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平胃散对消化不良湿热蕴脾证黄腻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70例消化不良湿热蕴脾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服用加昧平胃散(每天1剂,复煎1次,混合2次分服),对照组服用多潘立酮(10mg/次,3次/d),分别观察服药4周后的舌苔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黄腻苔消退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各证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黄腻苔的消退较其它证候的改善明显。结论:加味平胃散对消化不良湿热蕴脾证黄腻苔有显著的消退作用,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探讨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0例慢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口服清热利胆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消炎利胆片治疗,2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治疗后症状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9.5%,对照组有效率68.8%,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提示治疗组对改善口苦咽干、厌食油腻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对右胁疼痛、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胆区压痛、小便黄赤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胆囊B超影像学方面,治疗组有效率84.2%,对照组有效率5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清热利胆汤能明显改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胆囊B超影像学等,其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湿利胆汤治疗气滞湿阻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气滞湿阻型)慢性胆囊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化湿利胆汤治疗,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胆囊B超总有效率、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半年后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胆囊B超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22%,对照组复发率为15.5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湿利胆汤可改善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短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的疗效。方法: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的患者60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首先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能明显降低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P<0.05),不过治疗后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慢性盆腔炎湿热蕴结证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于促使血液粘滞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采用复方玉液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n=39)实施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n=39)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玉液汤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组间临床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糖指标水平与本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复方玉液汤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节性痒疹(PN)湿热风毒证采用自拟防风芷参汤外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94例PN湿热风毒证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47)与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自拟防风芷参汤外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瘙痒、皮损)积分降低(P<0.05),研究组积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自拟防风芷参汤外洗用于治疗PN湿热风毒证,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袁士良健胃清化汤治疗脾虚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袁士良健胃清化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片及叶酸片口服,疗程皆为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中药组胃胀,口干口苦积分比西药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中药组95.0%,优于对照组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袁士良健胃清化汤可改善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利胆健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胆炎康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组给予自拟疏肝利胆健脾汤随症加减,每日1剂,早晚分服。2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对胸胁胀痛、心下痞满、纳差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彩超检测胆囊壁的厚度、毛燥及胆汁透声变化,比较2组彩超及中医症状疗效。结果治疗组彩超疗效、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6.67%,对照组分别为63.33%、56.67%,治疗组彩超疗效、中医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疏肝利胆健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观察自拟利胆清毒汤治疗慢性胆囊炎胆胃湿热证的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拟利胆清毒汤与消炎利胆片对慢性胆囊炎胆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均 P <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利胆清毒汤治疗慢性胆囊炎胆胃湿热证,可明显改善患者右胁痛、口苦、恶心呕吐、发热等临床表现,临床疗效确切,收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芪红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机理及对血浆内皮素(ET)、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西医治疗心衰的基础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3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芪红汤(1袋/次,2次/d)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YHA分级、体征及血浆ET、BNP浓度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NYHA分级明显下降(P<0.01),体征改善,血浆内皮素(ET)和脑钠肽(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芪红汤联合心衰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芪红汤能协助降低心衰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脑钠肽(BNP)水平。  相似文献   

11.
微生态学方法在湿热证舌苔微生物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生态学检查法在研究中医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物群变化中的应用。方法制备舌苔涂片,革兰染色后置显微镜下直接镜检,制定量化标准观察并记录各种细菌的密集度及多样性数据。结果舌苔细菌密集度湿热证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多样性构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组舌苔中无论是真菌的例数或是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生态学涂片检查方法不需昂贵设备,操作简单,比较培养法更能体现出其节省试验时间及费用的优势,但关键在于定位取样以及对各种微生物群数量、多样性指标量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柴夏芩姜汤治疗肝气犯胃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柴夏芩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夏芩姜汤治疗肝气犯胃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效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胆宁片门诊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收集9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胆宁片联合左氧氟沙星片口服治疗,而对照组单用左氧氟沙星片口服治疗,两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B超检查变化,随访比较治愈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08%(P<0.05);观察组B超检查结果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且观察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宁片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肯定,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改善胆囊肿大及胆总管扩张等情况,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a-2a)和利巴韦林联合自拟中药复方治疗肝肾阴虚夹湿热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确诊的59例肝肾阴虚夹湿热型CH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联合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EG-IFN α-2a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复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差异、肝功能改善情况、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阴转率、炎症因子、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胁肋疼痛、腰膝酸软、腕腹胀闷、舌红苔黄、头昏身重、失眠多梦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48周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清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在治疗36、48周时的HCV RNA阴转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治疗12、24周及随访2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48周后炎症因子IL-21、IL-6、TNF-α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93.33% vs.72.41%,P<0.05).两组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EG-IFN a-2a(PEG-IFNα-2α)、利巴韦林联合自拟中药复方治疗CHC,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提高HCV RNA阴转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等指标的变化,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益肾清热通淋法对肾虚湿热型中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肾虚湿热型中老年女性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敏感抗生素规范治疗,2周后改为口服低剂量抗生素再治疗4周;治疗组给予敏感抗生素规范治疗2周后停用,同时给予益肾清热通淋汤口服。两组总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并检测尿细菌学、尿常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尿路感染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和6个月内尿路感染复发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前后CD4+、CD4+/CD8+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益肾清热通淋法能有效改善肾虚湿热型中老年女性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主要证型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情况.方法 将100例慢乙肝患者分为湿热中阻证组17例、肝郁脾虚证组25例、肝肾阴虚证组58例,健康人组57例,分别采取空腹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生长激素(Hgh)水平.结果 慢乙肝各证型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较健康人组显著降低(P<0.05);肝郁脾虚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较湿热中阻证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慢乙肝患者存在神经内分泌激素方面的异常,且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较湿热中阻证更为严重(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与正常志愿者舌苔蛋白质谱的差异,筛选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特征性舌苔蛋白标志物,并建立特征性舌苔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30例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患者(实验组)和30例正常志愿者(正常组)的舌苔,经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检验并筛选舌苔蛋白标志物,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在质荷比1 000~15 000范围内检测到189个差异蛋白峰。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的差异蛋白质谱峰表达值较高(P<0.05);通过聚类分析,两组蛋白质谱峰值显示的聚类性质明显不同;利用主成分分析,两组舌苔样本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可有效分离;构建的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特征性舌苔诊断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1.67%,灵敏度为100.00%,特异性为83.33%。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特征性舌苔诊断模型能对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为慢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在激素或环磷酰胺的治疗基础上,本组每例患者根据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26例,每例患者只给予激素或环磷酰胺常规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肾功能、血脂和炎症因子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总有效率65.4%,两组疗效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24h蛋白尿定量、血肌酐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辨证论治中药配合西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肿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黄腻苔,并比较这两种系统疾病的黄腻苔在微生态学和细胞凋亡指数上的异同。方法根据中医舌诊诊断标准选择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具有黄腻苔舌象的患者各20例为实验组,15例健康者正常舌象为对照组,均刮取舌苔,观察舌苔的微生态指标及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实验组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腻苔是湿热证疾病在舌面上病位病机直观的病理反应,其与疾病的种类无必然性联系,黄腻苔的形成可能与舌的微生态和舌苔脱落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