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避免患者坠床、抓伤以及计划外拔管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通常使用腕部约束带对患者加以保护,但由于患者手指的灵活性未受限制,躁动或意识障碍患者意外拔管及自伤等事件仍时有发生。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手腕一体保护性约束带,既能有效约束手部、腕部活动,又减少了因患者频繁活动腕部而造成的皮肤损伤,介绍如下。1材料与制作材料为硬质厚棉布,分为约束带主体手套、左侧约束面、  相似文献   

2.
马冬花  胡文婷  钟平  韩林 《护理学杂志》2019,34(23):41-42+61
目的自制手指固定装置,并探讨其在拔管高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自制手指固定装置对患者进行约束,对照组采用传统约束带进行约束。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机会和拔管风险率、约束部位皮肤状况、患者及其家属对约束的接受程度。结果研究组拔管机会、拔管风险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皮肤损伤和皮肤发红程度及两组患者及家属约束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自制手指固定装置能降低拔管高风险患者的拔管机会和拔管风险,减少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发红和损伤,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约束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 :对 182例机械通气病人其中 15例意外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机械通气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主要是疼痛、紧张、舒适度的改变 ;缺乏适当的肢体约束 ;气管插管的方法 ;意外拔管的高危时段及患者对疾病的信心等。结论 :护理人员应针对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醒患者在行机械通气时意外拔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在我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80例清醒患者中,发生意外拔管4例,占5%,对发生意外拔管的次数、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拒绝治疗,在转运途中医护人员疏忽是造成意外拔管主要原因。约束带使用固定不妥占第二因素。其次舒适改变。结论对建立人工气道清醒患者应高度重视意外拔管的预防,加强沟通,做好心理护理,提高舒适护理,采取有效的肢体约束是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潘艳 《中国科学美容》2014,(21):161-162
总结分析42例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意外拔管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夜间、中午上班人员少时是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高危时段,患者烦躁不适而未实行有效肢体约束是拔管的高危因素,胃管缺乏有效固定,护患缺乏有效沟通是患者意外拔管的因素。对留置胃管患者,综合评估应贯穿他们患病的全过程,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实施有效肢体约束,加强患者陪护的培训与管理,改进胃管固定方法,加强沟通巡视,是防止胃管意外拨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416例患者,记录发生意外拔管的次数,当时的人工气道方式和可能的原因,发生意外拔管后对患者的影响及处理方式。结果有23例发生意外拔管,占5.5%。结论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对意外拔管的预防,肢体约束、适度镇静、充分沟通、正确固定气管套管及呼吸机管道、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型号和置管深度是有效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ICU机械通气患者意外拔管脱管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综合ICU机械通气患者意外拔管、脱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在我院综合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362例次患者,记录发生意外拔管、脱管的次数,当时机械通气的方式和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生意外拔管、脱管后对患者的影响及处理方式。结果有6例(75%)发生意外拔管,属于自行拔出。2例(25%)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气囊放气时意外脱出。8例未因为意外拔管、脱管而导致死亡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其中6例(75%)需重新插管,2例(25%)可以提前脱机。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高度重视,对意外拔管、脱管的风险评估和防护、正确可靠的固定、充分的沟通、适度镇静和肢体约束,适时撤机是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有效防护措施,气囊放气以气囊的1/3满为度也是防止拔管、脱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本综述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意外拔管的知识进行了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病率、危险因素、意外拔管后重新插管、结局以及预防措施,此外还提出了预防意外拔管的建议。方法在电子数据库(MEDLINE、EMBASE、CINAHL、SciELO、LILACS)以及循证医学系统中检索195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出版的相关文献。50篇合格的文献作为摘要数据。研究质量评估使用Newcastle—OttawaScale。循证医学推荐的等级是根据OxfordCentre评估。结果每100个气管导管插管日中意外拔管事件的发生率在0.1~3.6次。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比值比(oddsmlio,0R)4.8]、APACHE评分≥17(OR9.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烦躁/焦虑(0R3.3~30.6)、较低的镇静水平(0R2.0—5.4)、较高的意识水平(OR1.4~2.0)以及使用身体约束(OR3.1)。意外拔管的重新插管率为1.8%~88%。13项研究评估了意外拔管的预防措施,这些研究着重观察数据采集工具、标准化操作、人员的教育、人员的监管、高危患者的识别与管理,并且据这些研究报道,意外拔管的避免率可从22%提高到53%。最好的方法是牢靠固定气管导管,使用身体约束的方法目前尚存有争议。结论尽管有很多意外拔管的文献报道,但对意外拔管的预防措施加以评价的文献很少,并且临床研究也很少。我们基于目前可获得的文献得出循证医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陪护患者意外拔除头部引流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健全无陪护病房安全管理体系的护理对策。方法对7例发生意外拔管的无陪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4例因意识障碍,2例因肢体约束致舒适改变,1例因医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及管道护理存在偏差。经重新置管后未再发生意外拔除。结论对无陪护且头部有引流管患者,应加强预防计划外拔管各项措施,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约束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性化约束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选的709例危重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2010年1~6月的334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采用普通约束带约束双上肢或四肢;2010年7~12月的375例危重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个性化约束,强调约束方法、约束部位、约束时间和约束工具等的个性化、人性化。