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某丙烯酰胺生产车间工人接触丙烯酰胺及工人自觉症状情况,进而探讨影响丙烯酰胺职业人群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检测某石油炼化工厂生产车间丙烯酰胺浓度,同时选取109名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为接触组,以该厂不接触丙烯酰胺的104名工人为非接触组,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资料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生产车间5个生产点丙烯酰胺的检测浓度(CTWA)为0.15~0.28 mg/m3。单因素分析显示,喝咖啡、吸烟、饮酒和接触丙烯酰胺四种因素均与神经系统症状有关(χ2=4.658、33.339、17.438、89.535,P均< 0.05),仅吸烟和接触丙烯酰胺两种因素与丙烯酰胺的一般性症状有关(χ2=17.059、41.375,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接触丙烯酰胺工龄≥ 5年可能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一般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均有OR > 1,P < 0.05)。 结论 吸烟和接触低浓度丙烯酰胺是影响职业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应该加强对接触人群的劳动保护,减少职业接触,并大力采取戒烟措施,防止双重侵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氧化钛对接触工人血液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某企业集团生产工人2015年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以其中钛白粉生产车间(工段)工人185名为接触组,其他不接触二氧化钛的硫酸生产车间(工段)工人87名为对照组,将两组异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触组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异常率分别为55.1%和66.1%,均高于对照组的46.0%和6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的血液学异常指标主要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平均体积偏高、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偏高或偏低)和平均血小板压积偏低;血液生化指标主要为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AST/ALT)活力比值、谷氨酰转肽酶活力、碱性磷酸酶活力、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含量异常。结论二氧化钛对接触工人的血液学及生化指标存在不良影响,用人单位应定期对二氧化钛职业接触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应包含血细胞形态、胆红素代谢和肝功酶类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长期低浓度接触混合有机溶剂对制鞋作业工人肝脏的影响。 方法 对生产车间使用甲苯、苯、二氯乙烷、正己烷等混合有机溶剂的某鞋业工厂347名工人(接触组)和工厂无毒物接触史后勤人员321人(对照组)进行肝脏B超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 生产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弥漫性肝回声音改变、肝大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8、12.5,P<0.05)。将两组各分成6个工龄段,弥漫性肝回声改变的检出率在工龄大于等于2年(4个工龄段)的两组员工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10.2、10.2、10.5,P<0.05),两组的异常检出率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升高。 结论 较长时间接触混合有机溶剂对作业工人肝脏可能存在慢性损害,应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某丙烯酰胺生产车间工人接触丙烯酰胺情况,探讨丙烯酰胺接触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方法 用吸收管法、羟胺-三氯化铁比色法分别采样、检测生产车间的丙烯酰胺浓度,同时选取109名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为接触组,以不接触丙烯酰胺的104名工人为对照组,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对丙烯酰胺生产车间的5个生产点进行浓度检测,检测结果为0.15~0.28 mg/m3,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1-2007)规定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0.3 mg/m3。丙烯酰胺接触组胸闷、膝关节肿痛、手足脱屑、反应迟钝、精细动作减退、持物不牢和其他(狂躁、幻觉)自觉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在两者间比较,接触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3,P<0.05)。接触丙烯酰胺的人群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和一般性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人群的2.213倍和1.216倍。 结论 在目前丙烯酰胺浓度未超标的生产条件下,皮肤接触可能是其主要接触途径,且仍会对工人造成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某铜冶炼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化物浓度,并对岗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2年10月某铜冶炼企业铜冶炼作业工人389人作为暴露组,另选择非冶炼作业工人554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工作场所砷尘浓度测定、职业健康检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企业生产环境砷CSTEL超标率7.8%,砷CTWA超标率61.9%。熔炼车间工作岗位砷CSTEL存在超标情况;熔炼车间、转炉车间、备料车间部分工种CTWA存在超标情况。职业健康检查:发砷超标率83.5%;B超异常率82.3%,脂肪肝检出率76.3%,肝功能异常检出率41.9%。未检出血铅超标劳动者。暴露组各车间工人B超异常、脂肪肝检出率、肝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车间工人肝功能异常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工人B超异常、脂肪肝检出率、肝功能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各年龄段B超异常率、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工龄间B超异常率、脂肪肝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工人肝功能异常率、B超异常率、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冶炼行业的致肝损害毒物主要职业病危害是砷、铅、铜、砷化氢,建议将铜、砷化氢纳入职业健康监项目。根除或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就可以减少工人脂肪肝、肝损伤、心电图异常罹患机会。  相似文献   

6.
