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病理性反流是发作频繁或持续,导致了食管炎、食管不适的症状或呼吸道疾病等.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要根据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治疗的经济性来选择治疗方式和药物.儿童大多数病理性反流经保守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多反复。我们对本校青年学生GERD患者采用常规西药、中西药治疗,并对疗效仍欠佳者加用抗精神心理治疗,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涂福音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符合GERD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涂福音教授的经验方消管炎散口服,对照组予吗丁啉和雷贝拉唑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为73.9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涂福音教授的经验方消管炎散临床治疗GERD疗效肯定,值得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慢性症状和(或)组织损伤.目的 讨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进行治疗.结论 治疗GERD的目的是为了治愈食管炎,减轻症状,维持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并防止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ERD的定义为异常的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并损伤食管黏膜.30%的GERD患者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0%.西方国家尤为多见.目前我国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GERD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抑酸剂、促动力剂的广泛使用,对GERD的认识及诊断方法有很大发展,疗效也显著改善.本文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GERD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将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1956年Nissen首先描述用胃底折叠加固食管同时纠正胃食管反流,虽然大多数病人病理性反流得以控制,但其术后并发症吞咽困难应使Nissen折叠术加以改进,将胃底折叠缩短1—2cm并切断胃短血管使胃底完全游离。开放抗反流术已有40多年临床经验。术后住院天数7—14天,死亡率0—1%,远期吞咽困难不足5%,控制反流5年以上达90%多。Rossetti和Hill报告855%的病人在作360°胃底折叠而不游离胃短血管,随访10年以上没有反流症状,同样DeMeester等报告作Nissen胃底折叠术,平均随访45个月,成功率达91%。其他报告,开…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 (GERD)是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当反流导致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 (RE)。GER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 ,人群中约 7%~ 15 %有胃食管反流症状[1] ,我国北京、上海在 1996年调查结果 ,GERD的患病率为 5 .77% ,RE为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约7%~15%有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典型症状为胃灼热、反酸和胸骨后疼痛,有的还伴有慢性咳嗽、哮喘或夜间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当今已成为国内外共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Mark  Fox  Ian  Forgacs  姚炜 《英国医学杂志》2006,9(2):93-99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ORD)是一种常见病,它可以导致多种症状,且与包括哮喘和食道腺癌在内的一些重要疾病有关。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比如吸烟、肥胖以及饮食行为都可能与GORD的发病有关。胃食管相接处的结构和功能是反流性疾病发病的关键,此处的病变会导致一过性食道下端括约肌松弛,反流的风险及反流量增加。如果没有报警症状,常规的内镜检查对于反流症状患者不是必需的。质子泵抑制剂对大多数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长期缓解症状,但是对于不典型的症状效果较差。非酸反流是导致病人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症状持续的重要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91例(104条下肢)经静脉造影明确诊断,分别施行:①浅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与电凝术78条下肢。②交通静脉术式组在浅静脉术式基础上加定位交通静脉结扎切断破坏术26条下肢。③深静脉术式组在浅静脉或交通静脉术式基础上加股浅静脉戴戒术20条肢体。随访2—36月。结果 术后下肢肿胀无改善6条肢体,加重2条,均为股浅静脉戴戒术,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2例股淋巴漏,溃疡复发1例,其余病例均痊愈。结论 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术后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结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电凝术加定位交通静脉结扎术合理组合运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的疾病,中医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作者通过对有关胃食管反流病文献的总结,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认识、中医治疗等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综述,希望对中医临床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经验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伴或不伴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副作用、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展现出其独有的优势。该文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与特点,总结分析了近几年有关本病的中医诊疗经验与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质子泵抑制剂是当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许多患者经短期治疗后可获得症状缓解和临床愈合,但由于系非病因性治疗,故须长期服药,一旦停药则容易复发。而近期相关研究也表明,长期维持用药会加重机体毒副作用的产生。然则在整体观念和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中医药通过其独特的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地治疗疾病,从而减少了机体对质子泵抑制剂的依赖,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将着重从中医药对此优势病种的临床认识、治法思路、辨证用药和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拓宽我们的治疗视野,强化我们对中医优势病种的临证治疗。  相似文献   

15.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孟安琪教授运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良好疗效。孟教授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盆腔炎进行分型治疗,主要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活血化瘀之中药,并从饮食、起居、情致等方面进行调理,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对其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脑中风为危害人类生命的一大疾病,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张伯礼教授在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为认可的疗效,文章从辨证特色、病机认识、遣方用药、预防调护等方面总结了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临床特征的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本病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负担率高等特点。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独具特色,且收到较好的疗效。李德新教授立足于中医药范畴研究抑郁症多年,造诣颇深,疗效显著,经验丰富,具有极其重要总结和推广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中医药治疗GERD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GERD的机理,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造福患者及全社会。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姜树民教授从医20余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了详尽、系统的研究,在继承前人保胃气思想的同时,又能根据现代病因病机的改变灵活运用,师古而不泥古,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精神、饮食调护,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刘万里教授诊疗此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肺密切相关,肝肺不和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治疗应以调肝理肺治本、和胃降逆治标,使气机和畅、血脉充盈、五行制衡,则将相和调,胃逆易降。刘教授运用调肝理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泻肝清肺、疏肝肃肺、清胆泻肺、活血益气、滋肝润肺五法,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