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闰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出血率低,但因分流量大,术后脑病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后大多数吻合口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部分还可能因吻全口张力较大而最终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本文报告使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Gore-Tex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架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5例,并与同期门静脉侧侧分流组14例比较。结果显  相似文献   

2.
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eng X  Zhu J  Du R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30-332
目的观察用门腔静脉间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的门体分流术比较。方法采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聚四氟乙烯(GoreTex)薄壁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间搭桥分流术,所用人工血管长度为2~3cm,共治疗20例患者。结果搭桥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与同期17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及11例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083±031kPa,081±050kPa及102±045kPa,P>005)。三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28个月,手术死亡率及再出血率没有差别,但搭桥分流组术后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门腔侧侧分流组(50%及364%,P<005)。20例患者术后近期均经下腔静脉行门静脉造影,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5%,出院后19例患者均经一次以上B超检查,随访已超过15个月,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门腔静脉间小口径人工血管搭桥分流术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脑病发生率低,疗效比较确切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ai J  Dong J  Gu H  Bie P  Wang S  Sun W  Liu J  Zhou Y  Peng Z  Wang A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36-338
目的探讨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方法用远端脾静脉腔静脉直接吻合分流,并行脾胰断流和胃小弯侧门静脉奇静脉断流。结果分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平均下降053kPa,并仍维持在329±044kPa较高水平;再出血率758%;腹水发生率2730%;无明显肝性脑病发生;手术病死率758%;5年生存率7045%。结论远端脾腔静脉分流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性分流术式。  相似文献   

4.
Cao Y  Cui L  Meng F  Wang M  Wang R  Han W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39-341
目的防止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再出血,保持门静脉向肝血供,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方法对3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联合断流加肠腔静脉分流手术,即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后,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采用直接侧侧吻合。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自由门静脉压(FPP)316±058kPa,较术前391±064kPa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随访5~22个月,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12例肝功能Ⅲ级的患者,有5例恢复到Ⅰ级、7例恢复到Ⅱ级、无1例发生肝性脑病及再出血。腹水消失率1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消失率829%。结论断流分流联合应用,既能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肝脏血供,又能疏通门静脉系统的高血流状态,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门体分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体分流术是将高压血流的门静脉或其主要属支与低压的下腔静脉或其主要属支直接吻合的一类手术的总称,一直是治疗或预防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术方式,也是外科历史上开展最早、术式最多、迄今仍在争论与难以定型的一类手术[1]。传统的门体分流术,例如门腔、肠腔、脾肾、脾腔等端侧或侧侧吻合,均系完全性门体分流。其难以克服的缺点为术后入肝的血流量锐减而导致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及有一定的脑病发生率。为克服这些缺点,前辈们曾作过门静脉残端动脉化、控制分流口径等种什努力,但均因种种技术难题而未能解决,致使…  相似文献   

6.
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目的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作者自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间,共为154例患者进行了该手术。其中:ChildA级91例,ChildB级41例,ChildC级18例。在平均3.2年的随访期间内,住院死亡率为1.3%,总的死亡率为2.6%,再出血率为1.9%,术后肝性脑病、脊髓病发生率为4.1%,术后2、3、4、5、6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6.6%、93.7%、89.2%、83.3%。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特别是术后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手术中放置的限制环,真正起到了持久限制分流的作用。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我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防止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后吻合口扩大的方法. 方法: 对1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行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时,采用不吸收线连续缝合吻合口形成自然的限制环.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39个月,随访率达100%.术后未有再出血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经彩超检查发现术后吻合口无扩大,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01). 结论: 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EcK于1877年证明了门脉血可完全转流入体循环后,分流术作为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手术疗法而逐渐发展起来。最先是以门腔分流术来治疗腹水,但由于内科腹水治疗方法的逐渐进步,门腔分流术转而针对“出血”这一严重的合并症。门腔分流术虽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防止食管曲张静脉的破裂出血,但因同时大量减少门静脉的向肝血流,术后肝功能易进一步恶化,脑病发生率高。因此,很多外科医师致力于寻找改良的“外周型”分流或“选择”性分流,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架桥分流(肠腔H型分流)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小口径门腔静脉分流,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46例,按Child分级标准,肝A级者15例,B级者24例,C级者7例。让腔静脉分流均为侧侧吻合,吻合口8mm,在平均随访5年零8个月期间,再了出血率4.4%,肝性脑病发生率2.2%。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告了采用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合用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6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吻合口直径平均为6.46±0.78mm,分流后FPP平均下降0.51kPa,可降低单纯断流术后再出血率。本手术完成后FPP平均为3.39±0.41kPa,仍保持较高水平FPP,有利于保存向肝性门脉血流和维护肝功能。这一术式尚具有肠系膜下静脉和下腔静脉容易显露、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防止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后吻合口扩大的方法。方法 对 3 2例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 ,术中采用不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门腔静脉吻合口前后壁形成自然的限制环 ,以防止术后吻合口的扩大。结果  3 2例患者于术后 3~ 3 6个月行彩超或螺旋CT检查 ,显示门腔静脉吻合口均无扩大 ;术后再出血率为 3 .1% (1/3 2 ) ,肝性脑病发生率为 6.3 % (2 /3 2 ) ;术后 ≤6个月时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全部病例随访 6~ 49个月 ,随访率为 10 0 %。结论 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手术方式,报告了对110例接受该手术病人的随访结果。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特别是术后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手术中放置的限制环,真正起到了持久限制分流的作用。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我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应用限制性门腔分流并门体断流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间资料较完整的实施该术式的94例。结果 手术前后平均自由门静脉压由3.8kPa降至2.8kPa;手术死亡率为0,术后一年内无死亡,术后累积死亡率9.5%;上消化道再出血率8.3%;脑病发生率7.1%,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限制性门腔分流并门体断流联合术,保留了分流术和断流术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一种合  相似文献   

