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广东省9个地区的4 489例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在4 489例被调查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 057例,发生率为68.1%,其中以心理症状、躯体症状为主,分别为85.9%、86.0%,最为痛苦的是失眠,肌肉、骨关节疼痛,烦躁,头晕.性欲下降情况农村高于城市,而心理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城市高于农村.躯体症状、性欲下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相应增加,51~60岁为患病高峰.心理症状、躯体症状、性欲下降情况、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随着月经的改变而逐渐升高.未怀孕者的心理症状、躯体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性欲下降均高于曾怀孕者,泌尿生殖道症状在足月妊娠、人工流产、早产者的患病机率高.患病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经济收入、孕产次、月经、是否服用激素等密切相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后就医者仅占28.8%,农村高于城市,分别为31.5%,26.6%.结论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尤其是心理保健,以减少躯体疾病的发生,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72例妇科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针对围绝经期症状、心理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主要心理因素症状为易怒(86.1%)、常感烦恼(82.0%)、不满意(82.0%)等;主要症状体征为失眠健忘(91.7%)、潮热汗出(86.1%)、情绪烦躁(72.2%)、腰颈酸痛(77.8%)、口干舌燥(90.3%)。结论围绝经期症状除生理因素外还与妇女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有关,针对个性特点,配合精神和心理方面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 ,对广东省 9个地区的 44 89例 4 0~ 6 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在 4 4 89例被调查者中 ,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 30 5 7例 ,发生率为 6 8.1% ,其中以心理症状、躯体症状为主 ,分别为 85 .9%、86 .0 % ,最为痛苦的是失眠 ,肌肉、骨关节疼痛 ,烦躁 ,头晕。性欲下降情况农村高于城市 ,而心理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城市高于农村。躯体症状、性欲下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相应增加 ,5 1~ 6 0岁为患病高峰。心理症状、躯体症状、性欲下降情况、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随着月经的改变而逐渐升高。未怀孕者的心理症状、躯体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性欲下降均高于曾怀孕者 ,泌尿生殖道症状在足月妊娠、人工流产、早产者的患病机率高。患病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经济收入、孕产次、月经、是否服用激素等密切相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后就医者仅占 2 8.8% ,农村高于城市 ,分别为 31.5 % ,2 6 .6 %。结论 :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 ,尤其是心理保健 ,以减少躯体疾病的发生 ,缓解围绝经期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中山市妇女对围绝经期保健的态度及行为,以便更好地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市1 678名40~65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68.5%,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症状依次为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晕。②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等12个因素的影响。结论:①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2/3)相近。②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失眠等躯体症状为主,烦躁、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也占一定比例;提高这一人群的生命质量,药物治疗需配合心理支持治疗。③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自我保健意识、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要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需加强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妇女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6个社区40~55岁的35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38份)。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组成,资料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结果:33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24.26%,月经紊乱者24.56%,月经正常者51.18%,有围绝经期症状者81.66%;改良Kupperman评分总体均分为(12.89±8.869)分,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68.34%、失眠67.75%、疲乏67.45%、关节痛60.65%、头痛57.99%。结论:更年期症状是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其发生率高低与年龄、文化程度及月经情况等因素有关。应加强更年期妇女保健,改善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河北省各地区城乡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抑郁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措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河北省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共抽取700名45~5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Kupperm an评分。有效问卷627份。结果627名调查对象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总发生率为95.22%,轻度症状占22.65%,中度症状占61.08%,重度症状占11.48%;抑郁总发生率为31.26%,可疑抑郁者占9.89%,肯定抑郁者占21.37%;城市、无工作、伴侣患病离异丧偶、婚姻质量差、居住环境欠佳、与子女及邻里同事关系差、月经紊乱、无社会或家庭支持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频率或程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越重,抑郁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河北省城乡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汕头市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汕头市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探索综合防治的新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评分。