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测定了87例妊娠晚期及29例正常非孕妇女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同时对其中36例孕妇及109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对照)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妊娠晚期妇女sIL-2R水平及Ts细胞(CD_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214600±70400U/L比162100±841D0U/L, P<0.01及37.6%±5.3%比31.3%±7.0%,P<0.01。妊娠妇女Th细胞/Ts细胞(CD_4/CD_8)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1.2±0.2比1.5±0.5,P<0.01)。但总T淋巴细胞(CD_3),CD_4,细胞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64.1%±7.3%比66.0%±9.9%,P>0.05及44.1%±5.8%比43.8%±9.O%,P>0.05。相关分析表明孕妇sIL-2R水平与CD_3、CD_4、CD_8细胞及CD_4/CD_8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2032,0.2077,0.1037及0.1214,P均>0.05)。提示:孕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sIL-2R的变化对维持正常妊娠有重要作用,sIL-2R可能是促进胎儿正常生长的重要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孕妇在SLE稳定期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可溶性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4例SLE稳定期(仅服用小剂量激素)的患者妊娠时(SLE+NP组)的T细胞亚群和NK细胞进行检测,同时用固相酶联反应法(ELISA)检测其SIL-2R。并以18例稳定期SLE未孕妇女(SLE组)、20例正常未孕妇女(NNP组)和20例正常孕妇(NP组)作对照。结果:SLE+NP组的辅助性-诱导性T细胞(CD4+)细胞数量较其他3组有明显下降(P<0.01);CD4+/细胞毒性-抑制性T细胞(CD8+)值,SLE+NP组较SLE组和NNP组有显著下降(P<0.01),NP组也有下降,SLE+NP组和N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NK细胞数在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NP组SIL-2R有明显增高(P<0.01),其他3组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SIL-2R和CD4+细胞数量变化可能对判断稳定期SLE孕妇病情进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卵巢功能早衰患者抗卵巢抗体及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卵巢功能早衰(POF)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抗卵巢抗体(AOAb)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和30例POF患者(POF组)的血清AOAb、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对卵巢抗原的白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结果:对照组血清AOAb水平为1.39±0.72kU/L,POF组血清AOAb水平为6.80±1.91kU/L,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POF组CD+3、CD+4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5.42±5.31%和44.79±5.90%)明显升高,CD+8细胞百分率(25.63±4.26%)明显降低,CD4+/CD+8比值(1.66±0.27)增加(P<0.01)。CD+4/CD+8比值升高者的AOAb阳性率(85.7%,18/21),明显高于CD+4/CD+8比值正常者(3/9,P<0.01)。AOBb阳性的POF患者LPCA水平上升,且与AOAb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χ2=8.378,P<0.01)。结论:POF患者对卵巢抗原同时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POF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脐动脉及子宫动脉血流速度比值预测胎儿生长迟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脐动脉及子宫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比值),在孕24~30周预测IUG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研究,对118例IUGR高危孕妇,测定脐动脉及子宫动脉S/D比值,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18例中有20例发生IUGR(IU-GR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98例(正常组)。IUGR组的脐动脉及子宫动脉S/D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脐动脉S/D比值预测IUG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0.0%,83.7%和50.0%,Cohen′skappa指数(Kappa值)为0.51。子宫动脉S/D比值预测IUG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分别为40.0%、84.5%和34.8%,Kappa值为0.23。结论:脐动脉S/D比值可作为早期筛选IUGR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G7、MGd1在卵巢粘液上皮肿瘤(OMET)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资料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份OMET组织中MG7、MGd1的表达,并对14a经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证实的OM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患者预后分析。结果:MG7、MGd1定位于OMET细胞膜及附近的胞浆,MG7在良性、交界性、恶性组表达率分别为0、80.65%、100%,MGd1分别为26.47%、96.77%、100%。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恶性组MG7过度表达率比MGd1者高14.28%。将本组OMET的临床资料、MG7和MGd1染色结果分别经COX风险模型分析,发现期别、肿瘤直径和MG7染色指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OMETMG7表达(—)、(+)、()和()组的患者5a生存率分别为100%、72.37%、27.9%和13.13%,MGd1分别为(—)100%、(+)75.05%、()31.47%、()0.00%。结论:卵巢癌与胃癌组织间存在共同抗原性,具有同源性。MG7、MGd1对OMET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临床病理分级、分类及预后有关,为OMET的?  相似文献   

6.
