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胃脘痛又叫心下痛,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和而发病。饥饱失常,餐无定时,过饥胃无以受纳,脾无从运化,过饱则水谷稽留于胃,脾胃运化受阻致胃脘痛;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气机阻滞不畅,脾胃运化失常,怒伤肝,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致胃脘痛,对该症除药物治疗外,饮食调节与心理治疗亦颇重要。  相似文献   

2.
庄灿新主任是广东省潮州地区名老中医,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师,现将其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庄老认为,现代人患脾胃病究其辨证特点不外寒、热、虚、实四个方面。其中致热的原因有:一是饮食不节,生活无规律,熬夜嗜食烟酒,任恣辛辣肥甘,使壅恶积滞,化热生火;二是生活节奏快,竞逐名利,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则影响肝之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侮土,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腹部受凉,过食生冷,饥饱失常,饮食不准时,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则可致寒。又常因久病耗气伤津,失治、失养而致虚。实则或由热邪内犯,或饮…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1985,(2)
一、解释“诸湿肿清,皆属于脾”此句经文的病理含义。(10分) 答:脾主运化,包括水谷、水湿两方面。若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劳伤过度伤脾,脾失健运,均可致水湿停聚。如水溢肌肤则肿。湿阻中焦,浊气不降则胀满。所以凡是水湿潴留所引起的浮肿、胀满等病  相似文献   

4.
曾春晖 《陕西中医》2007,28(7):912-912,929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乃外来之邪,是由于人体所处的生活条件的影响.如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淋雨涉及等都可感受湿邪,湿邪伤人多为兼夹症,兼寒则为寒湿,湿郁化火而为湿热,湿邪伤人多为兼夹症,兼寒则为寒湿,湿郁化火而为湿热。内湿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如过食肥腻、生冷、酒酪,或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常,致津液不得运化敷布,故湿从内生,聚而为患。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李杲对于有关脾胃病的论述及其病因、病机、治法,作为理论基础,针对临床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按其病因归纳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素体不足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损;七情太过气机逆乱肝脾不和等病机,总结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脾不合、饮食停滞、痰湿中阻五个类型及见证、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6.
贾红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23-123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精微营养物质.中医学十分强调脾胃病的饮食调护,因为饮食是营养机体、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素有"药疗不如食疗"之说,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给予脾胃病患者有关中医饮食调护方面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 据《黄帝内经》记载:"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而饮食有节就是节度与节制,饮食要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都会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7.
胃癌癌前病变与脾虚胃热气滞血瘀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7例经胃粘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患者的发病诱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发病诱因以饥饱失调、忧思恼怒及烟酒过度为主,长期饥饱失宜而致脾胃气虚之证,日久气机不畅致化热成瘀。脾虚胃热、气滞血瘀之间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形成虚实挟杂之证。在治疗上应针对病机采用健脾清热、行气活血、化瘀散结之大法,选用相应的药物而治之。  相似文献   

8.
研究《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对学习清代以前消渴病有重要的文献意义,总结该文献消渴的病因可分为摄养失宜、禀赋不足:摄养失宜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脏腑相移、内伤久病后,房室不节;禀赋不足包括五脏柔弱、体型肥胖等体质。在病机方面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下,有实热耗气血精津液致消渴;二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下,气血精津液不足虚火上炎致消渴。在治则方面,扶正、祛邪、扶正与祛邪并用,但以扶正与祛邪并用的治则为主。在辨证体系方面,主要包括三消辨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脏腑辨证主要有肾、心、肺、胃、脾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因涉及禀赋不足、劳逸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特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病变涉及肝、脾、肾三脏。从肝:精神刺激,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盛伤阴而致渴;从脾: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运化失职,脾胃内伤,津液失布而致渴;从肾:先天不足,劳欲伤肾,阴阳俱虚而致渴,健脾、补肾、调肝同治在糖尿病治疗中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试论慢性胃炎与血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智民 《陕西中医》2002,23(1):89-89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范畴。虽然本病病因病机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但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 ,其病变过程中每可见到血瘀的病理表现。因此 ,加强血瘀与慢性胃炎的研究 ,对于揭示慢性胃炎发病规律 ,指导临床 ,提高治疗效果会有一定意义。   1 慢性胃炎病因与血瘀 临床观察证明 ,饮食不节 ,寒热过度 ,忧思恼怒 ,久病阳气虚损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气血瘀阻 ,促使慢性胃炎的发生。饮食不节致瘀 :《素问 . 论篇》曰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由于暴饮暴食 ,饥饱失常 ,损伤脾胃 ,以致脾胃失和 ,升降失调 ,气血逆乱 ,血行受阻或缓慢而瘀。…  相似文献   

