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赵川  许利军  唐坤伦  李毅  周红 《西部医学》2012,24(10):1955-1957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16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有明显的免疫缺陷,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0.033×109/L。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中枢感染症状及体征,尤其颅内高压症状突出。脑脊液中均查见新型隐球菌,而脑脊液炎性反应相对较轻。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一种或多种机会性感染,主要有细菌性肺炎,霉菌性口腔炎、败血症(其中1例为新型隐球菌性败血症)。抗真菌治疗有效,但病死率仍高。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病情复杂且较危重,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抗真菌治疗,以及适时开展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隐球菌性脑膜炎、肺影球菌病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患者因病情迅速恶化,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以脑膜炎及肺部损害为主,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王元琴 《大家健康》2016,(4):217-217
目的:探究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对2005年10月到2015年10月10年间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情况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4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34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发生不良反应9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护理,能够降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对2005年10月到2015年10月10年间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情况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4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34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发生不良反应9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护理,能够降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首发的艾滋病(AIDS)进行临床分析,有助于引起公众对艾滋病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关系的重视,以利于及时发现、确诊艾滋病.方法:对1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住院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8例,其中13例被确诊为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T细胞亚群检测13例,CD4<100/mm3 11例,CD4 101~200/mm3 2例,CD4<100/mm3占84.6%,平均CD4 36.8/mm3,1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好转2例,恶化6例,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死亡5例,死亡率38.4%.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免疫力低下是引发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因素,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人应常行HIV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10例脑脊液及血液均培养出新型隐球菌,CD1+T淋巴细胞中位数19(4~54)个/μl;呕吐、头痛9例,脑膜刺激征4例,气促及低氧血症2例;血尿3例,蛋白尿6例;脑脊液蛋白及白细胞数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9例;CT提示肺部损害8例.死亡8例.结论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呈多脏器损害,以脑膜炎及肺部损害为主,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张频 《大家健康》2016,(5):161-161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48例(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24例为一组。对照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对比2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及隐球菌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且隐球菌转阴率(75.00%)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用于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效果较为可观,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9年9月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共30例,与我院同期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共32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结果、转归进行比较.鳍艾滋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非艾滋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相对照,具有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且与非艾滋病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相比,具有平均细胞数偏低、蛋白含量偏低的特点,艾滋病组脑脊液检查细胞数(37.93土11.93).非艾滋病组脑脊液检查细胞数(108.26±48.12).P0.05;艾滋病组脑脊液氯化物含量平均(108.01±0.91).非艾滋病组脑脊液氯化物含量平均(110.7±2.1).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无法根治.  相似文献   

9.
白艳  黄敏 《重庆医学》2014,(27):3626-3627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在该院住院的9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通过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发放健康宣教调查问卷表,了解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心理状态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心理状态以及治疗依从性有了较大改善(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使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艾滋病的诊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强其康复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10.
王立敏 《现代医学》2012,40(6):731-73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给予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做好消毒隔离。结果:经过对患者对症治疗和整体护理,38例患者因病情好转而出院,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生命。结论:通过积极的护理配合,确实能够降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确认的48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护理经验。其主要表现为头痛伴恶心、呕吐、不规则发热、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口腔黏膜白斑,抗真菌、抗病毒、降颅内压、对症和全身支持疗法,注重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临床症状观察及护理。结果隐球菌脑膜炎症状好转,颅内压降低,血CD4淋巴细胞上升,41例病情好转出院,4例AIDS因后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结论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并非临床少见,只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有效治疗及护理,可改变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5—2008年收治的14例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CD4均〈100/ml,均为艾滋病晚期病人;病例易误诊,误诊率达到57%,其中误诊结核性脑膜炎最多。结论: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死率高、预后差,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测指标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05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3例确诊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分别采用墨汁染色镜检法、乳胶凝集法、真菌培养法检测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及符合率。并根据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进行组间隐球菌感染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53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中,真菌培养法阳性23例(43.4%),墨汁染色法阳性25例(47.2%),乳胶凝集法阳性53例(100.0%)。以真菌培养法为标准,墨汁染色法符合率为69.6%(16/23),乳胶凝集法符合率100.0%(23/23)。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在100/μl、101~349/μl及349/μl3组的隐球菌感染率分别为19.5%(39/200),8.4%(11/131),4.1%(3/7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4%的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结论艾滋病患者伴随CD4+T细胞水平的减低,隐球菌感染的危险性增高。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抗原是隐球菌脑膜炎早期的敏感、特异的检测指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有益。  相似文献   

14.
樊金莲 《华夏医学》2006,19(2):247-248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3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4例,好转17例,5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2例转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易误诊、漏诊,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治愈10例,死亡11例。结论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首选二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例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均经脑脊液墨汁染色确诊,均符合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标准。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误诊率高,一般采用内科治疗,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生殖器疱疹与HIV感染有关联,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的提示性疾病,常伴发于艾滋病患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但是,HIV阳性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和生殖器疱疹还未见报道,2008年5月收治1例HIV阳性,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和生殖器疱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北京医学》2012,34(6)
目的 总结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测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05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3例确诊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分别采用墨汁染色镜检法、乳胶凝集法、真菌培养法检测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及符合率.并根据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进行组间隐球菌感染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53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中,真菌培养法阳性23例(43.4%),墨汁染色法阳性25例(47.2%),乳胶凝集法阳性53例(100.0%).以真菌培养法为标准,墨汁染色法符合率为69.6%( 16/23),乳胶凝集法符合率100.0% (23/23).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在<100/μl、101-349/μl及>349/μl 3组的隐球菌感染率分别为19.5%(39/200),8.4%(11/131),4.1%(3/7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4%的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结论 艾滋病患者伴随CD4+T细胞水平的减低,隐球菌感染的危险性增高.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抗原是隐球菌脑膜炎早期的敏感、特异的检测指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 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的18例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临床表现的 患者均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是造成CTD合并隐脑预后不良的相关因 素(P<0.05)。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为61.11%,治疗有效率为38.89%。结论: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死 亡风险高。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与疾病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方润权  蓝瑞琼 《右江医学》2002,30(2):110-111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原因。方法 :报道 1例经病理证实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怎样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 ,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酷似结核 ,5次腰穿未找到隐球菌 ,按结核性脑膜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 ,死亡前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极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反复多次找隐球菌、诊断未明前慎用激素以及必要时活检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