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比较VVI与DDD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病窦综合征患者212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VVI组105例、DDD组107例。研究终点:①在每次预定的随访中,以标准12导联ECG、Holter及心电监护诊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②卒中:当患者有大于24h脑缺血事件而产生神经系统症状或24h内死于脑血管事件,可确诊为卒中;③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隔半年随访一次。随访时,记录标准12导联ECG存档。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ECG,部分患者做Holter,了解有无阵发性房颤及术后发生持续性房颤的时间,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结果:①与VVI组比较,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10.3%vs24.8%,P<0.05);②VVI组患者6例出现脑卒中(5.7%),而DDD组无1人发生脑卒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VVI组共有3例在术后3,4年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而DDD组患者均无因心力衰竭住院,随访至今无死亡。DDD组11例房颤均在2年内发生,其中第1年7例,而VVI组有26例房颤发生的时间较为弥散,2年内发生8例(30.8%),其余在3~8年内陆续发生。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治疗发生房颤和脑卒中的机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3.
<正> 目前认为颈动脉窦高敏征(Carotid Sinus Hypersensitivity,CSH)仍是晕厥不应忽视的原因之一。因而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的诊断及治疗日益为临床所重视。一、概述颈动脉窦是一压力感受器,刺激颈动脉窦可影响动脉血压、心率、心肌作功、心输出量、动脉阻力及静脉容量。CSH不同于CSS,是患者对颈动脉窦刺激异常敏感,而出现心脏抑制、血压降低等反应的现象。CSS则是CSH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眩晕、晕厥先兆或晕厥的一组临床症候群。CSS为一成年人疾病,发生率约为10%,多发生于50岁以后,且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好发年龄平均为60岁左右。男性患者较女性多两倍左右。且发现CSS常常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特别是冠心病和高血压。在老年男性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VVI和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并比较VVI、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 (病窦 )的远期效果。方法 分别对87例、62例病窦患者的VVI、AAI起搏治疗进行临床、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分别为 (60± 3 8)个月和 (3 6± 1 4 )个月。结果 心房颤动的发生率VVI组 (3 4 5 % )明显较AAI组(3 0 % )高 (P <0 0 1) ;血栓栓塞发生率 :VVI组为 10 4 % ,AAI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心胸比值 :VVI组从术前 0 5 2± 0 0 9增大到术后 0 62± 0 13 (P <0 0 5 ) ,而AAI组无变化 ;VVI组 8例 (9 2 % )发生了心源性死亡 ,而AAI组无 1例发生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AI起搏远期随访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原性死亡等的发生率明显较VVI起搏低。对病窦患者的预后 ,AAI起搏明显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5.
VVI起搏与起搏器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搏器综合征是心室起搏后(不仅限于心室起搏后),由于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电生理学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一般表现为胸闷、头晕、气短、出汗、头痛、咳嗽、颈部及腹部搏动感等症状。起搏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不典型,患者主诉往往不一。而且无典型的阳性体征。故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虽然起搏器综合征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由于VVI起搏器价格相对较低、担保寿命较长(8—10年)、植入操作简单、故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2004年1月-2007年8月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VVI)30例,起搏器为德国百多力公司生产,起搏电极均固定在右室内膜心尖部,根据术后随访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对表现为心动过缓的病窦综合征病人,以72次/分的频率进行心室起搏和以同样频率起搏心房相比,心排血量低38.9%,血压亦较低。我们将置入ⅤⅤⅠ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分为有起搏器综合征和无起搏器综合征两组,并以相同频率起搏心房和心室。前一组病人起搏心室时,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 病人女性,65岁。1980年体检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1988年2月起出现头晕、阵发黑蒙、无晕厥。心率36~48次/分。血压18.6/10.6kPa(140/80mmHg),无颈静脉怒张。心界稍向左扩大,心率42次/分,律整,心尖部可闻Ⅲ级收缩期吹风样及舒张期雷鸣样杂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3岁,农民。因发作性头晕、胸闷、气短7个月入院。症状在劳作时出现,休息后缓解,近年逐渐加重。曾在外院行食管心房调搏诊断为病窦综合征。体检:T36.6℃,P42bpm,R20次/min,BP105/67mmHg。心尖搏动在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约1cm处,心率42bpm,有时呈二联律,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结性逸搏心率。X线摄片示心影正常。心脏超声各房室未见异常。血脂、血糖均在正常范围,拟安置美敦力公司生产的8081VVI型起搏器(伞状电极4003M)。按常规途径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起搏电极,依次进入右房、右室。电极在右室心尖…  相似文献   