11.
脾与胃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玉机真藏论》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当今各类饮食易受到污染、各类工种易致饮食不节的环境之下,脾胃疾患更是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故尤其应重视脾胃病的治疗。本文从中医理论基础上多方面分析各类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俗称为肝胃气痛或心痛。疼痛的主要部位是在上腹近心窝处,但不能与心痛混为一谈。它属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的上腹疼痛等病的范畴。由于病因不同,表现症状有别,临床若辨证准确,就能收到良好效果。一、病因病理痛位在胃,但发病与脾、肝气滞、血瘀有关,痛的原因常由于胃之功能失常所致。多与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饥饱失常,致使脾胃运化  相似文献   

13.
王常绮主任医师诊治脾胃病,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相关,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犯胃,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多见,其治疗特色是:①顾护胃气;②提倡久病多瘀论;⑨治疗中升降并用;④治脾宜温阳健脾兼理气化湿;⑤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⑥从饮食、劳逸、精神方面的综合调治。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规律,或饥饱无常、或嗜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系统疾病频发.中医治疗脾胃病有独特优势,历代治疗脾胃病典籍方药颇丰.魏贻光老师生前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福建中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名老中医,其理论功底深厚,从医60余载,临床患者众多.笔者曾有幸侍诊数年,得以窥其一二,兹简要介绍其脾胃病...  相似文献   

15.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疾病。作者自1954年开始,对本病进行了中医中药的治疗研究观察等工作。兹从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效果的基础上,对病因和病机方面,提出个人的看法。一、病因(1)一般因素:脾和胃,在病机方面常相互影响,前贤论之甚详,如:李东垣《脾胃胜复论》:“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倦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张景岳《论脾胃》:“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可见脾和胃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情况之下,脾胃很容易受病。)  相似文献   

16.
藏象理论认为脾胃既是生理之本,又是病理之本,可将多种疾病归于脾胃。从脾胃病病因、病理转归、临床表现3个方面来阐述脾胃病发病特点,从而深化对脾胃病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胡珂降胃化浊法治疗口臭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臭是口中散发臭气。其因或为口齿病变,或因消化不良。医者多从胃火和食滞来治疗口臭,如用凉膈散加味治疗胃火上炎之口臭;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食滞停胃之口臭。《伤寒太白·发斑》中用升麻清胃散治疗胃肠积热之口臭。导师胡珂主任医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单从清胃降火治疗口臭,部分病人则疗效欠佳,且出现苦寒败胃的现象,而运用降胃化浊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现阐述如下:1 病因病机因饮食不节,温凉失宜,过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胃失和降,胃浊上泛而致口臭;或因脾胃素虚,病后体虚,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健,湿浊内生,湿阻脾…  相似文献   

18.
魏喜保教授是湖北省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魏师擅治脾胃病 ,治法独成体系。现将魏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审因论治纳呆证纳呆是一种以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魏师在治疗纳呆证时 ,强调审证求因 ,并指出纳呆证可因外感或内伤而致。外感者病在胃 ,内伤者病在脾。外感邪盛者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邪去而正自安 ,脾胃纳运功能自可恢复。内伤脾胃虚弱或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 ,一是病邪未尽 ,脾胃已伤 ;二是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曾治二例纳呆证…  相似文献   

19.
<正> 病因:诱致该原因很多,诸如1.先天不足、气血不充。2.发育不健合;3.成因情志不舒,肝气存结,气滞血瘀,而致经水不畅;4.或是经期事后用冷水洗涤而倍感寒湿侵入;5.有则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脾胃受害;6.更甚者经期不注意卫生,或同房而致气血失调等,导致痛经。 辩证论治: 1.属脾胃失调,身体消瘦,月经来潮或后腰疼疲倦,肚胀痛、治宣调和脾胃、兼理血气。  相似文献   

20.
饮食劳倦与脾胃损伤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理论的源头为《内经》中的“饮食劳倦伤脾”、“阴虚生内热”、“劳则气耗”、“生病起于过用”等。设立劳倦内伤的宗旨是区别于外感伤寒、辨有余与不足。脾胃损伤的内伤病因为过劳及饮食失宜 ,病机主要为气火失调及升降失常等 ,而疲劳病因主要是过劳 ,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 ,疲劳为脾胃损伤的主症之一。研究上述理论有助于揭示疲劳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