CD44V6、EGFR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44V6及EGFR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35例卵巢上皮癌, 18例卵巢上皮瘤和 15例正常卵巢组织石蜡标本 CD44V6及 EGFR的表达,并分析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正常卵巢组织 CD44V6及 EGFR均呈阴性表达,卵巢上皮瘤及上皮癌中均有中CD44V6及EGFR表达,正常卵巢与卵巢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卵巢上皮癌与卵巢上皮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2)CD44V6及EGFR的阳性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③CD44V6及EGFR的阳性表达与卵巢上皮癌预后有关(P<0.05);④CD44V6及EGFR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DD44V6及EGFR可能是卵巢上皮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与肿瘤的发展及转移有关。检测 CD44V6及 EGFR可以估计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指导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型(GST-π)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内在性耐药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份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和10份正常卵巢组织中GST-π的表达,结合肿瘤细胞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患者2a随访结果。结果:1.45份卵巢恶性肿瘤组织GST-π阳性表达率为100%,10份正常卵巢组织仅2份呈弱阳性。2.18份卵巢恶性肿瘤组织GST-π染色程度(+)、()、()三组之间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组抑制率明显低于(+)组(P<0.05)。其余5种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3.28例Ⅲ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2a存活率为39.3%,存活时间≥2a和<2a两组GST-π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前者染色程度明显弱于后者。结论:GST-π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对阿霉素内在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而与顺铂、卡铂、5-FU、更生霉素、长春新碱内在性耐药无关。GST-π表达高提示卵巢癌患者预后差,可供临床评价患者预后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9,自引:7,他引:52  
Shi Q  Liu S  Xiong Q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2):724-726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单向免疫扩散法、碱性磷酸酶及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检测ICP孕妇50例(ICP组)及正常妊娠妇女50例(对照组)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水平。结果ICP组雌激素水平(25.89±6.85μg/L)较对照组(16.92±4.98μg/L)明显升高,(P<0.01),孕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ICP组细胞毒性抑制性T细胞(CD8+)水平(19.06±1.93%)较对照组(26.43±2.89%)降低(P<0.05),辅助性诱导性T细胞(CD4+)与CD8+比值(2.23±0.38)较对照组(1.73±0.23)升高(P<0.05);雌激素水平与CD8+呈负相关,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结论ICP患者雌激素水平增高,雌激素通过CD8+上的雌激素受体而发挥作用,导致免疫功能的改变,而引起ICP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Fas系统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Fas、FasL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表达,探讨Fas系统在卵巢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1份上皮性卵巢癌、20份卵巢良性肿瘤、10份正常卵巢组织以及31份卵巢癌TIL、12份卵巢良性肿瘤TIL的Fas及FasL的表达。结果:卵巢癌组织的Fas表达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1),其FasL表达则明显高于后者(P<0.01);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的Fas、Fas L表达无差异(P>0.05)。卵巢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的TIL,其Fas及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TIL,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巢癌组织Fas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Fa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但随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卵巢癌TIL中Fas及FasL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Fas表达下调和FasL表达增加,FasL高表达者预后不良。肿瘤细胞可能通过FasL的过度表达,逃避免疫监视,诱导Fas敏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转录水平表达规律。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HIBD后不同时间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ICAM-1 mRNA在HIBD后6h即开始显著升高(t=2.33,P〈0.05),24h达高峰(t=3.37,P〈0.01),7d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t=  相似文献   

11.
Guo W  Chen G  Zhu C  Wang 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0):604-607,T001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 2、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s ,TIMPs) 1、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明胶酶谱法对 37例内膜癌及 7例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MMP 2、MMP 9、TIMP 1、TIMP 2蛋白及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MMP 2、MMP 9及TIMP 1、TIMP 2蛋白主要分布在内膜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绝经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 ,在间质细胞中也有少量表达。内膜癌细胞中 ,MMP 2、MMP 9及TIMP 1蛋白的表达 ,病理分级为G3内膜癌的强阳性率分别为 73%、2 0 %及 6 7% ,高于G2 (13%、0及 2 7% )、G1 者 (均为 0 ,P<0 0 5 ) ;深肌层浸润内膜癌的强阳性率分别为 6 3%、16 %及 6 8% ,高于浅肌层浸润的 8%、0及 0 (P<0 0 1) ;有淋巴结转移者的强阳性率分别为 4例中 4例、4例中 3例及 4例中 4例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 2 5 %、0及 2 5 % (P <0 0 5 ) ;手术病理分期为Ⅲ~Ⅳ期者强阳性率分别为 5例中 5例、5例中 3例及 5例中 5例 ,高于Ⅰ~Ⅱ期者的 30 %、0及 30 % (P <0 0 5 ) ;TIMP 2蛋白在不同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手术病理分期的内膜癌细  相似文献   

12.