氯乙烯职业接触评估及其健康危害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与氯乙烯职业健康的危害关系。方法选取某厂接触氯乙烯工龄超过1年的211名接触人群和其他工厂212名非接触人群 ,登录该厂氯乙烯浓度监测资料和工人健康监护资料 ,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工人症状和体征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接触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脾脏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并具有显著统计意义。同时 ,在接触组随累积接触剂量的增加 ,肝功异常(ALT)、脾肿大发生率均有升高的趋势。结论肝、脾损害与接触氯乙烯有明显的关系 ,长期、高浓度接触氯乙烯对工人的健康危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探讨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唐山市某氯碱厂氯乙烯生产车间所有接触工人223人(接触组),无职业氯乙烯接触的其他单位行政办公人员149人(对照组),监测车间空气氯乙烯浓度,测定亚硫基二乙酸,检测血清中11项肿瘤标志物含量。结果接触组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糖链抗原CA-199和CA72-4含量随着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含量随着接触工龄的增加而降低,但这5项肿瘤标志物与接触工龄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接触组亚硫基二乙酸水平高于对照组(Z=-16.178,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CEA、AFP及NSE三项指标的含量均有影响(Z值分别为-4.815、-2.052和-4.535,P<0.05),而吸烟仅对CA-199产生影响(Z=-2.016,P<0.05),氯乙烯的接触对AFP和NSE有影响(Z=-3.763和-2.14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体内的CEA与NSE含量降低(t值分别为-3.696和-5.722,P<0.05);氯乙烯接触是NSE的影响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其含量升高(t=2.061,P<0.05)。结论在目前的接触浓度下,接触氯乙烯可引起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随着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增加,肿瘤标志物水平发生改变,机体发生肿瘤的可能性增加。亚硫基二乙酸水平与某些标志物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汽车制造企业接触电焊烟尘工人职业健康状况, 探讨电焊作业工人健康保护措施。
方法 对2015年广州市两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3 740名电焊作业男性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对肺通气功能、血压、心电图和肝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生产车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电焊烟尘、铝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酸雾或酸酐等。各危害因素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出现肺功能异常的电焊作业工人的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率高于肺功能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着年龄的增长, 血压、空腹血糖、脉率、ALT异常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肺功能异常在小于25岁年龄段检出率最高, 为11.72%, AST异常检出率在30~34岁年龄段最高, 为4.63%。随着接尘工龄的增长, 血压、空腹血糖、ALT、AST异常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呈下降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肺功能异常检出率在11~年接尘工龄组检出率最高, 为11.74%。
结论 电焊烟尘、年龄和接尘工龄是可能影响电焊作业工人肺通气功能、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健康的相关因素, 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来保障电焊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9.
