宫术的稽留流产患者(稽留流产组,n=17)及同期于本院IVF助孕成功的正常妇女(正常内膜组,n=27)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及数字化分析系统定量检测正常妇女子宫内膜及流产组蜕膜组织中各免疫细胞的检测阳性率。结果早孕期妊娠前后的免疫细胞谱有如下改变:妊娠早期人工流产组蜕膜CD56+自然杀伤(NK)细胞、CD68+巨噬细胞、CD83+成熟树突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01),而CD8+T细胞、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及CD1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两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在不良妊娠结局稽留流产组患者蜕膜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CD8+T细胞及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数均显著高于人工流产组(P<0.05),而CD56+自然杀伤(NK)细胞、CD83+成熟树突状细胞及CD1a+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与人工流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孕期蜕膜中NK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熟树突状细胞的适度增加有利于母胎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异常高表达的蜕膜巨噬细胞、CD8+T细胞及Foxp3+Treg细胞可能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HO)和内源性一氧化碳(CO)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早孕和30例早期自然流产(SA)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HO-1、HO-2的表达,双波长定量的方法测定两组碳氧血红蛋白(COHb)水平.结果 HO-1蛋白主要定位于蜕膜上皮细胞、蜕膜细胞、绒毛滋养层细胞和绒毛间质,HO-2蛋白主要定位于蜕膜上皮细胞、蜕膜细胞、绒毛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SA组绒毛滋养细胞、绒毛间质HO-1、HO-2表达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SA组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及蜕膜细胞、蜕膜血管内皮细胞HO-2表达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P<0.05);两组蜕膜腺上皮细胞HO-2的表达及HO-1在蜕膜组织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SA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的COHb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P<0.05).结论 HO-CO在母胎界面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制型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测48例URSA患者与50例对照组女性抑制型KIR基因的表达。结果URSA患者KIR2DL2基因频率(52.1%)增高,与对照组(26.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URSA患者拥有3个抑制型KIR基因的阳性率增高(50.0%),与对照组(24.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KIR2DL2基因频率增高可能是URSA发病的易感因素,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表面抑制型与活化型KIR受体表达失衡可能是URSA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自然流产蜕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及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P53表达的关系。方法采集20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和20例早期自然流产的蜕膜组织,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蜕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蜕膜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P53的表达。结果(1)早期自然流产组蜕膜与正常早孕蜕膜组织相比,凋亡显著增加(P〈0.01);(2)蜕膜组织中HSP70、P53表达,自然流产组与正常早孕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结论蜕膜组织凋亡过度可能为自然流产发生机制之一,蜕膜细胞凋亡的增多与P53表达上调具有一致性;HSP70不能抑制蜕膜细胞凋亡,可能对蜕膜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在反复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妇女(URSA组)和20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Tr的比例。结果:URSA组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Tr百分率[(1.98±0.9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21±1.25)%,P<0.05],而2组间CD4+CD25+总百分率、CD4+CD25dim细胞百分率以及CD4+CD25bright/CD4+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URSA的发生可能与患者CD4+CD25brightTr比例下降有关,CD4+CD25brightTr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机制.方法 自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的107例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追踪妊娠结局,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 FOXP3(forkhead box p3)的表达变化.结果 107例患者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98例成功妊娠,9例妊娠后在孕早期再次流产,妊娠成功率为91.6%.妊娠成功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high T细胞及FOXP3的表达显著高于妊娠失败患者(P〈0.05).结论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有较高妊娠成功率,治疗后外周血免疫调节性T细胞尤其CD4+CD25high T细胞的比例及FOXP3表达升高是患者妊娠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和正常早孕妇女绒毛、蜕膜中生存素(surviv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测定,探讨RSA患者的流产病因和胎盘的生长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RSA患者及20例对照组的绒毛和蜕膜组织中survivin、VEGF含量.结果 Survivin、VEGF在RSA患者孕早期绒毛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绒毛中survivi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rs=0.268,P〈0.05);蜕膜中二者的表达无相关性(rs=0.091,P〉0.05).结论 在胚胎发育和胎盘形成过程中VEGF可能通过上调survivin,促进细胞增殖、血管形成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参与胚胎着床、胎盘生长和浸润.VEGF、survivin的高表达可能导致了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和自然流产小鼠模型蜕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和凋亡蛋白抑制因子suvivin的表达情况,探讨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XBALB/c和自然流产模型CBAXDBA/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d蜕膜细胞PCNA、Ki-67和suvivi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模型相比,自然流产模型蜕膜细胞PC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Ki-67和survivin表达降低非常显著(P〈0.01)。结论自然流产小鼠蜕膜细胞PCNA、Ki-67和survivin表达水平低下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阴道改良小卵泡穿刺抽吸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育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断为PCOS不育患者98例,按照是否进行小卵泡穿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妊娠及流产情况及研究组穿刺前后血清激素的变化。结果研究组OHSS发生率为4.09%,无流产发生;对照组OHSS及流产的发生率为16.32%,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LH(4.84±0.67)U/L、LH/FSH(0.93±0.26)、T(1.70±0.39)nmol/L及基础卵泡数(30.12±5.96)个均低于术前LH(8.89±1.67)U/L、LH/FsH(1.72±0.48)、T(2.12±0.59)nmol/L及基础卵泡数(35.22±6.52)个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妊娠率无差异。结论B超引导下经阴道改良小卵泡穿刺抽吸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能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状况,减少卵巢基础窦卵泡数目,减少其后促排卵周期中OHSS发生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活动性狼疮肾炎(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及其与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活性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活动性LN患者PBMC,应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胞浆CaN活性,逆转录PCR检测IL-4mRNA表达。结果:(1)在单纯培养情况下,正常对照组和LN组PBMC均出现一定量CaN活化,活动性LN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6.08±5.58)mmol/mg.pr vs(8.81±3.61)mmol/mg.pr,P〈0.01];在PMA+Ionomyci刺激下,各组CaN活性均升高,活动性LN组CaN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9.34±12.59)mmol/mg.pr vs(37.12±11.57)mmol/mg.pr,P〈0.01];(2)LN患者PBMC在单纯培养和PMA+Ionomycin刺激时IL-4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3)在单纯培养和PMA+Ionomycin刺激时,FK506对LNPBMC表达IL-4蛋白和mRNA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LN患者PBMC存在CaN过度活化;LN患者PBMC高效表达IL-4与其CaN过度活化密切相关,通过阻断CaN活性可调控IL-4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