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测定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在AMI的发生过程中两者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脑梗死患者hs-CRP和D-D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测定的hs-CRP,D-D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D水平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4月_2013年10月连续入住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2例。根据血清 hs-CRP 水平采用四分位法分组,以最低分位数为参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 hs-CRP 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应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校正了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饮酒史、并发症、NIH-SS 评分、年龄混杂影响后,与≤0.30mg/ L 组比较,≥3.41mg/ L 组 OR 值(95% CI)为:4.22(1.09~16.615)。结论hs-CRP 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含量与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4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s-CRP、D-二聚体水平,对检测结果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作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间血清hs-CRP、D-二聚体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检测值采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且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P<0.01)。结论 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程度有相关性,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两者同时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冠心病以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子痫前期孕妇62例(其中病情为轻度34例,重度28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35例,以及体检健康非孕妇女32例(对照组),分别对入选对象进行血清hs-CRP和DD水平的测定。结果:子痫前期重度组、轻度组和正常妊娠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子痫前期重度组、轻度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而子痫前期重度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增高,二者可以作为诊断及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阿力木江·阿不都外力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95-496
目的研究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25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4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脑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和CRP含量的区别;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检测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差异,结果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非进展组血清CRP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进展组患者(P=0.001)。结论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有助于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对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稳定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相关因素,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32例处于临床稳定期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15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hs-CRP与血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N)和空腹血糖(FPG)的水平,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hs-CRP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组hs-CRP、UA、FN和收缩压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脑梗死组hs-CRP与FN、UA、FPG有相关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354、0.234、0.214,P〈0.01)。结论稳定期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较高水平的hs-CRP,FN、UA、FPG是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确诊急性脑梗死的患者96例.按发病时间分成四组,在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利用全自动特种蛋白仪.对Hs-CRP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利用同样方法进行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发病48h内,血浆Hs-CRP异常率77%,数值为(16.44±10.27)mg/L,与对照组(3.66±1.3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4,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48h内,血浆Hs-CRP水平明显增高,说明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酌情给予硝苯地平控制高血压、甘露醇控制颅内压、脑蛋白水解物营养脑细胞以及其他对症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用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浆hs-CRP和D-二聚体的测定,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liP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22,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减轻炎性反应,激活纤溶系统,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5例脑梗死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人,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浆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其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就越高(P<0.05或P<0.01)。经治疗后,缓解组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较未缓解组低(P<0.01),未缓解组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较未缓解组变化不大(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用于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用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呈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动态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的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同对照组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各房颤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比阵发性房颤亚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亚组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hs-CRP增高,且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均高于阵发性房颤,表明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各10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评价2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d血清hs-CRP浓度和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依达拉奉组hs-CRP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14d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hs-CRP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hsCR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72h内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及一般情况进行配对,共选择有效病例43对,分别应用法舒地尔60mg,2次/d或银杏叶提取物20mL,1次/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14d。所有患者于确诊后进行S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在治疗结束时复查SSS评分和血清hsCRP含量,1月后评估患者mRS评分。结果法舒地尔及银杏叶提取物治疗2周后SSS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均小于0.01),法舒地尔组比银杏叶提取物组更显著(P〈0.01);法舒地尔组神经功能及临床结局改善显著高于银杏叶提取物组(P均小于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法舒地尔组比银杏叶提取物组更显著(P〈0.01)。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缺血脑组织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及短期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60)和阿托伐他汀组(n=60)。两组均给予ACI常规治疗。联合组给予黄连素(300 mg tid)+阿托伐他汀(40 mg qd),阿托伐他汀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 qd)。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入院第1、14天)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第1、14、90天)。结果:入院第1天及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MIF、IL-6、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入院第1天,两组间患者的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较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入院第14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随访第90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mRS评分显著偏低(P<0.05),短期预后良好率显著偏高(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I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并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时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记分(NIHSS)量表测定。结果:治疗后14d氯吡格雷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治疗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一组为确诊的79例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正常体检者56名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急性脑梗死时C反应蛋白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中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复发组CRP水平高于首发组(P<0.05);大、中灶组CRP水平高于小灶组(均P<0.05);中、重型组CRP水平均高于轻型组(P<0.05);死亡组CRP平均值均高于好转组(P<0.05)。结论 CRP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并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对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疏血通联合阿魏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能反映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LP(a)是否为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测定了 10 0例脑梗塞患者并以 10 6例健康者作对照的血清LP(a)和其它血脂水平。结果 患者组和对照组血清LP(a)与全部六项血脂浓度无相关性P均 >0 .1,脑梗塞组LP(a)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0 1。结论 血清高浓度的LP(a)是脑梗塞的一个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上可将LP(a)作为脑梗塞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