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词义的通别,讲的是同义词之间的会通与区别。“通”谓词义的会通,“别”谓词义的区别。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多有论述词义通别的文字。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浑言则会通为疾病,析言则?..  相似文献   

2.
(一)證《说文解字》“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今人为證验字”。《玉篇》“證,验也”。《增韵》:“證候也,质也”。依《说文》的解说,这證本义是告语的意思。《论语》“其父攘羊,其子證之”。这个證就是告发的意思。可是这个證字经常用作證验、證明,證候的意思。如《金匮要略方论·痉湿喝病脉證第二》的“湿痹之候”即湿痹之證。在古书上它和徵字相通,如  相似文献   

3.
痉证刍言     
痉,音径。僵直之意也。痉证是以筋肉牵引颈项强急,甚有角弓反张为主的疾病。如《注解伤寒论》云:“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反张者痉。”古方书有将痓字作痉的。如仲景《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第二》一则,即用痓字。痓,音翅。查《广韵》痓字作恶解并无僵直之意。从痓与痉两字音意皆异,办无通用之说考虑,显系传写之误。如《金匮要略论注》云:“盖痓即痉,强直之谓也。”又如《景岳全书》云:“痓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  相似文献   

4.
“痓”与“痉”的含义迥然不同,但在《内经》《伤寒论》《金匮》的统编教材及有些参考书中均未将此二字异同点解释清楚,我认为应当明辨其义,现将有关注家及本人的观点,简述如下: 一、认为“痓”与“痉”同字:四版教材的《伤寒论》中大陷胸丸证和《金匮·痉湿暍病篇》的条文中均改“痓”为“痉”;注家徐忠可云:盖痓即痉,强直之谓也,痉病必有背项强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源于一种直接的感觉。甲骨文中的病名多是根据某一部位生理功能失常命名的,如疾首、疾耳、疾口、疾齿、疾自(鼻)等等。《说文解字》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其中记录了许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及流行病等,仅《说文解字·疒部》就解释了102个与疾病相关的文字。《说文解字·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是病痛或患病的表征;“疾,病也”;“病,疾加也” 〔1〕。英文用disease表达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脏病heart disease。从字源来说,dis 有“相反”之义,ease则为“安乐”之义,所以disease义为“不安乐”。从前指“不愉快的事情”,后来特指“疾病” 〔2〕。用disorder (dis + order) 表达身体、精神的“失调”,即轻微的疾病或身体不适。  相似文献   

6.
答:病机十九条言痉,有因凤、因热和因肝的不同,这几条都易于理解,但因湿致痉,应该说是病机十九条中比较难解的条文。为什么因湿致痉呢?古今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六·痉因质疑》中说:“痉病之因,素问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泓’。此湿字,大有可疑,盖风字误传为湿字也,”认为“湿”字有误;有的认为不是字误,如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一九八○年的内部资料  相似文献   

7.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痰饮病的命名与分类1.1 《金匮要略》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解字》曰:“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脉经》与《千金翼方》中均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将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  相似文献   

9.
郭中国 《国医论坛》2001,16(1):52-52
“胎胪药录”见于《伤寒杂病论·序》,是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重要参考著作 ,其原貌今已不可见 ,史籍亦未见载录 ,今人视其为一种著作 ,对其名义向无确解。笔者将其视为两种著作 ,并对其名义作试探性分析 ,以期对探究仲景学说的渊源有所裨益。1 《胎胪》是古代的妇科学著作许慎《说文解字》:“胎 ,妇孕三月也。”此无疑义。“胪 ,皮也。”如《诸病源候论·四肢病诸候·手足逆胪候》“手足爪甲际皮剥起 ,谓之逆胪”。妇孕三月与皮联系在一起难以理解 ,胪字当另有一义。籀文胪为  ,从肉从  ,篆文 为  ,《说文解字》:“  , 也”,…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秋伤于湿”之论所遗留的千年之谜 ,至今仍为人们冥冥探索〔1〕。笔者纵览经书 ,浅探谜宫 ,与同道研究探讨之。1 “秋伤于湿”乃《内经》所留疑问“秋伤于湿” ,语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疒亥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疒亥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3〕这两段经文均言“秋伤于湿” ,且病机十九条中又缺少…  相似文献   

11.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对于“不恶寒”之语,历代医家多认为是病人没有“恶寒”的感觉,即病人不怕冷;亦有医家避而不谈,搪塞了事;有的则不加解释,随文敷衍。笔者对此不敢盲从,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对于这个问题,《论注》结合节(1)条云:“无汗反恶寒为刚(痉),有汗不恶寒为柔(痉)”;《辑义》引《神巧万全方》及《活人书》云:“太阳  相似文献   