结果: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50.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是48.4%,40~65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发年龄,健康教育、贫困、保健服务、家庭与社会关怀、妇女自身健康意识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结论:提高社会、家庭的关怀度,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医疗保健机构改变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提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的全方位保健服务,从而达到实现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提高妇女心身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应激性生活事件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例伴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女性进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并检测血雌二醇激素(E2)及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结果根据生活事件(LES)总分是否大于20分划分为高应激组(46例)、低应激组(154例)。高应激组的外周雌二醇(E2)水平较低应激组低(t=-3.11,P0.01)。而高应激组的卵泡刺激素(FSH)水平、LES得分、HAMD得分及神经质因子得分(EPQ-N)均比低应激组高(t=2.50,P0.01;t=38.57,P0.01;t=3.99,P0.01;t=3.99,P0.01)。高、低应激组二元Logistic分析:EPQ(N)、HAMD的回归系数β分别为0.151、0.045,P0.01;模型拟合性:对数似然值为187.56,Nagelkerke R~2为0.20。结论影响围绝经综合征应激生活事件差异的因素包括神经质人格、抑郁状态,有必要制定个体化的精神心理咨询及干预策略以降低应激生活事件对围绝经期妇女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海南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PPS)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2019年海南省某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年龄40~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PP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2 055名40~60岁女性参与本调查,平均年龄(51.68 ± 4.14)岁,40~49岁占53.92%;汉族占86.08%;BMI正常占40.58%。该人群PPS发生率为2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0.292)、在职(OR=0.476)、知晓PPS(OR=0.493)、规律补充钙剂或食用奶制品(OR=0.243)、规律体育锻炼者(OR=0.589)发生PPS风险较低,BMI越大(OR=3.346)、文化程度越低(OR=1.863)、初潮年龄≤13岁(OR=1.699)、产次≥3次(OR=2.711)、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者(OR=4.288)PPS发生风险越高。 结论 海南省40~60岁女性PPS发生率较高,影响PPS发生的因素较多,建议针对不同年龄、在职、PPS知晓情况、生活习惯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缓解该人群PPS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患有MS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福建省采用方便抽样法邀请7.8万名35~75岁常住居民参与筛查,完成体格及实验室检查,将其中具有高血压组分的5 281名MS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患有MS的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治疗率为55.5%,达标率为7.2%。具有高龄、女性、高文化程度、心血管病史及家族史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更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心血管病史、糖尿病、尿蛋白、BMI等变量对高血压的治疗和达标均有影响。心血管病家族史、年龄、自我管理小组、血脂异常、腰围、饮酒对治疗,性别对达标有影响。结论 患有MS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治疗率不理想、达标率较低,在干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乡镇、男性、低龄群体,坚持定期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锦州市太和区和凌河区675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 Index(KI)评分量表。结果 该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检出率为74.7%,其中无症状占25.3%,轻度27.6%,中度40.3%,重度6.8% 。主要症状为乏力(70.7%),关节肌痛(61.9%),烦躁易怒(59.4%),失眠(55.6%),眩晕(50.7%),头痛(50.4%),潮热出汗(48.7%)。Kupperman总体平均分为(11.28±8.573)分,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主要集中在45~50岁。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患有慢性病和有妇科疾病手术史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月经正常规律、饮食上荤素搭配均衡、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对围绝经期有良好心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增长、分娩次数多和患有慢性病及有妇科疾病手术史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加重,月经正常有规律、合理饮食,服用围绝经期保健品或药物、坦然面对围绝经期可预防和缓解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丹东地区居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5年4月 - 11月在丹东市某医院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且在该市居住10年以上的65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情况,同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650名检测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68.61%,其中男性379人,阳性率73.61%,女性271人,阳性率61.62%,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χ2 = 10.551,P = 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有上升的趋势(χ2 = 6.873, P = 0.008)。