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儿童竞争调节性内斜视117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行双眼内直肌后走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占71.8%。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1.8%。结论 儿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3.
283例手术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各类型分布、不同类型及手术年龄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283例,统计各类型内斜视的分布。重点分析婴儿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三种类型及其手术年龄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283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婴儿内斜视136例(48.57%)、非调节性内斜视77例(27.21%)、部分调节性内斜视44例(15.55%)、残余性内斜视18例(6.36%)、知觉性内斜视4例(1.41%)、连续性内斜视4例(1.41%)。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存在融合功能和远近立体视的比率均高于婴儿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P<0.05;而婴儿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远近立体视差别不大,P>0.05;<2岁患儿融合及近立体视存在率高于2~9岁和>9岁患儿,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中,婴儿内斜视占首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影响最小。手术年龄小有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58例手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治愈率为81.0%,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占79.3%.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完全矫正屈光不正,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争取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8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手术和配镜两种方法矫正治疗,进行眼位、屈光状态、视力和双眼视功能随访期间观察并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眼球正位79例(92.94%),5年后有72例(84.71%)维持正位;Ⅲ级双眼视功能提高(P<0.05)。结论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及内斜视,手术矫正戴镜后的残余内斜,对恢复双眼视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方法观察72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眼位、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手术量、术后眼位及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 72例中,61例术后正位(≤±8△),正位率84.72%,52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占72.2%。发病越早,术前病程越长,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大小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屈光矫正,残余内斜视角≥﹢10△的患者59例,分成残余内斜视角>﹢30△组31例,≤﹢30△组28例,检查和比较两组的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级功能不能建立分别为28例(90%)、29例(94%),Ⅲ级均不能建立;23例(74%) Titmus 检查>400〞。残余内斜视角≤﹢30△组同视机Ⅰ、Ⅱ功能均不能建立6例(21%),无Ⅲ级功能19例(67%);7例(25%) Titmus 检查>400〞。两组各级双眼单视功能建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足镜矫正后残余内斜视角越大双眼单视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58例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恢复正常眼位,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双眼视力基本平衡时可手术干预残余斜视角.强调双眼单视功能的检查和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儿童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的眼位、屈光度、视力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随机搜集45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随访观察5年,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眼位正位,1例眼位回退。远视屈光度平均减少 2.16D。84只眼弱视,治愈70只眼(83.33%),进步14只眼(16.67%)。获得Ⅲ级双眼单视功能者37例(82.22%),Ⅱ级5例(11.11%),无双眼单视功能3例(6.67%)。结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要早治疗、坚持长期戴矫正眼镜,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1.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5 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 3组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 ,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 1月、 3~ 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 (P <0 0 5 )。结论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 ,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12.
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87例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阿托品扩瞳验光后戴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半年后对眼位戴镜不能矫正且双眼视力基本平衡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结果 经戴镜眼位恢复正位69例(79.31%).戴镜并同时进行弱视训练半年后18例斜视角无法全部矫正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术后进行双眼单视训练.所有病例恢复正常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双眼视力基本平衡时可手术干预残余斜视角.强调双眼单视功能的检查和训练.(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33-34)  相似文献   

13.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 ,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随机收集 70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分析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恢复正常眼位 ,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强调双眼单视功能的检查 ,评定及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对双眼单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惠儿用手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对于斜视度较大内斜视患儿在等量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联合外直肌截除术.结果 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中52例(81.2%)患儿眼位得到矫正,其中45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12例(18.8%)患儿术后眼位欠佳,其中3例明显欠矫,经第2次手术得到满意矫正.结论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必须尽早矫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发病年龄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40例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按照不同的发病年龄分为4组。用同视机测定双眼单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分析比较不同发病年龄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远双眼单视功能及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不同发病年龄患者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情况不同,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年龄越小,术后获得立体视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16.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双眼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对儿童立体视觉发育的影响.方法 通过观察79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不同发病年龄、不同戴镜年龄、不同斜视程度、戴镜及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及与65名正常儿童立体视功能的比较,分析各种因素对儿童视觉发育的影响.结果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双眼视觉较正常儿童比较明显异常;发病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越差;戴镜年龄越小,双眼视觉的发育与恢复越好;眼位偏斜程度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严重影响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发病年龄越小,戴镜年龄越大对立体视功能影响越大;反之发病年龄越晚,及时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立体视功能恢复的就越好.显斜及屈光不正都会严重影响儿童立体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漆雅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张诚玥  崔杰  蔺琪  胡曼 《眼科》2013,22(2):121-123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术前治疗、手术时机与手术量以及调整缝线在治疗中的应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30例。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矫正屈光异常,观察斜视度稳定,并予适当弱视治疗,在双眼视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按照裸眼和戴镜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手术量。术中常规使用调整缝线技术,术后早期依据眼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眼位及双眼视功能。主要指标 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眼位调整情况。结果 有3例患儿进行了眼位调整,均为过矫,避免了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中26例(87%)眼位在正位~+8△之间,4例(13%)眼位+10△~+15△。术前能合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者19例,有双眼视功能者2例(11%)。末次随访时能合作双眼视功能检查者21例,有双眼视功能者15例(71%)。结论  内斜视伴有调节因素时应及时全矫配镜,在残余斜视度稳定、双眼矫正视力基本相当后应尽早手术。手术设计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调整缝线有助于保证术后早期的眼位满意,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眼科, 2013,22: 121-123)  相似文献   

18.
压贴三棱镜辅助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53例3~13岁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在全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依据同视机及三棱镜检查结果,配戴压贴三棱镜矫正残余斜视度,观察3~6月后,在配戴压贴三棱镜状态下,斜视度矫正及双眼视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配戴压贴三棱镜后,患儿残余斜视度矫正,双眼视功能改善,改善率在年龄≤6岁组(81.58%)高于〉6岁组(46.67%)(χ2=6.46,P〈0.05)。结论压贴三棱镜在临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中,可以矫正残留斜视度,帮助重建双眼视功能,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低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多见的斜视类型。因其发病早 ,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其治疗目的是矫正眼位 ,恢复双眼视功能。多数需在基础麻醉下手术 ,故掌握手术时机及手术定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观察了 6 2例低龄 (≤ 7岁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及眼位恢复情况 ,分析各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以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定量及术后管理。对象和方法(1)对象 :本组患者 6 2例中 ,男 2 8例 ,女 34例。手术年龄 2~ 7岁 ,平均 4 .2岁。先天性内斜视 13例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2 8例 ,非调节性内斜视 2 1例。(2 )全部手术患者均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3例施行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治疗结果。结果正位36例,正位率83.72%,欠矫5例,占11.63%,过矫2例,占4.65%,随访2~4年,部分病例经过二次手术,术后进行弱视治疗及双眼单视功能训练,最终获得正位率41例,占93.02%,弱视治愈率92.11%,23.26%病人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先天性内斜视的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术后弱视治疗及双眼单视功能训练,对远期眼位正位,弱视的治愈及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