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腋静脉置管在早产儿静脉营养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需应用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采用腋静脉置管输注营养液,对照组采用周围浅静脉置管输注营养液,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留置时间、留置过程中故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刺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发生故障和并发症的机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腋静脉置管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留置时间长、组织反应小、并发症少,能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保证静脉营养液安全及时输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老年脑血管病病人中应用的比较,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对老年病人治疗的最安全途径.[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共364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中PICC 157例、锁骨下静脉置管98例和股静脉置管109例,分别比较安全性、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3种不同途径穿刺成功率结果比较,股静脉穿刺具有较高穿刺成功率(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经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于老年脑血管病病人各有所长,老年病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易出现穿刺并发症,股静脉穿刺置管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ICC虽然存在置管期间并发症,但置管操作过程最安全,留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可为进行肠外静脉营养治疗病人提供中期至长期的治疗输液通道,穿刺点在外周静脉,操作较深静脉穿刺更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维护方便,病人可自由活动等优点,外科手术病人值得广泛开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慧华 《护理研究》2006,20(6):1572-1572
经颈内静脉置管是中心静脉置管中最常用的途径之一,是各种危重病人及围手术期病人救治的常用技术。因颈部解剖复杂,颈内静脉邻近颈总动脉,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操作的难度大且有较多并发症发生。我院1996年-2005年10月共施行中段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670例,发生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21例(1.26%),其中严重且罕见并发症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 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手术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穿刺置入方法。方法将12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置入组(60例)与改良置入组(60例),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改良置入组在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置入组(P0.01)。结论采用改良置入方法能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及其感染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感染预防措施。方法:选取650例手术病人。其中600例行右侧腋静脉穿刺置管,50例行左侧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穿刺置管成功644例,成功率为99.1%,误穿腋动脉2例,经局部按压未造成血肿,出现局部感染1例。结论: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法成功率高,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了新途径;严格的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材料、熟练的穿刺技术和精心的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贵要静脉与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贵要静脉与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41例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组和36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从输液滴速、置管并发症、病人满意程度3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颈外静脉置管组输液滴速明显快于贵要静脉置管组(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18);贵要静脉组病人满意程度明显高于颈外静脉组(P<0.001).[结论]对于长期化疗和静脉输液病人应首选贵要静脉置管,而在抢救危重病人或液体需求量大的病人应给予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9.
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应用,总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6年7月以来235例经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35例经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病人中,发生并发症28例(11.91%),其中导管阻塞11例(4.68%)、导管脱出4例(1.70%)、穿刺部位感染8例(3.40%)、静脉血栓形成3例(1.28%)、导管相关性败血症2例(0.85%)。结论:经股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是一种操作容易、护理方便、并发症少的置管方法,适合于基层医院在危重病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肘部静脉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5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对照组67例,经肘静脉置入PICC导管,分别对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中,经股静脉PICC置管不仅可以作为经肘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也可以作为其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11.
肠外营养支持在我国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与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分为经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2.
经颈外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 ,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 ,但目前多采用经肘部静脉进针[1] ,因其需特制长导管的价格昂贵 ,使临床推广普及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从 1998年以来为 2 16例患者采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普通深静脉导管 ,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其操作简便 ,并发症少 ,成功率达 98.6 %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6例 ,男性 12 9例 ,女性 87例 ,最小年龄 13岁 ,最大年龄 86岁。穿刺导管为美国ARROW公司产品。1.2 穿刺情况 本组 2 16例中 ,2 0 2例经右颈外静脉置管 ,11例经左颈外静脉置管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2012年2月-4月选取需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41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静脉穿刺次数、穿刺点出血、穿刺周围皮肤红肿、皮温增高、穿刺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自愿选择PICC置管6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h内出血61例(88.4%)、24h后出血2例(2.9%),周围皮肤发红8例(11.6%),皮温增高4例(5.8%),穿刺肢体肿胀2例(2.9%);选择静脉留置针34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h内出血4例(1.1%)、24h后出血18例(5.2%),周围皮肤发红68例(19.5%),皮温增高54例(15.5%),穿刺肢体肿胀62例(17.7%)。结论早期选择PICC静脉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静脉治疗中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及穿刺痛苦,优化管理整体治疗周期静脉治疗费用,是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毛静玉  薛嵋 《上海护理》2013,13(3):85-86
经外周总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安全、经济、创伤小的静脉输液途径.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和超声引导进行上臂PICC置管可以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和机械性静脉炎等早期并发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手臂舒适度[1].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已逐步推广应用于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及其他重大手术输血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和术后输液治疗。由于解剖和生理学的特点,小儿尤其是婴儿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难度较大。一旦出现并发症危险性也较大。作者对出生1个月-6岁小儿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共16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近年来,很多医院已陆续应用于经周围静脉输液困难的病人。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H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优点,其作用可替代中心静脉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目前在肿瘤内科的使用较为普遍,适用于需要多疗程化疗、需要长期营养支持以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恶性肿瘤患者.笔者近年来肿瘤内科使用PICC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朱亚  王芳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24-1526,1536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