9.
安植 VVI永久心脏起搏器后对 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 ,文献较少有报道。本文通过分析 30例安植 VVI心脏起搏器患者前后 QTcd的变化 ,旨在探讨安植 VVI永久心脏起搏器无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是否与 QTcd不增加有关。资料及方法1、资料 :30病例选自本院 96~ 98年安装 VVI起搏器的患者。其中男性 1 4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2 1~ 76岁 (平均 57.6岁 )。全部病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及心电学等检查而确诊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4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 2例 ,三分支阻滞 2例 , 度~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30例患均…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窦综合征(CSS)是由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其临床表现为心脏停搏和血管张力降低引起的大脑缺血反应。随增龄颈动脉窦过敏多见,但症状愈趋不典型。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CSS的临床特征。选择主诉为头昏、晕厥和跌倒的老年人130例。分别记录12小时心电图及48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血常规、尿素、电解质、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骨质情况。疑为神经源性者做脑电图与头部CT。测定平卧20分钟和坐位30秒、2分钟的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2.7kPa,1kPa=7.5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或产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1.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12.
VVI起搏器感知过度2例李琦例1,男性,62岁,患慢-快综合征2年,心房颤动时,心室率180次/分,转为窦律时,最长RR间期为4s,有黑朦症状。安装CPIVista6起搏器,工作方式为VVI,安装时,起搏阈电压:07V,电流:11mA,阻抗:63...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74岁。因胸闷、头晕 ,偶有黑目蒙 ,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 ,最长间期达 2 .8s,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于 1992年置入VVI起搏器。图 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起搏频率为 6 8次 /min ,自身心率为 6 2次 /min。第 1行第 4个QRS波与第2行第 4个QRS波为房性期前收缩夺获 ,代偿间期为 1.12s。第 1行第 5、6个QRS波和第 2行第 5、6个自身QRS波后 ,可见起搏信号 ,第 1行第 8、10个QRS波和第 2行第 8个QRS波均为不同程度融合波。心电图诊断 :①窦性心律 ;②起搏心律与窦性心律竞争 ;③偶发房性期前收缩 ;④…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2岁,因反复胸闷、晕厥2年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2011年置入DDD双腔起搏器,因置入过程中,心房电极难以置入,遂改VVI模式,仅置入右室一根电极。于2013年3月活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并可牵涉到左侧手臂处,呈烧灼样疼痛,疼痛时伴大汗淋漓。疼痛与体位、进食无明显关系。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后好转。夜间不能平卧,并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日常活动时即感气促、呼吸  相似文献   

15.
VVI是另一种单腔起搏器,与AAI不同,其起搏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VVI起搏器的自律性也是通过设定的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而决定,当低限起搏心率设为60ppm时,低限起搏间期则为1000ms,该间期也是VVI起搏器的逸搏间期,使起搏器成为患者心内备用的第二起搏点,当自身心房率低于60bpm时,起搏器做为第二级起搏点马上发放逸搏性起搏脉冲。  相似文献   

16.
常用心电散点图有2类:(1)时间RR(t-RR)散点图:以R波发生的时间点为横坐标,以该R波与其前一个R波的RR间期长度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tn+1,RnRn+1),n≥1}的集合;反映的是心动周期(节律)随时间发生的情形。(2)Lorenz-RR散点图:是以相邻的RR间期分别为横、纵坐标“迭代”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RnRn+1,Rn+1Rn+2),n≥1};反映的是前后两种心动周期(节律)相互联系或影响的情形,是心脏节律秩序和混沌的表现,能体现心脏节律的非线性特征。安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心脏节律有3种:(1)起搏器主导的心律(率),RR间期为起搏间期;(2)患者自身心脏主导的节律,可以是窦性节律,也可是异位节律,RR间期为自身心搏间期;(3)起搏节律和自身心搏节律的交互节律,此时由于起搏间期的计时方式(起搏脉冲之间的时距)与散点图RR间期的计算方式(R顶点之间的时距)不同,会在心律(率)转...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6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病窦综合征于7年前安装DDD起搏器,后发生心房颤动及心房静止,起搏模式改为VVI,全心衰竭加重并起搏器电池耗竭需要更换。经纠正心力衰竭后,选用DDD起搏器,程控AV延迟,用心房输出起搏冠状静脉窦、左心房,心室输出仍接右室心尖部,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正> A、VVI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心室的感知功能完全丧失,这一点从图中第2个搏动很容易看出,在这个搏动后面紧跟着一个起搏信号,其间期远远短于基础起搏间期1秒(60次/分),记录速度为25mm/3。 B、VVI起搏器感知功能过高,该图是从一个起搏器部分导线折断所记录的波形。图中前3个QRS波显示室性自身性心律(40次/分),比后4个起搏QRS波频率缓慢得多(72次/分)。这种情况是由于折断的导线,活动时产生电势抑制了起搏器而造成的。因导线故障出现间歇性起搏,心电图的特征图中可清楚见到。 C、VVI起搏器的滞后现象,起搏间期为800ms,窦性搏动下传被感知并抑制了起搏器,在此被感知的搏动后面起搏器直到1,050 ms程控滞后现象结束后才起搏,起搏信号然后以800 ms间期重新开始。两个起搏信号之间的时间称为起搏间期。当自身R波出现,而起搏器受到抑制时,直到下一个起搏信号  相似文献   

19.
<正>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律紊乱[1]。LQTS并非常见病,但该病发病突然、猝死率高、且以青少年发病多见。本院收治39例长QT综合征患者,其中12例由于频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心源性晕厥,我们对其进行VVI起搏治疗,本文就其随访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64 岁,6 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 入 VVI 型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 60 次/ min.近 10d 来因持续性头晕就诊,静息心电图(图 1)中脉冲信 号顺序规则出现,频率 60 次 / min,其后均无宽大畸 型 QRS 波群相随,图 1A 中未见窦性 P 波,QRS 时 间 0.10 s,心室率47 次/ min,QRS 波群前均见一逆 行 P 波(P-波), P--R间期 0.09s, 图 1B 中 R1、R3、R5、 R7 均为室上性,其后均见 1 个提前出现宽大畸型 QRS波群,R′前无相关P波,偶联间期固定,其中 R1、R3、R5 后均见一 P- 波,R-P- 间期 0.08s,R7 前见 一直立P波,P-R间期 0.14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