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BSA-ELISA方法,研究rHuIFN-γ(IFNγ)对体外培养的健康人及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HLA-DR抗原的影响。结果表明:IFNγ能促进两者单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但IFNγ对健康人单核细胞HLA-DR表达促进程度较恶性肿瘤患者强(P<0.05)。  相似文献   

2.
IFNγ对健康和肿瘤患者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继豹  林冰 《现代免疫学》1994,14(6):325-327
本文采用BSA-ELISA方法,研究rHuIFN-γ(IFNγ)对体外培养的健康人及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HLA-DR抗原的影响。结果表明:IFNγ能促进两者单核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但IFNγ对健康人单核细胞HLA-DR表达促进程度较恶性肿瘤患者强(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ELISA方法,研究了重组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M-CSF能提高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最适剂量(500u/ml)时能使DR抗原表达量提高到对照组的2.5倍。GM-CSF对HLA-DR抗原表达的诱导作用并不是通过诱生的IFN-γ的作用而实现的,因为有中和活性的IFN-γ单抗并不能阻断这种效应。GM-CSF能够增强低剂量IFN-γ(5u/ml)对单核细胞HLA-DR抗原的诱导作用,但未观察到对高剂量IFN-γ(100u/ml)的HLA-DR抗原的诱导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ELISA方法,研究了重组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M-CSF能提高单核细胞HLA-DR抗原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最适剂量(500u/ml)时能使DR抗原表达量提高到对照组的2.5倍。GM-CSF对HLA-DR抗原表达的诱导作用并不是通过诱生的IFN-γ的作用而实现的,因为有中和活性的IFN-γ单抗并不能阻断这种效应。GM-CSF能够增强低剂量IFN-γ(5u/ml)对单核细胞HLA-DR抗原的诱导作用,但未观察到对高剂量IFN-γ(100u/ml)的HLA-DR抗原的诱导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cell-ELISA法对IFN-α,γ及rTNFα单独或协同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HLA-Ⅱ类抗原作了定量观察,结果表明,IFNγ直接刺激HUVEC可依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提高其HLA-Ⅱ类抗原表达量,而rTNFα,IFNα单独处理HUVEC无效,当rTNFα和IFNγ同时诱导时,对HUVEC表达HLA-DR,DP,DQ均表现抑制作用,但是,当先用IFNγ诱导HUVEC24h后  相似文献   

6.
王欣  李杰 《免疫学杂志》1997,13(4):254-257
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免疫对AA发病的影响,阐明细胞因子在AA患者中变化的基础与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法对38例AA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上清诱生G-CSF,IL-6,TNFα,IFNα及IL-8水平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改良APAAP法观察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HLA-DR抗原表达,结果AA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G-CSF阳性率减低,IL-6,TNFαIFNα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IFN-γ是由被有丝分裂原或抗原所激活的T细胞和NK细胞所产生,它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现认为IL-12(外源性)是诱导 IFN-γ产生的强诱导剂,并可促进静息 CD4+T细胞朝向 Th1表型分化,即诱导细胞免疫。目的是为了解由PBMC产生的内源性IL-12是否在体外可诱导IFN-γ的产生及通过何机制诱导细胞免疫。方法:用抗CD3抗体、PHA、抗CD3抗体加抗CD28抗体和抗原(MLC)来检测被刺激的PBM细胞的IFN-γ的产生,同时也用IL-12和IL-12Rβ1的中和抗体来抑制IFN-γ的产生。结果:激活的人PBM中IFN-γ分泌依赖于内源性IL-12的产生,而且激活的T细胞可诱导APC细胞产生IL-12,此过程是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0L和APC的CD40相互作用而实现。结论:这些结果提示,内源性IL-12在正常宿主抗细胞内抗原的感染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某些形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发生中也起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细胞ELISA法,研究发现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单核细胞HLA-DR的影响。结果表明HCMV感染后1d,单核细胞HLA-DR表达显著增高(P<0.01),以后逐渐降低,d5降至对照水平;IFNγ(500U/ml).TNF(250U/ml)、IL-6(500/ml)、IL-1(500/ml)均能不同程度地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HCMV感染后,细胞因子刺激HLA-DR表达的水平在感染后d5,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IL-1+IFN-γ及TNF+IFN-γ在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时有协同作用;HCMV感染后,IFN-γ+IL-1及TNF+IFN协同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在HCM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过程中,其引起单核细胞HLA-DR表达降低是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HCMV感染对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细胞ELISA法,研究发现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单核细胞HLA-DR的影响。结果表明HCMV感染后1d,单核细胞HLA-DR表达显著增高(P<0.01),以后逐渐降低,d5降至对照水平;IFNγ(500U/ml).TNF(250U/ml)、IL-6(500/ml)、IL-1(500/ml)均能不同程度地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HCMV感染后,细胞因子刺激HLA-DR表达的水平在感染后d5,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IL-1+IFN-γ及TNF+IFN-γ在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时有协同作用;HCMV感染后,IFN-γ+IL-1及TNF+IFN协同刺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在HCM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过程中,其引起单核细胞HLA-DR表达降低是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上皮HLA—DR抗原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敏  牛恕淼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1):34-36,T001
应用一组识别淋巴细胞活化标志,细胞因子,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的单克隆抗体及ABC免疫组化技术对500例甲状腺粗针穿刺标本进行原位研究。结果发现甲状腺上皮DR抗原异常表达与局部浸润细胞总数,Tac^+细胞,TLiSA1^+细胞,IFN-γ^+XLEQ,-2^+细胞,尤其是I2^+细胞与TNF-α,细胞百分比外周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促甲状腺素水平呈正相关,甲状腺上皮DR抗原  相似文献   

