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4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率等情况,治疗组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控制出血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冰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5):537-538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开腹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方法38例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开腹切除手术1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和开腹切除术组比较,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较开腹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黏膜壁无瘢痕、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早期胃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其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常规外科开放手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实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实际出血量、住院期间总费用、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实际出血量、住院期间总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试验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随访半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6.
唐龙  张炜  蔡奇志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68-436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灶切除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复发率更低,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住院部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沿用腹腔镜手术,比对差异。结果研究组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70%;对照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几率为1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于早期胃癌治疗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围术期继发并发症几率,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58例,按照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且创伤较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比传统手术治疗短,整体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综合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的文献资料,对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探讨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等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切除术等对早期胃癌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的54例为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5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组织学疗效及手术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且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病灶切除面积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9. 26%(5/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 48%(17/54)(P 0. 05)。结论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能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较彻底地清除病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肝转移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以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173例,采用胃切除辅以化疗进行治疗,化疗组143例,采用单纯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相同期间我院进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中的165例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处理。结果①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肝外转移、胃切除术及TACE,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采用胃原发病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后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N及脉管癌栓为其预后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胃癌原发灶切除及肝转移灶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及N为其独立预后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应该提高胃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以达到提高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云涛  杨枫  刘展  侯康  夏乡  江山红 《四川医学》2009,30(7):1004-1006
目的探讨术前腹腔镜分期对进展期胃癌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4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分期。结果腹腔镜T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1.7%,术前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62.5%。腹腔镜分期显著优于临床分期P〈0.05。在24例术前临床分期均未发现腹膜转移的患者中,腹腔镜探查发现有腹膜转移(P1~P3)者7例,腹腔镜对腹膜转移的评估显著优于临床分期P〈0.05。12.5%(3/24)的患者在腹腔镜分期后治疗方案发生了变化。3例广泛腹腔种植转移的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能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期,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估计治疗结果与预后,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3.
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病的定义、产生病因、早期诊断与合理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癌多在胃切除术后10年发病,残胃再发癌多在5年内发病;胃镜检查优于钡餐,早期癌可行部分残胃切除,进展期癌应行全残胃切除或并邻近脏器联合切除。结论:对胃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病人进行定期内窥镜检查,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病人1-2年进行一次内窥镜检查及多处取活检是早期诊断的重要途径。早期病例外科治疗效果好,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4.
张震  李南林  董文鹏 《安徽医学》2006,27(3):185-186,182
目的探讨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5年6月27例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病人。结果手术切除率为77.8%,根治切除率为59.1%,根治性手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5%、50%及37.5%。结论胃良性病行手术治疗时以B-I式为首选;定期胃镜检查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232例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1年我院施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232例临床资料。结果:胃癌发生在贲门及胃底部12例,胃体部96例,幽门部124例;施行全胃切除术61例,近段胃次全切除术15例,远段胃次全切除术113例,姑息性切除或改道38例。结论:进展期胃癌施行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最积极的治疗方法之一,按规范化、标准化的胃癌根治术式在提高胃癌病人生存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年龄〉60岁)患者行幽门成形术后胃排空碍障缓解,17例采取保守疗法患者除1例死亡外余缓解。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中高龄患者明显增多,在整个治疗中保守治疗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Ⅲ型胃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Ⅲ型胃类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根据Modlin 等的分型标准,对2006 年1 月- 2013 年4 月本院确诊的Ⅲ型胃类癌14 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Ⅲ型胃类癌患者以消化系统症状和肿瘤相关症状( 出血或转移) 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半球形或息肉样黏膜下肿物,孤立存在,表面常伴有充血、糜烂,触之质韧或硬,有滑动感,当病变累及肌层时不易推动。3 例行内镜下治疗,2 例内镜下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治疗,3 例行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治疗,4 例行外科开腹胃部分切除治疗( 其中1 例术后辅以化疗),1 例发生肝转移采取化疗姑息治疗,1 例死于类癌广泛转移。随访13 例,平均随访时间11.7(3 ~ 79) 个月。结论Ⅲ型胃类癌无特异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病理免疫组化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早期正确判断胃类癌类型,有助于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项和平  罗智  张长乐 《安徽医学》2007,28(5):436-437
目的探讨胃癌浸润周围脏器的联合脏器切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5年5月我院80例胃癌直接浸润胰腺、脾脏、肝脏和横结肠而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3、5年总的存活率分别为70.1%(54/77),46.8%(36/77),20.7%(16/77)。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8%(11/80),手术病死率为2.5%(2/8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病死率与标准胃癌根治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后和标准胃癌根治术也相近。结论晚期胃癌的联合脏器切除术可以提高胃癌的切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以本院自2005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3例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并发胸胃穿孔可能原因,并对食管癌术后并发胸胃穿孔的诊断和治疗做进一步研究。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因全身多脏器衰竭死亡,2例痊愈,随访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积极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手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晚期胃癌(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GC)是指有远处转移而无手术指征或不能达到根治性切除及根治术后复发转移不能再次手术切除者。其失去了根治术的机会,治疗以姑息治疗为主,但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为了降低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总有效率和生存率,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胃癌化疗、靶向治疗及转变治疗模式的研究,以期为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