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始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言本方主治“胆虚痰扰”,为著名的治痰方剂。原方组成用“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减少了生姜用量“二两”,增入云苓“一两半”,后人又入大枣1~2枚,组成温胆汤。全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功能和胃化痰,清静胆腑,为治痰证的主方,能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诸证。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该方由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竹茹、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近年来,有些人论及温胆汤不查出处,以讹传讹,常把温胆汤释为二陈汤加减作以论述,殊不知温胆汤是唐代之方剂,而二陈汤则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出于唐·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之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半夏二两、生姜四两、桔皮三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甘草一两,共六味药物。宋以后医家减率温元生姜,加甘淡之茯苓和甘平大枣而成。既能宁心安神,又可健脾化痰。原方之功能主治,《千金·胆腑·胆虚寒》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胆寒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源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笔者以本方随证化裁,治疗精冲分裂症、顽固性头痛及甲状腺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后世温胆汤所载方药与之有所不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千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干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急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用本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堤林 《家庭中医药》2004,11(10):52-5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异病同治脾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颜勤 《陕西中医》2003,24(7):657-658
温胆汤源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第二》[1 ] ,原用治 :“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 ,此胆寒故也”。方中生姜四两 ,半夏二两 ,枳实二枚 ,竹茹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炙。后世医家减生姜用量 ,加减用治心胆虚怯 ,触事易惊 ,气郁生涎而变生的诸证 ,继而发展到治疗胆郁痰热 ,胆胃不和诸疾。方名虽然仍称温胆 ,但其功用实为清胆 ,从而扩展了温胆汤的主治范围 ,使之成为了一首清热化痰 ,理气和胃 ,调理肝胆脾胃的名方。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以及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多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病 ,疗效满意。现将临床体会略述于下。1 胆…  相似文献   

12.
诊余话温胆     
温胆汤首载于《千金要方》卷12胆虚实门,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六药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孙思邈用治胆虚痰热上扰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方名温胆,实是清胆,曰治胆虚,实疗胆实,是清胆和胃的著名方剂。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宋·陈言的《三因  相似文献   

13.
古方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桔皮、生姜、甘草等药组成。功能清胆和胃、除痰止呕。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眠、胸闷、口苦、呕诞等症。作者应用本方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的痰疾,获得满意疗效。这可能与调节植物神经机能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15.
付伟  余海保 《国医论坛》2004,19(3):33-34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其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来用本方治疗脑血栓形成、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史文祯 《新中医》2003,35(5):68-68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法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茯苓等组成,主治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眠、胸闷、口苦、呕涎等症。笔者用于治疗儿科杂症,获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的临床运用敦化市中医院(133700)金松林,马瑞云[关键词]温胆汤,胃神经官能证,癔病混肥场系《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在革、甘草、竹茹、积实、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方名温胆,实为增固和日,除疲止叹之剂.主治胆虚痰热上抗疟,诊见虚烦不寐.胸...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是《外台秘要》引《集验方》所载之方剂,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甘草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可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病症.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原出自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坦的《集验方》,后《集验方》失轶,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转载了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生姜组成,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南宋陈无泽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原方增茯苓、大枣减生姜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病症。具有清热而不寒、化痰  相似文献   

20.
<正> 温胆汤原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设,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地发挥,治疗范围颇广。统编五版大专教材谓其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挠,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证。方药有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