11.
T细胞耐受的诱导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阐明抗原特异性 T 细胞无能的诱导条件、无能细胞的特性及其耐受的机理。方法 抗 B71 单抗与 Cs A 联用诱导抗原特异性 T 细胞无能, 通过3 H Td R 掺入法测定 T 细胞增殖和 M L R, 利用 R T P C R 检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结果 耐受 T 细胞与异体淋巴细胞比例为0 .01∶1时, 可显著抑制 M L R, 转染 B71 分子的 M D A453 和3 A O 能协同刺激 C D3 诱导的 T 细胞增殖,不表达 B7 分子的 M D A453 和3 A O 无此作用。 P H A、 C D3 单抗、 P M A+ A23187 可以逆转本试验所用诱导方法所致的 T 细胞的耐受状态。无能 T 细胞 I L2 和 I F Nγm R N A 不表达, 而 I L4 和 I L10 m R N A可表达。无能 T 细胞活化后, I L2 和 I F Nγm R N A 能够表达。结论 抗原特异性 T 细胞耐受是可以人为诱导的, 无能 T 细胞细胞因子基因格局向 T H2 细胞偏离。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介导NK细胞激活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用一系列粘附分子单抗及配体体外刺激NK细胞,定量检测NK细胞IFN-γ的分泌;检测了NK细胞经IL-2诱导后其异构体的变化及其不同异构体单抗对NK细胞的刺激作用;以CD22α、CD22β基因导入B78H1细胞后观察转染细胞对NK细胞的粘附和刺激效应。结果表明:IgG2a和IgG1亚类CD45单抗及其F(ab)2均可独立刺激NK细胞释放IFN-γ;NK细胞经IL-2培养诱导后其表面CD45分子异构体的表达呈RO逐渐增加,而RA逐渐减少的特征;CD45RO单抗可刺激NK细胞释放IFN-γ;CD22α、CD22β转染细胞可粘附,但不能刺激NK细胞激活。结果提示:NK细胞可经CD45RO途径激活并释放IFN-γ,该途径与CD16分子无关,CD45分子的特异性配体并非既往所报道的CD22,尚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一组识别淋巴细胞活化标志,细胞因子,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的单克隆抗体及ABC免疫组化技术对500例甲状腺粗针穿刺标本进行原位研究。结果发现甲状腺上皮DR抗原异常表达与局部浸润细胞总数,Tac ̄+细胞,TLiSAl ̄+细胞,IFN-γ ̄+细胞,IL-2 ̄+细胞,尤其是细胞与TNF-α,细胞百分比外周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促甲状腺素水平呈正相关。甲状腺上皮DR抗原异常表达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最强,其它依次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伴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以肿痛最弱;而甲状腺片治疗可明显抑制DR抗原异常表达。提示甲状腺上皮DR抗原异常表达程度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预后及临床药物疗效的判断,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人Fas—L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国宏  邢力 《现代免疫学》1999,19(4):213-215
应用 R T P C R 技术, 从激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 R N A 中扩增出一条长约860bp 的人 Fas Lc D N A, 通过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 在 N I H3 T3 细胞中得到表达。以 Fas 阳性细胞株 H L60 为靶细胞, 检测 Fas L 的功能, 结果表明, 表达于 N I H3 T3 细胞上的 Fas L 可诱导 H L60 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应用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体外处理人肝癌细胞系H-7402,ABC-CELISA法检测各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水平,用LDH释放法观察CD3单克隆缺本活化的杀伤细胞对各处理条件下H-7402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子宫颈角化上皮为靶细胞,用试管培养技术及非同位素细胞毒性试验,探讨了干扰素(IFN-γ)对淋巴细胞介导的对宫颈角化上皮细胞毒作用的影响及细胞间吸附分子1(ICAM-1)与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在细胞毒作用中的意义。结果显示CaSki、SiHa、HeLa、W12及NCx均为NK抵抗、LAK敏感细胞。IFN-γ预处理靶细胞明显增加LAK细胞的杀伤活性,但对NK活性影响不大;IFN-γ预处理效应细胞可增强LAK细胞对上述靶细胞的溶解作用,但并不改变NK对靶细胞的选择性;抗ICAM-1与LFA-1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地降低LA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而抗HLAABC及HLADR则无此作用。提示IFN-γ仅对LAK细胞介导的对宫颈角化上皮的细胞毒作用有明显增强作用,而对NK细胞无明显影响;ICAM-1-LFA-1通路为LAK细胞结合并溶解靶细胞的主要通路,且这种细胞毒作用是非MHC限制的。  相似文献   