14.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及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一种相当危急的疾病,平均有73%(40~80%)的病人死于第一次大出血[1];如不采取手术措施,幸存者中将有50%在一年内再次发生大出血而死亡[2],因而对病人的威胁很大。门腔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的止血效果是无异议的。但分流术后脑病是使手术效果减色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门脉高压症病人在手术后既减压满意,复发出血率低而脑病发生率也低,我院外科在60年代提出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根据血动力学的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的  相似文献   

15.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在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基础上 ,通过对吻合口径的限制 ,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 ,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 ,维持一定的肠系膜静脉压力 ,以便在达到迅速、有效、持久地控制出血目的的同时 ,尽可能减轻对肝细胞功能的损害 ,减少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1,2〕。临床实践表明 ,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与以往不加限制的门体分流手术相比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对该手术后肝性脑病发生机制的研究 ,认识到其发生部分与术后门、腔静脉吻合口的扩大有关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术式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远端脾腔分流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研究总结近8年来施行的42例选择性远端脾腔分流术的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效应。对此术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治疗价值作出的初步评价。本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在分流术后仍维持术前的门静脉高压状态及门静脉向肝血流,而脾腔静脉吻合通畅率高,脾静脉压降至正常。术后病人只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肝功能稳定,无肝性脑病发生。病人生活质量佳。本文结果表明,选择性远端脾腔分流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性分流术式。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92例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选择合理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方法 分析1989 ̄1998年10年间收治的392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其中断流术218例,门体分流术115例和选择性分流术59例。结果 门体分流术中吻合口径在8 ̄12mm组术前FP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术后FPP下降也较其它组明显(P〈0.01)。断流术、门体分流术和选择性分流术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20.18%、13.91%和8  相似文献   

18.
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症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40例,并通过手术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术中测FPP观察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满意。手术病死率为36%,术后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再出血率为83%,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0%,术后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645%和545%。术后FPP和PVF降低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FPP平均保持在32±04kPa。结论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和断流术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脾肾静脉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为推荐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析对比了405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及376例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流术术后再出血者为10.12%,切脾组为21.2%(P<0.001),出血导致死亡者切脾组高于分流组,分别为10.6%与2.96%。但因肝衰死亡者分流组高于切脾组,分别为16.5%与9.8%。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及食管静脉曲张改善均优于切脾组(P<0.01)。根据不同病因分析,肝炎后肝硬变分流术对防止再出血的效果在随访期更明显,分流组为8.6%,切脾组为22.7%(P<0.02)。近期肝衰的发生分流组高于切脾组为8.9%与3.2%(P<0.001)。为了提高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效果,严格手术指征是降低术后肝衰发生的关键。为了防止再出血,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起到关键作用。预防性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再出血为4.9%,切脾组为15.1%(P<0.01)。因出血致死者在预防性分流组为6.2%,切脾组为26.4%。分流组不增加脑病及肝衰的发生率,又可避免继发性肝外阻塞。为了纠正传统端侧吻合术的缺陷,采用改良的侧侧吻合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又有良好的分流效果,现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疗效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估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对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72例进行系统长期随访,并与同期脾肾静脉端侧分流术97例对照分析。证实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降低门静脉压有效率77.7%,缓解食道静脉曲张率61.1%,明显优于端侧分流术;术后再出血率为5.5%,对照组为13.4%;且不增加术后脑病与肝功能衰竭(肝衰)的发生率。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的优点在于改善了端侧分流术脾静脉通道及吻合口成角现象,保留吻合口周围的胰脾交通支维持压力递差,吻合口大小不受血管直径影响,无狭窄变化,使分流道通畅,减少并延缓血栓形成,增加分流量,使临床效果优于端侧分流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