结果观察组约束部位皮肤异常(水肿、淤青或破损)、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实施个性化约束能降低约束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对于意识障碍、躁动的患者,为保证其安全,保证治疗、护理能及时有效地进,常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使用约束带.传统的约束带易发生肢体拽脱、患者自行解开约束带,或将身体移至手的旁边导致意外拔管等情况.鉴此,2011年1月,笔者制作了多功能约束手套,经98例患者应用,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市售加厚棉布、弹力棉、棉线、拉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体位约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优质加厚棉布、记忆棉、粘贴扣自制体位约束带。将60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四肢约束带对患者进行约束;观察组自制体位约束带用于患者体位约束。结果观察组皮肤意外伤害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制体位约束带用于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较常规约束带效果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全麻苏醒期气管拔管,可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等不良心血管反应,严重者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加重和脑血管意外。雷米芬太尼常用于抑制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1,2],但用于气管拔管报道甚少,本研究观察其在围拔管期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行腹部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约束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以制定针对性管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住院患者使用约束带安全情况调查表,对100例使用约束带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00例中单个部位约束28例,多个部位约束72例;使用约束带数量1~4条,松紧度可放入1~2指;约束过程中发生皮肤淤斑1例、肢体肿胀2例、意外拔管4例.结论 住院患者约束带使用安全性较好,针对不良情况强化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约束带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住院患者使用约束带安全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约束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以制定针对性管理对策。方法采用自制住院患者使用约束带安全情况调查表,对100例使用约束带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00例中单个部位约束28例,多个部位约束72例;使用约束带数量1~4条,松紧度可放入1~2指;约束过程中发生皮肤淤斑1例、肢体肿胀2例、意外拔管4例。结论住院患者约束带使用安全性较好,针对不良情况强化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约束带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一次性肢体外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防止患者因躁动发生抓伤、坠床等意外,对一些重大手术后及危重症患者常使用肢体外固定带(约束带),以实行保护性约束.传统的约束带为4条绑带的棉布制成,多重复使用,使用中易滑脱且易卷缩成绳状,有时会造成局部皮肤的擦伤或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鉴此,笔者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制作一次性肢体外固定带,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符合JCI标准的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方法,以保证患者安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依据JCI评审标准,对保护性约束管理流程中的患者知情同意、评估和记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形成一套符合JCI评审标准的保护性约束管理方法。结果住院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实施后,护士保护性约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考核成绩提高(均P0.01);护士保护性约束护理记录单记录合格率由2013年7月的57.22%上升到12月的93.01%;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输液外渗发生率、约束部位皮肤破损红肿发生率低于实施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JCI标准建立保护性约束管理流程,提高了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服务品质,有利于维护患者安全,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ICU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并分析影响非计划拔管的身体约束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身体约束与管路情况记录单,对106例使用身体约束的患者进行非计划拔管情况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身体约束相关的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患者入住神经外科ICU期间身体约束162例次,以约束上肢为主(99例次);身体约束时间2.5~677.0(143.96±138.02)h;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约束执行时患者的意识状态、约束时间及部位是非计划拔管的预测因素(P0.05,P0.01)。结论神经外科ICU患者身体约束使用时间较长,患者的意识状态、约束时长及约束部位是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护士应正确判断约束时机、约束部位,提高约束的有效性,以降低非计划拔管。  相似文献   

19.
介入科因手术床较窄,患者常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引起躁动、坠床,选择常规的约束带并不适合介入科患者.为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意外的发生,我科自行制作新型约束带,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制嵌插式约束手套对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防范作用.方法 将ICU留置静脉留置针、尿管、胃管、引流管等4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使用腕部约束带,观察组使用棉布、有机玻璃等制作的嵌插式约束手套.比较两组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嵌插式约束手套具有便于观察末梢血液循环、防旋转、防抓握、便于拆卸清洗的优点,可有效预防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