17.
用AChR加CFA免疫大鼠后,Lewis大鼠出现典型的临床肌无力,而WistarFurth(W.F)大鼠不出现任何症状。为阐明W.F大鼠对AChR耐受的机制,检测了表达IFN-γ、IL-4和TGF-βmRNA的MNC和肌肉AChR。结果表明,W.F大鼠免疫后第5、7周PILN中AChR诱导的IFN-γmRNA表达细胞数比Lewis大鼠低,TGF-βmRNA表达细胞数比Lewis大鼠高,肌肉AChR含量比Lewis大鼠高。提示IFN-γ和TGF-β与EAMG的发生有关,TGF-β上调可抑制IFN-γmRNA表达,减少肌肉AChR丢失,进而预防和抑制EAMG发生  相似文献   

18.
γ-干扰素基因修饰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IFN-γ基因修饰后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LXSN分别建立了四种IFN-γ基因修饰人肝癌细胞,经Southern及Northern杂交进行鉴定分析,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细胞表面MHC分子表达,灭活肿瘤细胞体外刺激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产生。结果Southern及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IFN-γ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获得了正确整合和表达。FACS分析结果表明,IFN-γ基因修饰后人肝癌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强度显著增强,Ⅱ类分子的表达阳性百分率有显著提高。一些IFN-γ基因修饰人肝癌细胞在体外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提高。结论IFN-γ基因修饰可增强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为基因工程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调查了日本血吸虫感染的BALB/C小鼠脾细胞的IFN-γ和IL-4mRNA转录。于感染后0,3,5,8,10和12周摘取小鼠脾脏,将脾细胞置于含SEA或ConA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提取脾细胞总RNA,通过逆转录后cDNA的扩增,分析IFN-γ和IL-4的mRNA水平。RNA模板同时进行β-actin的逆转录和扩增,扩增产物被用作IFN-γ和IL-4扩增的标准对照。在SEA或ConA诱导的未感染或感染3周小鼠脾细胞未检测到IFN-γ和IL-4mRNA逆转录PCR产物,感染5周和8周的小鼠脾细胞则可以观察到IFN-γ和IL-4mRNA的表达。与感染5周时相比,SEA刺激的感染8周小鼠脾细胞的IL-4mRNA转录显著增强。然而,在感染10周和12周小鼠,无论ConA或SEA都不能诱导IFN-γ或IL-4mRNA转录,显示这两种淋巴因子表达受到抑制。结果表明,SEA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细胞IFN-γ和IL-4基因转录存在着调节,这种调节可能与感染从急性期到慢性期的对血吸虫虫卵抗原的全身性免疫反应包括对肉芽肿形成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小儿哮喘发病中CD23,IFN和IgE的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APAAP方法,Dot-blot地高标记核酸杂交技术及ABC-ELISA法分别检测哮喘患巴细胞CD23mRNA,膜CD23分子表达和患儿血浆和淋巴细胞诱生IFN-γ水平。结果,哮喘患儿CD23mRN表达增高,外周血PBMC和B细胞的CD23表达均显著增加,IFN-γ诱生水平明显低下,血清IgE水平异常升高,B细胞CD23分子表达与IgE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麻疹疫苗治疗后B细胞CD23分子表达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