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描述并分析四川省20~69岁成年人BMI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00—2019年5次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20~69岁成年人身高、体重数据,计算BMI,采用常规描述统计、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百分位数法、曲线拟合等方法对BMI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9年,男性BMI均值和超重肥胖人数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女性BMI则呈波动趋势,女性超重肥胖人数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20~35岁女性体重过轻人数比例较高;男性超重触发年龄和肥胖触发年龄从23岁和35岁提前到20岁以下和25岁,女性超重触发年龄从30岁提前到27岁,而肥胖触发年龄无明显变化;男性BMI峰值年龄段从50提前到45岁,而女性BMI峰值年龄基本维持在60岁以上。结论 四川省不同性别人群近20年BMI变化规律有所不同,成年男性超重、肥胖触发年龄提前明显,提示可在适当的年龄段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减缓超重肥胖的发生,同时应注意20~35女性体重过轻情况,对减肥进行正确引导,降低盲目减肥、不科学减肥带来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2.
<正>肥胖也是一种疾病肥胖病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分布异常。临床上常用的肥胖评定标准有一项叫做体重指数,简称BMI,它是一种计算身高与体重的指数,如果超过24公斤体重/米2就达到超重,超过28公斤体重/米2就称得上肥胖了。判断腹型肥胖的指标主要是腰围超标,成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华中地区健康人群人体成分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对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微4个省二、三线城市自愿参加免费现场测试活动的人群进行人体成分测试,测试仪器为"健康快车"上配置的IOI 353型身体成分分析仪(韩国),该仪器分析的指标包括:被测试者基本信息、被测试者身高、体重、体脂肪量、去脂体重、肌肉量、体质指数(BMI)、基础代谢率、总能量消耗量、蛋白质等,重点对30岁以上被测试者的BM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测量3 048人,其中男性1 043人,女性2 005人,年龄为18~85岁。结果显示:男性30~49岁BMI平均达到24.37±3.31,已达到体重超重水平;女性50~59岁BMI平均达到23.32±3.26,60~69岁BMI平均达到23.60±3.27,已接近超重水平。对2 776名30岁及以上的测试对象的BMI结果进行分析,959名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6.8%(353/959)和11.3%(108/959),1 817名女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8.4%(516/1 817)和7.9%(144/1 817);男性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性(P〈0.01)。结论华中地区健康人群男性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性,提示男性30~49岁、女性50岁以后一定要注意均衡饮食,经常开展体育运动,注意保持理想体重,防止肥胖。  相似文献   

4.
长沙市成年人群中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长沙市1 186名成年人的肥胖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均数男性23.00,女性23.28。以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超重率男性32.54%,女性32.16%;肥胖率男性6.16%,女性6.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缩压、舒张压有关,而与性别、锻炼情况无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与舒张压水平、锻炼情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孙闽君  曹在池  林勇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23-3124
[目的]分析BMI指标与体质的关系。[方法]于2004~2005/4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成年人,随机抽取997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能测试系统采集他们的身高、体重及其他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数据,计算各组BMI指数均质的变化规律。[结果]1)烟台市成年人BMI指数男性平均为23.7kg/m2,女性平均为21.8kg/m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龄段男女之间比较,除50~54岁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男性BMI均大于女性,但到35岁以后,这种差距明显缩小。2)体重偏低和正常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超重和肥胖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例基本上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上升趋势。3)女性体重偏低和体重正常的比例都远高于男性,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女性肥胖者的比例比男性低了19.4个百分点。4)在相关性显著的所有指标中,血压与BMI指数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提示人体超重或过于肥胖将增加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患病风险。[结论]BMI指数与身体机能和体质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体重超标对某些相关体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体重的过度增长,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关联,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判定肥胖的界值点[体重指数(BMI):24kg/m2和28 kg/m2;腰围:男性85 cm和95 cm,女性80 cm和90 cm]判定肥胖类型,比较不同类型肥胖人群与罹患CVD危险因素的关联;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体重和腰围均在正常范围的人群(OR=1)相比,正常体重并高腰围Ⅰ(男性85~95 cm,女性80~90 cm)的人群、超重但腰围正常的人群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为1~2倍,超重并高腰围Ⅰ、肥胖但腰围正常的人群为2~3倍,超重并高腰围Ⅱ(男性≥95 cm,女性≥90 cm)、肥胖并高腰围Ⅰ或Ⅱ(男性≥85 cm,女性≥80 cm)的人群为≥3倍;同一腰围组中,随着BMI增加罹患CVD危险因素的风险也呈逐渐增加趋势;BMI和腰围同时解释CVD危险因素变异的1.7%~9.4%,大于BMI或腰围单独解释的比例(1.5%~9.0%);BMI对于收缩压的标化回归系数为0.129,略大于腰围(0.123),腰围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标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BMI.