有返酸现象的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更高(χ2 = 7.51, P = 0.00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经常吃烧烤、常吃腌制食品、消化性溃疡疾病史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常吃大蒜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丹东市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能是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徐州市儿童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染色体检查确诊的唐氏综合征患儿为病例组,选取同一医院同期就诊的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对2组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育龄(≥35岁)(OR = 5.078)、孕前发热(OR = 3.280)、接触农药(OR = 12.648)、周边环境污染(OR = 4.865)、家庭装修或购买新车(OR = 3.485)、补充叶酸(OR = 0.460)、美甲(OR = 8.627)、过度疲劳(OR = 3.598)为唐氏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唐氏综合征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母亲育龄(≥35岁),孕前发热、接触农药、周边环境污染、家庭装修或购买新车、美甲、过度疲劳是唐氏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补充叶酸是唐氏综合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确诊的90例IBS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病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IBS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酗酒史、喜辛辣食物、喜油炸食物、喜腌制食品、胃肠道感染史、家族性腹泻史、长期服药史、长期紧张状态、失眠、疲劳程度、心情焦虑、心情抑郁、性格内向、敏感性格等因素对IBS存在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酗酒史(OR=3.294)、喜辛辣食物(OR=3.927)、胃肠道感染史(OR=4.884)、长期服药史(OR=5.155)、长期紧张状态(OR=2.656)、失眠(OR=8.474)、心情焦虑(OR=2.433)、性格内向( OR=1.958)。结论影响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制订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风险和影响因素,为预防M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建立贵州省人群队列,排除基线MS患者后,共有7 136人进入MS随访队列,收集队列人群基线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方式和生理指标,并于2016—2020年进行随访,最终纳入4 754人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S的发病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HR(95% CI),并计算影响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F%)。同时根据基线人群的MS组分得分建立亚队列,分析亚队列人群MS的影响因素。结果 队列人群累计随访33 424.18人年,中位随访6.57年,新发MS 963人,MS发病密度为28.81/1 0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59岁(HR = 1.53,95%CI:1.32~1.77)、年龄≥60岁(HR = 1.53,95%CI:1.27~1.86)、城市(HR = 1.71,95%CI:1.47~1.99)、吸烟(HR = 1.22,95%CI:1.01~1.48)、每日油摄入>30 g(HR = 1.16,95%CI:1.01~1.34)、每日盐摄>6 g(HR = 1.22,95%CI:1.05~1.42)、静态时间≥4 h/d(HR = 1.16,95%CI:1.02~1.32)、超重(HR = 1.66,95%CI:1.44~1.92)、肥胖(HR = 2.27,95%CI:1.71~3.02)、静息心率70~80次/min(HR = 1.32,95%CI:1.11~1.58)和 >80次/min(HR = 1.28,95%CI:1.07~1.54)是MS的危险因素,其PAF%分别为17.47%、11.32%、19.52%、5.89%、11.33%、13.66%、7.01%、12.91%、5.30%、17.68%、13.92%,文化程度升高(HR = 0.75,95%CI:0.68~0.83)和饮茶行为(HR = 0.82,95%CI:0.71~0.95)是MS的保护因素,其PAF%分别为16.21%和6.97%。亚队列研究结果与总体结果相似。结论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超重、肥胖、静息心率升高是MS的影响因素,应将中老年人和城市居民作为预防MS的重点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烟草消费、油盐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和适当心率,提高人群知识水平,保持饮茶行为,预防MS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徽省巢湖农村地区3周岁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巢湖农村地区3周岁年龄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出生/喂养/患病情况、母亲孕期情况、家庭情况及主要照顾者的儿童喂养知识,同时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及皮脂厚度,并应用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等指标对其进行生长发育状况评价。结果共调查儿童418人,按年龄别身高评价生长发育迟缓儿童为4.3%、正常者为95.7%;按年龄别体重评价低体重儿童发生率为1.9%、超重儿童发生率为0.7%、正常体重者为97.4%;按身高别体重评价消瘦儿童发生率为0.5%、肥胖儿童发生率为14.9%,正常者为84.6%。对影响生长发育指标的因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为男、出生体重较重、父亲身体较高、饭前经常洗手的儿童,其生长发育指标Z评分高;而出生胎次靠后、家庭年收入高、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母亲孕期服用保胎药、接触X线、家中分娩儿、主要照顾者为母亲、4个月内喂养方式为母乳和人工混合喂养、添加辅食时间〈3个月、经常吃营养补品、零食和挑食的儿童,其生长发育指标Z评分低。结论该地区3岁组儿童总体发育情况良好,但孕产期保健和儿童期保健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武汉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行为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7年武汉市64 208例0~95岁结核病患者病案信息,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8-2017年武汉市结核病患者的就诊天数为M=10(P25~P75:3~28)d,就诊延迟率为52.5%(33 703/64 208),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χ2=10.64,P<0.001)。结核病就诊延迟者主要为男性,女性、≥65岁组所占的构成比逐渐增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远城区(与近城区相比,OR=1.29,95% CI:1.25~1.35)、≥45岁组(45~、≥65岁组与<25岁组相比,OR=1.22,95% CI:1.15~1.29;OR=1.30,95% CI:1.22~1.39)是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职业、患者来源和患者分类也是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结论 2008-2017年武汉市结核病患者的就诊延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应重点关注结核病患者中的女性和中老年就诊延迟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