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刘秀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快速测定食物中毒样品中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的方法。方法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的食物样品经6 mol/L HCl酸化,用正己烷提取,经Waters HILIC C18(2.1 mm×100 mm,1.8μm)分离,在ESI-模式下用串联质谱仪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酵米面食物样品中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的方法检出限为0.25μg/kg,2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6.8%~101.6%,相对标准偏差均为8.5%。结论该方法测定酵米面食物样品中的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快速、准确、可靠,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3.
酵米面、银耳等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986~1987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酵米面、银耳、玉米及其它谷类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情况。共检测玉米、酵米面1 121件,其它谷类及制品236件,鲜银耳371件,干银耳264件。检出椰酵假单胞菌和米酵菌酸的阳性率依次为鲜银耳>其它谷类及制品>玉米和酵米面>干银耳。鲜银耳的检菌、检毒阳性率分别高达4.04%和8.21%。在被调查的21个省区内,以河南、四川的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4.
1986年春对河南省发生过银耳中毒的三个县进行调查研究,检测各类自然环境样品和各期银耳样品730余份。在红薯窖土、屋内墙壁土和贮存黄豆中首次分离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从外观正常银耳、烂银耳及干、鲜银耳中均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或米酵菌酸,检出率14.87%,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栽培银耳生长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所需的外环境条件十分相似。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印证了栽培银耳生长的中晚期具备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最适条件的论点。  相似文献   

6.
椰酵假单胞菌rDNA指纹图分析方法的建立邱茂峰1刘秀梅1杨瑞馥2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酵米面、变质鲜银耳及多种自制发酵食品食物中毒的病原...  相似文献   

7.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自然环境中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山东省章丘县外环境中椰毒假单胞菌酶米面亚种的污染情况。共采集土壤、树皮杂草、谷物秸秆等698份样品。分离得到9株椰酵假单胞菌,阳性分离率为1.21%,菌株产毒率100%,最高产毒量达57.86μg/ml。经抗O因子血清分型试验表明,该地区自然环境中存有的主要为O—Ⅲ型椰酵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8.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以下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一种人类致死率很高的病原菌。为了解椰酵假单胞菌在我省粮食中的污染情况,我们对本省中毒区域的145份家庭自产粮食进行了污染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酵米面黄杆菌与椰毒假单胞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篇报告是用三株酵米面黄杆菌(暂定名)的代表株(CO_7,CO_8,CO_(14)),同椰毒假单胞菌进行对比试验,并以铜绿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贪食黄杆菌、脑膜炎黄杆菌及大肠杆菌力对照进行了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试验、产毒试验(TLC,紫外分光光度法及毒性)、DNA分子杂交试验。在上述六大项目中,仅在生理生化性状项目里,有一个试验结果不一致(侧金盏花醇)酵米面黄杆菌分解,而椰毒假单胞菌则不分解,其它各项都一致,因此两种菌是同属同种。鉴于其生态分布有所不同,故将暂定名的酵米面黄杆菌命名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 Cocovenenanssubsp farinofermentans Meng ZH &Wang DS et al.)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实验室分离鉴定寻找更快速、准确的方法。方法采用增菌和不增菌2种方法,比较菌落生长情况;PDA平板添加或不添加抗生素,比较平板分离效果。结果不论增菌还是不增菌,PDA平板目标菌的数量无差异,经过增菌的平板杂菌比不增菌的数量多;添加与不添加抗生素的平板目标菌生长速度无差异,添加抗生素的平板菌落比不添加的略大,椰酵假单胞菌生长更纯。结论在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鉴定过程中,同时开展增菌和不增菌培养,既可节约时间、成本,又避免漏检,提高了检出率;PDA平板添加2种抗生素,使培养基选择性更强,菌落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1.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菌体脂肪酸成分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不同致病型菌株的菌体脂肪酸成分,并利用MIDI-FAME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椰毒假单胞菌的菌株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中其他致病型菌株的脂肪酸成分非常相似,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它的分类地位。另外还发现C16∶0.2OH、C18∶1.2OH和C16∶1.2OH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米酵菌酸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结论由脂肪酸成分分析确认了椰毒假单胞菌的分类地位,为进一步研究它的产毒机制和致病机理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2.
ELISA检测椰酵假单胞菌菌体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已知有0—Ⅲ、0—Ⅳ和0—Ⅴ等菌体抗原型。常规血清试管凝集法检测分型耗时费力。本文在制备不同血清型菌体抗原的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结合物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椰酵假单胞菌的间接非竞争法、直接非竞争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具有快速、简便和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nas Cocovenenas Subsp. farinfermentoans)是一种新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由该亚种污染酵米面、鲜银耳等食物产生外毒素所致的食物中毒目前仅在我国发现。自1953年黑龙江省首次报告以来,已相继在14个省发现。四川自1981年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4.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的毒黄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酵米面食物中毒在我国东北、广西等地时有发生。我国酵米面中毒的病因已经阐明,为一种产生水溶性黄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在分类鉴定中有人认为应归于黄杆菌属,也有人认为应定为假单胞菌属。胡文娟等证明此菌之主要毒素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月15日,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木引槽乡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是1起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同时实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全部死亡,说明该细菌毒素毒力较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云南省红河州发生的1起因食用玉米面汤圆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和患者呕吐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起事件属于点源暴露,最短潜伏期16h,最长潜伏期27 h,潜伏期中值为23 h.一次进食200 g以上的玉米面汤圆5人,均死亡,从吃剩的玉米面汤圆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的玉米面汤圆所致,该起中毒事件提示;有关部门应教育群众彻底改变传统的食用方式是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米酵菌酸中毒国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BA)(即黄杆菌毒素A)是由椰子假单胞菌(Pseudomananscocovenenans)产生的一种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从三十年代起,国外对该毒素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毒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1977年,从我国东北地区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菌——酵米面黄杆菌(Fla-v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 no sp)产生的一种外毒素-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简称  相似文献   

18.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我国发现的一个新食物中毒菌,常从中毒酵米面中分离出来,近年来从糯玉米、小米、黄米、高粱米、银耳及环境中也分离对此菌。1992年元月20日新郑县薛店乡山后马大队石羊刘村,发生了一起因食  相似文献   

19.
何树森  吴乐 《中国公共卫生》1994,10(12):547-548
根据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生理生化特性,在抑菌实验基础上,研制出以无机盐和无机氮源为基础,以有机碳源为限制因子的双抗生素合成培养基(PCFA)。该培养基抑杂菌性强,选择性高,最低检出菌量6.3~89个/ml,检出灵敏度较传统培养基PDA提高了1000倍以上。适于从杂菌含量高的自然环境样品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该菌中毒检验和进行自然分布调查与污染原追踪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1988年7月,我省贞丰县平街乡一户农民,全家人3人食用发酵玉米粉汤圆全部死亡。采集变质发酵玉米粉及死者胃内容物,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动物试验。从中毒食物标本中分离出2株典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并检出该菌产生的酵菌酸。取经处理后的发酵玉米粉上清液给4只小白鼠灌胃,于灌胃后1h内出现中毒症状,3h内全部死亡。本次食物中毒与我省册亨县1986年6月发生的一起米酵菌酸中毒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