结论 BMI和腰围与CVD危险因素独立相关,建议评估疾病危险时同时使用BMI和腰围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与与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调查杭州市城乡社区居民20~79岁1600人。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的两个主要指标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对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OR值。结果调整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等影响因素后,男性超重(24kg/m2≤BMI28kg/m2)和肥胖(BMI≥28kg/m2)均比正常体重更易引起聚集发生,OR值分别为3.187(95%CI:1.731~5.869)和3.050(95%CI:1.248~7.453);女性中心性肥胖(腰围≥80cm)对聚集发生的OR值为2.330(95%CI:1.440~3.771)。结论成人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与肥胖存在一定关联,男性体质指数和女性腰围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超重、肥胖与生活方式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保定市六一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自保定市六一社区年龄≥40岁的城市居民,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检收集生活方式、膳食、身高、体重、腰围等资料。[结果]该社区男性和女性的BMI均值分别为24.90和24.06,其中男性142(40.34%)人超重,34(9.66%)人肥胖,女性198(38.45%)人超重,55(10.68%)人肥胖。反映腹部脂肪水平的指标腰围男性和女性平均值分别为85.21和79.35,其中男性182(51.70%)人≥85cm,女性249(48.35%)人≥80cm。男性和女性中经常体力劳动、锻炼的组BMI值和腰围明显大于相应的不经常体力劳动、锻炼组;每天吃肉组的BMI值和腰围明显大于不经常或不吃的组,饮酒者比非饮酒者BMI值和腰围明显偏高,而牛奶、鱼类、豆类及豆制品、蛋类的分组男女都没有统计学的差别。[结论]该社区居民超重、肥胖情况严重,生活方式与其存在密切关系,应加强改变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宣教,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英  张静玲  包伟静 《药物与人》2014,(10):326-327
目的:分析体重指数(BMI)对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对超重和肥胖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指导。方法:对我院社区卫生中心30~59岁居民1256人进行BMI、血压测量及问卷调查。结果:BMI正常组的高血压发病率最低,男约17.55%,女约13.06%。BMI超重组高血压发病率男性约35.44%,女性约29.05%,BMI肥胖组高血压发病率男约67.71%,女约52.34%。BMI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加强对超重、肥胖人群实施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保持BMI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探讨BMI与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性及其强度。方法采用2006年开滦集团体检人群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人口学、生活方式和身高、体重等测量指标信息).通过主动和被动随访相结合方式,收集肿瘤发病、死亡等结局信息。排除随访时问<1年的新发病例后,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低体重、超重和肥胖与肿瘤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调整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和HBsAg(仅在肝癌中调整):对男性肺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分别按吸烟、HBsAg和绝经状态分层后纳入模型重新分析。结果至2011年12月31 Et,随访人群纳入队列133 273人,其中男性106 630人(80.0l%)、女性26 643人(19.99%),共随访570 531.02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28年。男性低体重(BMI<18.5kg/m2)2 387人(2.24%),正常体重(BMI 18.5~23.9 kg/m2)45 090人(42.29%),超重(BMI 24.0-27.9 kg/m2)43 774人(41.05%),肥胖(BMI≥28.0 kg/m2)15 379人(14.42%);女性低体重858人(3.22%),正常体重14 037人(52.69%),超重8 507人(31.93%),肥胖3 241人(12.16%)。共收集肿瘤新发病例1 647例,其中男性1 348例,女性299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与正常体重者相比,男性低体重者胃癌(a//R=3.82,95%CI:1.97。7.38)和肝癌(棚月=3.00,95%C1:1.36~6.65)的发病风险增加;男性肥胖(aHR=2.75,95%C1:1.25.6.06)和超重(a//R=1.98,95%CI:1.03,3.82)者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男性膀胱癌病例中,超重为保护性因素(aHR=0.44,95%CI:0.23-0,84);男性肺癌病例中,超重和肥胖均为保护性因素(超重:aHR=0.59,95%Cl:O.46一O.76;肥胖:aHR=0.64,95%CI:O.44。O.92)。而较之体重正常女性,女性肥胖者乳腺癌(aHR=1.86,95%C1:1.05~3.31)的发病风险增加:分层分析显示:刘‘于男性肺癌,超重对不吸烟者和吸烟者均起保护作用(小吸烟者:aHR=0.50,95%C1:O.35-0.72;吸烟者:aHR=0.70,95%CI:0.50一O.98),肥胖仅对男性不吸烟者起保护作用(a//R=0 57,95%CI:O.33~O.97),而男性吸烟者与肺癌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关性(aHR=0.72,95%C1:0.43~1.21)。按女性绝经状态分层后,肥胖增加了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aHR=1.97,95%CI:1.01~3.82),而与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I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因肿瘤不同而存在差异。低体重与男性胃癌和肝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肥胖与男性结肠癌、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而超重可能刘‘于男性肺癌和膀胱癌发病起到保护作用,肥胖可能对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体重指数(BMI)人群中心性肥胖对代谢综合征(MS)其他组分聚集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兰西县平山镇>35岁并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的农村居民进行体格检查,选取正常体重(BMI=18.5~24.9 kg/m2)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协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 (1)调查共抽取平山镇农村正常体重居民1821人,其中男性844人,女性977人.MS患病率为8.68%,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5.87%,MS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是男性低于女性(MS:3.32%vs.13.31%;中心性肥胖:5.57%vs.24.77%,均P<0.001).