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经》反治法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正治法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反治法机制、适应证、方剂结构以及与瞑眩的关系等内容,认为应用调动机体主体性反应的反治法可动摇病理稳态,阻止功能代偿向结构代偿转化,对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应认真研究光大。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多篇曾提到的“度”之概念,大多数学者未能携其要旨。在此笔者对其探微索隐,冀溯本求源,昭彰至理。1“度”非“周”之意《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相似文献   

3.
《内经》论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阐述了《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内经》认为消渴扫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柔弱、气血衰少、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咸味,二阳结,热蕴于内等有关。在分类及临床表现方面,《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临床表现则主要是:身热、多汗、多饮、善饥、消渴、咽干、口干、善渴以及多尿、饮一溲二,脉微小等症候,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内经》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治消瘅.....则高梁之疾也”等治疗方法;提出了“脉实大者,病久可治,脉悬小坚者,病久不可治”,“饮一溲二,死不治”等预后,从《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得出,消渴不但有虚实之异,还有阴阳寒热之分。强调治疗应辨证施治,不徒有清泄解热,且有芳香发散,  相似文献   

4.
《内经》对本病在四个方面有较深刻的阐述:本病同时兼具外感病、内伤杂病的性质,且有诸多并发症;先天体质因素、精神神经因素与本病发病密切相关;饮食消化及代谢功能紊乱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疗以去满除陈、开郁散结为原则。  相似文献   

5.
所谓治则,是指治疗疾病的总的原则,治法即是在治则的指导下,根据辩证的结果而拟定的具体治疗方法。为了探源索流,兹就《内经》的治则、治法,结合后世发展,略陈管见。1 根据病位定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因其轻而扬之.”“轻”是指邪在肺卫而病势轻浅的病证,“扬之”,是解除表邪的治疗方法,后世谓之解表法。然表证有表寒、表  相似文献   

6.
木郁达之,初出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古字“鬱”,按《说文》原指木丛、茂林,后延伸为聚、滞、塞等义;达,不相遇也,后作通畅解。故木郁达之,意即木气抑郁就应该条达它.木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按天人相应的观  相似文献   

7.
8.
阐述《内经》五郁治法理论及其临证应用情况。认为五郁,既反映风、热、湿、燥、寒五气的郁发,又指人体五脏之气的郁滞。五气郁发者,治当折其太过;五脏气郁者,治当调其气机。并列举了五郁证治实例,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守经隧” 之说,语出《素问·调经论》。篇内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言经脉能运行气血,以沟通表里上下,五脏六腑,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百节,五官孔窍联系的通道,凡人体营卫之出入,气血之流通,津液之化行,气机之升降等,都是通过经络的路径而实现的,疾病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经络的功能偏盛偏衰,经络的运行逆乱和郁滞不畅,因此,调治经脉在防治疾病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是《内经》所强调“宁经隧” 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在《内经》中六气皆可造成热病,而后世独把伤寒作为热病的原因。可知不仅"伤寒"有所谓广狭二义,其实单就"寒"字而言,亦有其广义之说。该文详细深入地探究了广义之"寒"的真义,指出"寒"为"邪",可引申为"伤害";又从"同词反义"的角度对"寒"进行了阐释,可知"寒"字具有"同词反义",既可表示一切伤害人体的邪气,也可表示为保卫人体不受邪气伤害的正气。由此基础再来理解广义伤寒,则知伤寒之义一为伤于邪气,二为伤了人体之正气。  相似文献   

11.
解郁法在内障眼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障眼病的病因多与郁证有关,气机不舒,肝失调达,气郁络阻,清窍被扰,采用解郁法可疏畅气机,调和脏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义蕴丰富而深刻。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地和、天人和、志意和、五脏和、饮食和的含义和思想,及其与哲学中"和"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和研究《内经》中"和"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存在着多种学术流派,其学派划分方法目前有两种,即以《内经》中的医家名称为纲和以各专题中的不同学说为纲划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以阴阳、五行为纲来探讨《内经》中的医学流派应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念,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生命活动及疾病变化与自然阴阳寒暑变化同步,并具有与自然气候规律同步的节律.阐述《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从侧面反映了《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科学性,对深入探索《黄帝内经》的自然科学内涵及人体生命规律,以及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内经》所体现的中医特点和先进性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认为《内经》的研究必须多学科、多途径地进行,必须吸收和采用当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和技术。这是发展中医学的重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调神解郁针法与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肝气郁结型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调神解郁针法组(观察组)46例和盐酸帕罗西汀片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调神解郁针法,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43例完成治疗,对照组41例完成治疗;观察组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抗抑郁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郁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PCID,在抗抑郁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均显著优于盐酸帕罗西汀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疏肝解郁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疏肝解郁汤口服及足浴1号方浸足,两组均同时进行心理干预,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血清NSE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7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NIHSS评分及血清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HAMD评分、NIHSS评分及血清NSE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活血疏肝解郁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降低患者的血清NSE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回顾《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以《内经》论述为依据,参考有关著述,对《内经》营卫本义、营卫生成、营卫生理、营卫循行、营卫功能、营卫病机以及营卫病证等内容作了系统回顾。同时,对营卫的运行与功能提出如下观点。1营气在御邪卫外特别是在制约与抵抗温热性致病因素中发挥重要作用。2结合卫气剽疾滑利的性质及其运行的三种主要模式,提出不同的运行模式是卫气发挥生理功能的前提与条件。3特别提出卫气为使,即卫气能够传达神机,卫气逆行是传达神机从而使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反射与疾速运动的基础。4卫气是宗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贯心脉行呼吸,卫气以宗气组分的形式入脉,从而对人的呼吸与循环产生作用,影响循环自然会影响血压。5营卫源自饮食,化于水谷精微,强调对营卫形成及其与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认识,有助于阐发慢性病病机。6营卫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这些生理功能,对认识人体生命状态与疾病变化及防治具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