12.
<正> 虑通伏(fǔ).隐伏.《说文解字》:“虑,虎貌.”段玉裁引《颜氏家训》语注曰:”是虑与伏古来通.”〔例〕《素问·气厥论篇》:“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张介宾:“虑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亦通易(yì).食易,病名.《说文解字注》:“(亦)或假为易.”《列子·黄帝》:“二者亦知”句,张湛注曰:“亦当作易.”《释文》:“亦本作易.”〔例〕《素问·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丹波元简注:“亦,易也.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沈通沉(chén).与浮相对,沉没.《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例〕《黄帝内经太素·顺养》:“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  相似文献   

13.
略论湿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湿证溯源  湿证 ,《内经》早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害筋脉 ,”“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 ,首如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湿证》曰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 ,多伤人脏气 ;有出于地气者 ,泥水之属是也 ,多伤人六腑 ;有由于汗液者 ,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 ,多伤人肌腠 ;有湿从内生者 ,以水不化气 ,阴不从阳而然也 ,悉由脾肾之亏败。”2 湿证分类  湿之为病 ,有从外感而来…  相似文献   

14.
卵巢囊肿、子宫肌瘤 ,均可归纳为祖国医学的积聚、疒徵 瘕范围进行辨证论治。《金匮要略》中说“积者脏病也 ,终不移……”《诸病源侯论·疒徵 瘕候》中说 :“疒徵 瘕者 ,皆由寒温不调 ,饮食不化 ,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 ,直名为疒徵 ……”。《素问·骨空论》中说 :“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疒徵 瘕”。《灵枢·水胀篇》中说 :“石瘕生于胞中 ,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杯子 ,月事不以时下”,《诸病源候论》中说 :“八瘕者 ,皆胞胎生产 ,月水往来 ,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又说…  相似文献   

15.
“十剂”的前身是药物功效分类法 ,一般认为“十剂”名称始于北齐·徐之才。此说源于《本草纲目·序例》。北宋·赵估《圣济经》中在徐之才用以表示药物“十种”药性后加上“剂”字 ,但未提出“十剂”之说。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序》中提出了“十剂”之说。“制方之体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金元医家对“十剂”的论述 ,许多是关于药性之“十剂”。其用在方剂的分类上还不是很受重视。如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十剂者 ,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宣者 ,郁而不散为壅 ,必宣剂以散…  相似文献   

16.
关于痉病之因,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曰“帝曰:願闻病机如何?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中医教材亦然。然此处“湿”字实为可疑,盖由“风”字讹传“湿”也。历年凡遇有关痉病之书或痉病之临床报道,笔者都能专心细读,又近40年之临床实践,甚为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而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疾"解存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传 《中医研究》2006,19(10):F0003-F0004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著。《说文》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是研究东汉以前古籍和古文字学的重要依据。“疾”、“病”是中医古籍中的常用词,《说文》释义:“疾,病也,从疒矢声”;“病,疾加也,从疒丙声”[。1]许慎认为:“疾”、“病”都  相似文献   

18.
■■之误     
《金匮要略》妊娠及产后二篇,均有“腹中(疒丂)痛”一句。这“(疒丂)”字,不但别处未见用,而且一般字典也查不到。尤在泾云:“按《说文》(疒丂),音绞,腹中急也。”其他各医家注此条,有的音绞,有的音朽。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医教材,也是如此。《医宗金鉴》则存疑不释。尤在泾说按“《说文》”云云,可是《说文》书上并无(疒丂)字,只是(疒丩)字。(疒丩)字下解云:“腹中急也,从疒丩声。”段玉裁注比字,依小徐本补痛字,作“腹中急痛也。古音读若纠。”拿《说文》“(疒丩)”字这条的解说来与《金匮》的条文比,竟一字不差,通条词义也合。可见这“(疒丩)”字,才是仲景原文的本字。“(疒丂)”是后人传抄时笔误。《康熙字典》关于“(疒丩)”字的解释同《说  相似文献   

19.
■齿辨析     
齿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曰 :“睡眠时上下齿磨擦有声的症状。多由胃热或虫积所致”〔1〕。《简明中医辞典》亦曰 :“齿 ,古病名 ,见《杂病源流犀烛》;又名齿 ,啮齿 ,嘎齿。多因心胃火热 ,或为血气虚 ,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清·徐灵胎《徐氏医书六种》:‘齿者 ,睡眠而齿相磨切也……’小儿睡中齿常为有虫”〔2〕。两本辞书俱将“齿”与“夜磨牙”等同起来。仅此解释 ,不但使齿属痉病中一种症状的本义湮没不彰 ,而且使临床辨证治疗亦局限化。今作辨析 ,以明其义。1 齿与痉病考“”字 ,《说文解字》释曰 :“ ,齿相切也…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