(2)MS其他组分(血压、血糖、血脂)聚集的检出率为36.02%,男性为34.12%、女性为37.67%;在MS其他组分检出率上,男女性中心性肥胖患者所有指标检出率均高于正常者.(3)协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的腰围指标都随着MS其他组分聚集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均P<0.001).(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性肥胖是MS其他组分聚集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正常BMI人群的腰围水平对于MS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成人3种肥胖判定标准的差异和相关性,以便对超重或肥胖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2013年6月期间在14家单位举办膳食知识培训活动现场随机选择单位职工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民体脂监测的测试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腰围(WC)和体脂百分比(F%)的测量。结果共调查364人,其中男性150人,占41.2%;女性214人,占58.8%。年龄16~59岁,平均(37.1±10.1)岁。依据体质指数(BMI)标准:体重过低及正常134人,占36.8%;依据WC标准:正常133人,占36.5%;依据F%标准:正常63人,占17.3%。3种判定标准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男性BMI与F%标准的相关性最强(r=0.658,P=0.000),女性BMI与WC标准的相关性最强(r=0.719,P=0.000)。经最优尺度分析,男性BMI标准与F%标准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女性BMI标准与WC标准在判断体重正常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WC标准和F%标准在判断中心性肥胖或肥胖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结论成人3种肥胖标准间既有相关性又有较大差异。在没有条件测量F%时,男性可以近似参考BMI标准。WC对女性有更大的提示作用,WC正常时其BMI指标也基本正常;WC超标时,其F%基本达到中重度程度,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赵开栋 《社区卫生保健》2009,8(3):207-208,214
目的研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月~11月上海市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数据库随访病例54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BMI及WHR的评价。BMI≥24kg/m^2为超重肥胖;WHR男性〉0.9,女性〉0.85为中央性肥胖。分析研究糖尿病危险因素之一BMI及WHR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为24.23±3.2kg/m^2。在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BMI正常者所占的比例最高(47.87%),其次为超重(37.52%)、肥胖(12.57%)和消瘦(2.03%)。(2)在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7079岁年龄组(49.54%)。(3)BMI正常者糖尿病患病率是47.87%、超重为37.52%、肥胖为12.57%、消瘦为2.03%。(4)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WHR〉0.9的有160人,占74.77%;WHR〈0.9的为54人,占25.23%。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WHR〉0.85的有287人,占87.77%;WHR〈0.85的为40人,占12.23%。结论虽然BMI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与消瘦和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别,但WHR男性〉0.9、女性〉0.85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WHR〈0.9(男性)、WHR〈0.85(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中老年男性肥胖流行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老年男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上海市男性健康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资料.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某区8个街道40~74岁的中老年男性,2002-2006年期间共调查61 500人.采用体重指数(BMI)和腰围臀围比(WHR)作为肥胖的测量指标.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各种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被访者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6.8%、7.7%和49.7%.在所有被访者中,66.7%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疾病.高血压标化患病率(26.5%)居首位.分别调整WHR和BMI,高血压、冠心病、胆结石、泌尿道结石、中风的患病率随BMI和WHR的增高而上升.与正常BMI组相比,肥胖组患5种疾病的OR值为1.16~3.13;WHR最大组与最小组相比,5种疾病的OR值为1.20~1.69.趋势检验P值均<0.05.糖尿病与WHR呈正相关,WHR最大组的患病率是最小组2.40倍(95%CI:2.14~2.70),而糖尿病与BMI无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率随BMI增高而下降,肥胖组与正常BMI组相比,OR=0.87(95%CI:0.77~0.98);而WHR结果 则相反,WHR最大组的OR值为最小组的1.26倍(95%CI:1.14~1.40).结论 高血压、胆结石、泌尿道结石、心脑血管疾病在肥胖男性中患病率较高.糖尿病患病率与向心性肥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海市区中老年男性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的关系及年龄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方法1986年1月至1989年9月调查上海市区45~64岁男性居民18244人,每年上门随访一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至2002年度随访结束,全队列共随访235762人年,人均随访12.9年,在此期间共死亡3365人。在不吸烟者中,相对于正常BMI组(BMI18.5~23.9),低BMI组(BMI<18.5)、超重组(BMI24~27.9)和肥胖组(BMI≥28)总死亡RR值分别为1.20、1.12和1.61;在不吸烟者中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后,三组相应的RR值分别为1.01、1.12和1.75。结肠癌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除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死亡,其中主要为一些感染性疾病死亡的危险性在低BMI组显著升高,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对此结果无明显影响。