Chen L  Lü WG  Xie X  Chen HZ  Yu H  Ni X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4):239-242
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癌Ⅰb~Ⅱa期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系统,以探讨其在指导术后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306例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6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8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其预后有关的因素为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肿瘤直径、宫旁组织浸润、深肌层浸润和脉管内瘤栓(P<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宫旁组织浸润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建立预后预测系统,即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0 3%、83 9%和43 1%。低危组(无危险因素或仅宫旁组织浸润)局部复发的发生率仅为2 2%;中危组(深肌层浸润或合并有宫旁组织浸润)局部复发的发生率为13 5%,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为1 3%, 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为0 6%;高危组(淋巴结转移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25 9%和48 3%,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为10 3%。结论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宫旁组织浸润是影响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据预后影响因素建立的预后预测系统有助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cyclooxygenase-2 (COX-2), correlation with various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OX-2 in stage IB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89 paraffin-embedded specimens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B cervical cancer underwent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 at King Chulalongkorn Memorial Hospital during 1 January 1997-31 December 2002 and were stained with polyclonal goat antiserum against COX-2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Medical records were reviewed; clinicopathological variables were retrieved and used for analysi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positive COX-2 expression in stage IB cervical cancer in this study was 49.4%. Positive COX-2 expression in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86.7% versus 40.6%, P < 0.05) and significantly expressed when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presented (100% versus 46.4%, P < 0.05). However, COX-2 expression wa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parametrial involvement (80% versus 47.6%, P > 0.05).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OX-2 expression and patient's age, tumor size, depth of stromal invasion and 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 Five-year disease free survival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OX-2 expression were 81% and 98% which were not differed from patients with negative COX-2 expression (92% and 95%, P > 0.05). CONCLUSIONS: Strong correlation was found in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However, COX-2 expression failed to demonstrate a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stage IB cervical cancer.  相似文献   

14.
IGF-IR在宫颈癌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瑶  娄阁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2):103-105,I0001
目的:研究宫颈癌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receptor,IGF-IR)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IR在46例宫颈癌、12例正常宫颈组织和22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IGF-IR蛋白表达率为45.7%(21/46),转移淋巴结组织中阳性率为45.5%(10/22),分别高于良性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中IGF-IR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原发灶中的表达(x~2=5.497,P=0.019)。结论:宫颈癌广泛存在IGF- IR蛋白过表达,检测IGF-IR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并可能为判断宫颈癌生物学行为提供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子宫颈低分化癌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子宫颈低分化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我院1990年1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子宫颈低分化癌Ⅰ ̄Ⅱ146例,分为单纯手术组(手术组)、手术+化学治疗(化疗)组、手术、+放射治疗(放疗)组、手术+化疗+放疗组,对各组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颈低分化癌深肌层浸润患者,手术+化疗组和手术+放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8.18%和24.32%,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2例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大小、脉管癌栓、术前血清宫颈鳞状上皮抗原(SCC-Ag)水平、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ⅠB)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9个指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52例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中20例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13.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水平及血浆FⅠB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阴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及血浆FⅠB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水平及治疗前血浆FⅠB水平是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H  Chen G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2):729-732,I00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 (flt 1)、含插入区的激酶受体 (KDR)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及内膜生长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 ,对 5 0例妇女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中VEGF、flt 1、KDR蛋白质及mRNA进行检测 ,用蛋白印迹法分析子宫内膜中VEGF亚型 ,用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标记内膜微血管密度。结果 VEGF、flt 1、KDR蛋白质及mRNA主要分布在正常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及腺上皮细胞 ,VEGF、flt 1在分泌中期、月经期的表达较强 ,KDR在增生中期即达高峰 ,三者在增生早期的表达均最低。分泌期血管壁面积及血管腔面积大于增殖期 (P <0 0 5 ) ,血管密度无明显周期性改变 (P >0 0 5 )。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4种VEGF蛋白亚型中 ,以VEGF12 1、VEGF16 5为主 ,其免疫条带积分吸光度明显高于VEGF189、VEGF2 0 6 (P <0 0 5 )。结论 VEGF、flt 1、KDR蛋白质及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明显周期依赖性 ,分泌期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胚胎着床 ,月经期表达增加可能与此期子宫内膜脱落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8.
COX-2和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 2 (COX - 2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 - 2、VEGF在 6 8例宫颈癌、 1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OX - 2和VEGF蛋白在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OX - 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显著相关 (P <0 0 5 ) ;VEGF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 (P <0 0 5 )。宫颈癌中VEGF与COX - 2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COX - 2和VEGF 2种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并在宫颈癌的侵袭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宫颈鳞癌组织的岩藻糖基(fucose,Fuc)化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能与糖链α—Fuc特异性结合的生物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biotinylated ulex europeaus agglutinin,BUEA)检测了100例宫颈鳞癌、150例宫颈不典型增生及5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Fue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表达水平。结果 Fuc在非癌组织中无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Fuc在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有转移、复发及预后差的患者中的显著高表达(P<0.01或{<0.05)。结论 Fuc的表达可作为反映宫颈癌恶性潜能和患者预后的一项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局部晚期(ⅠB2/ⅡA2期)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新辅助化疗对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4例ⅠA2~ⅡA2期宫颈鳞癌或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每位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新辅助化疗和直接手术患者在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共424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10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有68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2例先行1~2次介入或静脉新辅助化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者20例,没有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是否行新辅助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手术组则为17.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方面,局部晚期宫颈癌明显低于早期者。新辅助化疗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和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输尿管支架置入率、输血率、其他相邻脏器损伤的发生率2组相似。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预后较早期差,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早期,盆腔淋巴结转移主要与LVSI及深肌层浸润有关。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影响尚不明确,也没有证据证明新辅助化疗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在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还需更大样本或多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