苯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伤效应的标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苯对职业暴露人群的遗传损伤作用及效应标志物。方法将苯作业工人按累积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 h-TWA)、工龄等分组,应用血常规检测、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染色体畸变实验,评价苯职业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遗传损伤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接触组工人DNA断裂程度、DNA彗星尾长[lg(尾长 1)]及染色体畸变细胞率3个参数按累积浓度、8 h-TWA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r=0.594,r=0.516,均为P<0.01)。按苯职业接触工龄,将60名工人分成3组,即0.5~、12~和22~(a)工龄组,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水平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细胞率(分别为23.7%,31.2%,46.8%)、彗星尾长[分别为(18.12±2.96),(15.18±6.38),(16.32±6.60)μm],有随着苯接触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性别、吸烟等因素对遗传物质的损伤有干扰。彗星试验的检测指标与血常规检测指标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苯可引起遗传物质的损伤,彗星试验对环境致变物的检测是敏感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深圳市某化工厂的铬作业工人的尿铬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10月,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某化工厂车间空气中铬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浓度,对铬酸盐车间182名生产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自觉症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内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项目检查及尿铬测定。由该地不接触铬作业的某加工厂91名生产工人(车工、钳工、电工)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接触组与对照组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没有明显差别;工龄越长的工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越高;铬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损害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鼻黏膜红肿、鼻中隔糜烂、鼻中隔穿孔、鼻甲肥大、咽部充血及皮肤损伤等体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接触组工人鼻中隔穿孔、溃疡及咽部充血在工种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肝肿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高于女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尿铬浓度和异常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工作场所空气中铬浓度的升高和工龄的增加,铬作业工人的尿铬浓度和异常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工人工龄越长,对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越高;工龄增加、工作场所中铬浓度越高,铬接触对健康的损害越严重;铬作业工人肝脏增大与接触铬有关;而工龄增加、工作场所中铬浓度超标是导致尿铬水平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汞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方法 选取汞接触组1 002例,对照组805例,主要进行血压、心电图、谷丙转氨酶、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尿素氮和肌酐)、尿汞和尿β2-微球蛋白等检查,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作业场所共检测60个点,汞的时间加权容许浓度均<最高容许浓度(0.02 mg/m3)。汞接触组和对照组高血压以及心电图、谷丙转氨酶、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尿汞各项指标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β2-微球蛋白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尿汞浓度和工龄均呈正相关(rs=0.995 8、0.952 2,P<0.05)。 结论 汞接触对职业工人有累积作用。汞对作业工人的肾功能有早期影响,主要表现为尿β2-微球蛋白的增高,故汞接触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时做尿β2-微球蛋白项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己烷接触对人体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接触正己烷且出现临床症状及异常体征的83名工人及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48名对照组员工的NSE和NF,并分析工龄和以上两个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某甲醇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健康情况,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该厂工龄1年以上,同时接触甲醇和噪声的113名作业人员为接触组,单纯接触噪声的101名作业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体检指标的差异。 结果 作业场所空气中甲醇浓度较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9~18.3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7~37.2 mg/m3。甲醇作业人员现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在57.5~86.3 dB (A)之间,非甲醇作业人员现场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在56.9~89.2 dB (A)之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头痛、视物模糊、头晕、多梦、眼痛咽痛、皮肤瘙痒等自觉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部分甲醇作业人员出现手部皮肤粗糙现象。 结论 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醇能对接触人员健康造成损害,但本次调查的作业人员体检结果要好于同类文献报道,这与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相对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职业接触甲醛对暴露工人精神情绪和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调查分析昆山市存在甲醛职业危害企业18家,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组合,对65名甲醛接触工人和70名对照组工人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18家企业甲醛平均浓度为0.43mg,mg/m~3,最高达3.11 mg/m~3,超标暴露点达29.1%。暴露组工人数字跨度、视觉保留、正确打点数和二次打点总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一焦虑、抑郁一沮丧升高,有力一好动项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职业性接触甲醛可导致工人明显精神情绪和神经行为改变,为暴露工人的早期损害提供了两个有意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丙醇暴露对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染色体损伤水平的影响。
  方法  于2018年1—12月,选取290名已从事或拟从事异丙醇暴露作业的人员为调查对象。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研究对象岗位环境异丙醇浓度。利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测定研究对象微核率等染色体损伤指标。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  暴露组工人接触的异丙醇质量浓度为63.01(42.02,83.33)mg/m3。与对照组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相比,暴露组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显著升高(P < 0.001);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淋巴细胞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随着年龄增加,所有人员的平均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也均增加;(2)相比对照组,异丙醇暴露组微核率增加558%(P < 0.001),微核细胞率增加487%(P < 0.001);(3)异丙醇质量浓度每增加1 mg/m3,微核率计数增加0.016‰(P < 0.05),微核细胞率计数增加0.019‰(P < 0.05);(4)接害工龄每增加1年,微核率计数增加0.047‰(P < 0.05),微核细胞率计数增加0.039‰(P < 0.05)。
