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变一种少见的肿瘤,对于其是否来自于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尚有争论。本文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光镜、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了综述。该肿瘤对放射线照射敏感,因此正确的病理诊断在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Mikulicz 氏(1888年)描述了双侧泪腺、腮腺及颌下腺肿大,腺组织有小圆细胞密集浸润和上皮成分萎缩的病例。后来被人称作Mikulicz 氏病(以下略为 MD)。不久,人们发现,这种临床表现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可能是各种各样病理状态的结果,诸如梅毒、结核、痛风、白血病、淋巴肉瘤等。1933年 Sj(?)gren 氏报告了具有干燥性角、结膜炎、口干及鼻、咽喉炎的一种综合征,被命名为 Sj(?)gren 综合征(以下略为 SS)。随后发现,许多其它的异常也可能在其病程中出现:涎腺和泪腺肿大;半数以上的病人有结缔  相似文献   

3.
4.
作者对3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光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癌巢和淋巴组织间质构成,癌细胞含特征性的水泡状核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网状纤维呈蜂窝状围绕癌巢。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实,癌巢内含溶菌酶阳性的吞噬细胞,癌细胞内含细胞性角蛋白。表明本肿瘤是一种非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免疫反应参与其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对25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观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本病的名称和性质,Mikulicz病与Sjoegrer综合征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具有肿瘤的特性。临床易误诊,治疗需按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好发于南部中国人。本文对12例MLEL(其中10例有随访资料)进行Keratin,S-100,GFAP,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Keratin免疫组化染色反应强者预后好,染色反应弱者预后差。以上四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尚提示MLEL的癌细胞具有与正常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及鳞状上皮细胞相似的抗原特性,提示该瘤来自涎腺导管上皮,常有鳞状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7.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简称MLEL)系指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淋巴上皮成分恶变的肿瘤。临床并不多见,表现症状不典型,诊断也比较困难。本文旨在通过我院诊治的6例作一临床分析,以期有助于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本文对27例恶性淋巴上皮病损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分析和随访调查,探讨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病理因素,发现间质中纤维结缔组织多,玻璃样变明显者预后较差,本文还着重对MLEL的命名、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952年,Godwin提出“良性淋巴上皮病”(简称BLL),并指出构成病损的淋巴细胞或上皮细胞存在恶变的可能性。1953年Morgan提出,上皮肌上皮岛的概念。不少学者认为:当涎腺肿大为唯一症状,组织学上存在密集淋巴细胞浸润和上皮肌上皮岛时,称为BLL。一般认为,BLL、Sicca Syndrome(口干综合征)和Sigren Syndrome(简称SS)系同一病变的不同临床过程,BLL不一定发展为SS,SS的三个主要症状可能仅出现1~2个。BLL的发病率较低,约为3%。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简称MLEL)是发生于涎腺的罕见恶性肿瘤。Ferlito等认为本病是原发性。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系由  相似文献   

10.
涎腺淋巴上皮病及恶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淋巴上皮病临床较少见,我们曾收治5例该病患者,其中恶变2例,可疑恶变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作一较全面的认识,方法 对1980年至今收治的15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具有肿瘤的特性,也有恶变可能,良性的组织学形态基本相同,恶变则有上皮成分恶变和淋巴成分恶变两种可能。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应按涎腺肿瘤的原则进行手术,恶变者术后给予化疗和放疗,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12.
颊部小涎腺淋巴上皮病恶性淋巴瘤变1例刘渊,姜晓钟,刘会敏淋巴上皮病在口腔科临床并不罕见,一般为良性过程,病程可能很长而无特殊危害,但淋巴上皮病的上皮和淋巴成份可恶变为癌和恶性淋巴瘤。本科收治1例颊部小涎腺淋巴上皮病,发病17年后恶性淋巴瘤变,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3.
14.
作者对60例大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发现38例与HIV感染有关,病变通常为双侧、多发囊性,并伴有淋巴结病变。相比之下,HIV阴性患者的病变趋于孤立、实性。对HIV阴性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口服AZT和(或)囊液抽吸,除囊液抽吸外,  相似文献   

15.
该文旨在描述一组唾液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的病例资料,介绍治疗效果及评价EB病毒感染与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987-2002年间的10例MLEL患者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接受颈清及术后放化疗。所有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结果:经积极治疗,除远处转移者外,大多数患者均获得较好效果。所有患者均存在EB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6.
p53蛋白在大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中的检测湛凤凰刘蜀凡沈子华徐红卫一、材料及方法29例腮腺和颌下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的术后标本,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相应腺体单侧或双侧肿块,其它症状不明显。诊断均为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腮腺来源者16例(其中14例为单侧,2...  相似文献   

17.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以腺实质萎缩和淋巴细胞浸润为其特征,伴有实心的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岛取代了小叶内导管。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反应性增生,而不是真性肿瘤,並且可能是自身免疫或类风湿性疾病在涎腺的表现。本病切除后可复发,有变为鳞状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病(lymphoepitheliallesion,LEL)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9例淋巴上皮病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上皮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左右,无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肿块或涎腺弥漫性肿大。肿块界清,直径0.6~4.6cm不等,活动度尚可,多数位于耳垂周围,良性者质地中等,恶性者质地较硬。一般无自发痛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有轻压痛。无眼干、口干及关节疼痛等症状。淋巴上皮病可累及双侧腺体,绝大多数发生于大涎腺,腮腺最常见,且常呈多病灶。该病患者血清球蛋白往往升高,白球比下降。结论:淋巴上皮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规律性,结合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对10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中上皮岛的构成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同时对3例BLEL进行电镜研究。结果发现:涎腺BLEL中构成上皮岛的细胞大部分呈HHF35阴性,仅在外周可见少许HHF35阳性细胞,而AE1/AE3在上皮岛构成细胞中大部分呈阳性。超微结构发现上皮岛大部分由含张力原纤维束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结构与残存导管上皮细胞相似,细胞之间散在分布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岛外周有时可见含肌微丝的肌上皮样细胞。此结果表明,涎腺BLEL中上皮岛起源于增生的导管上皮,构成细胞主要为导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20.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表现为涎腺肿大,组织学为延腺实质萎缩,以淋巴细胞浸润和肌上皮岛的形成为其特征,它与舍古林综合征的涎腺变化极相似,本文对此二症进行了组织学研究。材料和方法,取自手术后和活检标本。良性淋巴上皮病变4例,均为女性,取材为颌下腺、舌下腺及腭腺。舍古林综合征2例,都是女性,取材为腮腺及唇腺。进行常规切片染色以及PAS银染色等。病理学所见: 1.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诞腺的变化: 肉眼变化:病变轻者延腺剖面小叶构造明显,有散在灰白色小的巢状结构;病变严重者,腺体整个肿大,剖面小叶不明显,为单一的灰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