在基线调查时≥55岁的对象中,肥胖组总死亡危险性上升更明显;而在<55岁的对象中,BMI与总死亡无显著相关。结论上海市区的中老年男性中肥胖会增加总死亡危险性,在年龄较大者中这种趋势更明显;结肠癌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感染性疾病的死亡危险性则在低BMI组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性别成人体质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辽宁省彰武县成年人体质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2001~2003年,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该地区18岁以上成年人6 710人,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BMI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OR值差异.结果 随着BMI水平增加,男性和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亦呈升高趋势.超重和肥胖(BMI≥24 kg/m2)时,与体重正常组相比,男性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OR=2.16,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OR=2.11,女性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OR=1.62,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OR=2.21,(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53.70%的IDH和52.60%的SDH归因于BMI≥24 kg/m2,女性有38.27%的IDH和54.75%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 体质指数与IDH和SDH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呈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与BMI现状,进一步探讨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与BMI间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1219名高血压患者,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高血压人群健康状况进行测量,使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人群差异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和BMI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总分为(73.71±4.87)分,且男性自测健康水平高于女性。BMI正常组的自测健康总分及子量表得分均高于体重过轻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相比,体重过轻对男性(β=-2.26,P<0.001)和女性(β=-1.59,P<0.001)自测健康水平均有负向影响,超重(β=-0.90,P<0.01)和肥胖(β=-2.14,P<0.001)均对女性具有负向影响,而肥胖(β=0.63,P<0.05)对男性有正向影响。结论 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和BMI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在未来高血压干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基于性别差异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与BMI现状,进一步探讨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与BMI间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1219名高血压患者,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高血压人群健康状况进行测量,使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人群差异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和BMI的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总分为(73.71±4.87)分,且男性自测健康水平高于女性。BMI正常组的自测健康总分及子量表得分均高于体重过轻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相比,体重过轻对男性(β=-2.26,P<0.001)和女性(β=-1.59,P<0.001)自测健康水平均有负向影响,超重(β=-0.90,P<0.01)和肥胖(β=-2.14,P<0.001)均对女性具有负向影响,而肥胖(β=0.63,P<0.05)对男性有正向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自测健康和BMI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在未来高血压干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基于性别差异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使用体重指数(BMI)判断体型和营养状况具有其局限性.利用生物电阻抗法(BIA)人体成分分析技术可获得脂肪率、去脂体重指数等数据.我们认为,合适的脂肪率是男性12% ~22%、女性20% ~ 30%,中等的去脂体重指数是男性17.0~21.0、女性14.5 ~18.0.人体成分分析较BMI能更好地用于体型判断、营养评估、某些疾病的预后判断和调整用药剂量等.  相似文献   

20.
卢燕  张贤 《上海预防医学》2012,24(3):156-159
[目的]了解上海市湖南社区老年人体质指数(BMI)的分布情况及与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高尿酸、代谢综合征等患病情况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干预。[方法]对社区中60岁以上老人进行体检,询问病史,测定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结果]639名资料齐全的老人平均BMI为24.15±3.38,其中男性为24.11±3.15,女性为24.18±3.53。超重、肥胖比例达51.64%,高于体重正常组,男性60~69岁组肥胖比例最高。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检出率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高达83.40%和87.01%,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血脂紊乱检出率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高达67.98%和75.33%,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女性血脂紊乱检出率高达66.86%,高于同组男性的50.42%。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在超重、肥胖人群中分别为35.97%、61.04%,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高尿酸血症在肥胖组中达36.36%,高于另3组。高血糖检出率以超重和肥胖组为高。[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前控制体重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利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