  结论  异丙醇暴露可能会导致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苯与噪声联合接触对听力损失的影响。 方法 选择珠海市两家企业中同时接触甲苯和噪声人员78例为混合接触组,单纯接触噪声人员75例为噪声接触组,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办公室和后勤人员90例为对照组,进行现场甲苯浓度和噪声强度检测,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接触组各作业点甲苯浓度、噪声强度均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混合接触组与噪声接触组在高频段(3.0 kHz、4.0 kHz、6.0 kHz)听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频段听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接触组、噪声接触组的语频听力异常检出率(25.6%、22.7%)均高于对照组(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混合接触组的高频听力异常检出率(51.3%)均大于噪声组(24.0%)和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工龄≥ 5年者,混合接触组与噪声接触组听力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苯与噪声联合接触对听力损害有协同作用,应充分考虑联合接触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determine if subclinical hepatotoxicity is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perchloroethylene at concentrations commonly experienced in the workplace, and whether surveillance with serum hepatic transaminase activity underestimates such effects. METHODS--Hepatic parenchymal echogenicity on ultrasonography and serum hepatic transaminase activity were compared in 29 community based dry cleaning operators exposed to perchloroethylene, and a control group of 29 non-exposed laundry workers. Perchloroethylene exposure was assessed by work history and air monitoring. RESULTS--Mean hepatic transaminase activities were minimally increased in dry cleaners compared with laundry workers. Increas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ctivities, between 1.0 and 1.5 times the normal limits, were found in five of 27 (19%) dry cleaners compared with one of 26 (4%) laundry workers. In contrast, diffuse parenchymal changes in echogenicity, as determined by hepatic ultrasonography, were increased nearly twofold in dry cleaners, occurring in 18 of 27 (67%) dry cleaners compared with 10 of 26 (39%) laundry workers (P < 0.05), and were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erchloroethylene exposure in older dry to dry or wet transfer operations (odds ratio 4.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1-15.3). Mean eight hour time weighted average perchloroethylene exposure for dry cleaners was 16 ppm, which is less than the 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 of 100 ppm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CLUSIONS--It was concluded that mild to moderate hepatic parenchymal changes occur more frequently in workers exposed to perchloroethylene than in populations not exposed to chemical solvents, and that these effects are underestimated by serum hepatic transaminas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8.
A 7-yr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fluorine compounds on exposed workers in a small-scale enamel enterprise. Air monitoring was done and 75 pairs, exposed and non-exposed workers were examined. The applied tests were: an epidemiological questionnaire, the bronchitis record, clinical examinations and urinary fluorin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done. The values of fluorine in the air of workplaces ranged from 0.1 to 3.7 mg/m3 air during the study. Twenty five point and seven percent of exposed workers presented chronic rhinitis, laryngotracheitis and bronchitis. The smoking habit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bronchit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xposed workers compared to the non-exposed ones. The values of urinary fluorine were higher in the exposed versus the control group.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has shown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luorine exposure and incidence of chronic bronchitis (r=0.75),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r=0.71). Fluorine exposure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incidence of chronic irritative respiratory diseases, especially for chronic bronchitis in exposed workers.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it is advisable to reduce the levels of fluorine in the air of workplaces and to de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fluorine compounds in the composition of ename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陶瓷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损伤的特征。 方法 采用美能(日本) AS507型肺功能仪,测定某陶瓷厂"无尘肺"的967名接尘工人(接尘组)和197名非接尘健康工人(对照组)的肺通气功能。 结果 陶瓷粉尘总尘浓度为0.10~2.95 mg/m3,总尘浓度超标率为14.29%,呼吸性粉尘浓度超标率为3.57%;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为21.3%~43.0%。接尘组VC、FVC、FEV 1、FEV 1%、FEF 25%和FEF 50%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接尘组肺通气功能损伤和小气道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尘的吸烟者VC、FEV1和FEV1%数值与非吸烟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尘工人肺通气功能损伤发生率为7.45%(72/967),其中轻度损伤者占98.61%(71/72),限制性肺通气功能损伤占97.22%(70/72)。 结论 陶瓷粉尘可引起接尘工人肺功能的损伤,其损伤程度以轻度为多,损伤类型以限制型损伤为主。肺功能损伤主要与粉尘、接尘工龄、工种和吸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