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小量脑出血诊断分析.方法 对31例误诊为脑梗死患者,随后经CT确诊为小量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临床初步诊断脑梗死,CT证实为小量脑出血,血肿最小0.7 ml,最大8.2 ml.患者病情恢复可,无死亡病例.结论 小量脑出血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于做出诊断,常因病情轻微,类似于脑梗死患者,容易误诊,所以应及早选择CT检查,CT能明确诊断出脑出血包括小量的脑出血.  相似文献   

2.
小量脑出血52例误诊为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量脑出血临床表现与脑梗死相似 ,常易误诊。我院 1996年 1月~ 1999年 10月收治小量脑出血 98例(占同期脑出血病人的 16 .9% ) ,其中 52例误诊 ,误诊率53.1%。本文将小量脑出血与同期脑梗死与脑出血组进行对比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小量脑出血组 52例 ,均为经脑 CT确诊的住院病人 ,男 37例 ,女 15例 ;年龄 2 3~ 88岁 ,平均52 .3岁。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 32例 ,占 6 1.5% ,脑出血量 <10 ml。选择同期住院脑出血 (出血量 >10 ml)和脑梗死各 6 0例作为对照组 ,脑出血组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9~ 86岁 ,平均 56 .4岁 ,…  相似文献   

3.
王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1):1340-1341
目的比较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清三酰甘油检测指标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无心脑血管疾病者各80例,分别设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清三酰甘油指标值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脑出血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出血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者血清三酰甘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与脑梗死呈正相关,而与脑出血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大脑半球部位出血量少于10ml,且未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的小量脑出血,因其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状及无明显意识障碍,故在临床上很容易误诊为脑梗死而延误治疗。现将本院于1994年~1998年收治的78例小量脑出血与同期住院的100例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总结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1.小量脑出血组 本组78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35~74岁,平均53.8岁。有高血压病史59例,占同期经CT确诊的脑出血病人的22%(78/172)。1.2.辅助诊断 78例全部行头颅CT扫描。发病至检查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剂量诊断脑出血的价值。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MSCT检查的脑出血、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象。按照脑出血:脑梗死=1:1随机分为观察组(管电压、管电流:110 kV、100 mA)与对照组(管电压、管电流:130 kV、240 mA)。均接受MSCT检查,分析其诊断脑出血的价值。结果:观察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值、背景信号、背景噪声、噪声图像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参数诊断脑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85.00%、85.71%、89.47%、87.50%。对照组参数诊断脑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0%、90.00%、90.48%、94.74%、92.50%。两种方法诊断脑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MSC诊断脑出血的辐射量较低,可获取清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脑梗死并脑出血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MRI检查与CT检查,以脑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CT检查诊断效能及不同部位、不同直径病灶检出准确率。结果:脑血管造影检出阳性74例,阴性2例;MRI检出阳性74例,阴性2例;CT检查检出阳性64例,阴性12例;MRI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分别为97.37%、98.65%,均高于CT检查的81.58%、83.78%(P<0.05);MRI、CT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对脑叶、基底节病灶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 (P<0.05);MRI检查直径≤2 mm病灶的准确率高于CT (P <0.05);病灶直径> 2 mm时MRI、CT检出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并脑出血诊断应用MRI与CT均有较高价值,MRI对不同部位、不同直径病灶检出准确率更高,诊断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NO、ET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全组包括脑梗死66例、脑出血27例,健康对照组103例,分别以硝基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NO含量和血浆ET含量,并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以及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与脑出血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各有多项指标出现显著变化。两组间比较,NO、ET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电泳指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点征”和平扫“黑洞征”预测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早期扩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8月于本院就诊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完成基线CT平扫检查,且24 h内复查CT平扫,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早期扩大,并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28例和无血肿扩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CT血管造影“点征”、平扫“黑洞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血管造影“点征”和平扫“黑洞征”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扩大的相关性。结果 血肿扩大组患者和无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脑梗、凝血异常和首次CT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出现点征、黑洞征和点征+黑洞征的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血肿扩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脑出血血肿早期扩大无显著显著相关性(P>0.05),点征、黑洞征和点征+黑洞征均和脑出血血肿早期扩大有显著显著相关性(P<0.05)。CT血管造影“点征”敏感度可达89.28%,特异度可达75.00%,准确率可达81.67%,阳性预测值75.75%,阴性预测值88.89%,平扫“黑洞征”敏感度可达85.71%,特异度可达68.75%,准确率可达76.67%,阳性预测值70.58%,阴性预测值84.61%,“点征+黑洞征”敏感度可达92.85%,特异度可达87.50%,准确率可达90.00%,阳性预测值86.67%,阴性预测值93.33%。结论 CT血管造影“点征”和平扫“黑洞征”均可有效预测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早期扩大,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逄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2):5301-5302
大脑半球小量脑出血(≤10m1)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CT检查前易误诊。现将我们1994-08~2002-05临床遇到的小量脑出血误诊4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总结2例首次CT显示为脑出血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临床特点进行复习。结果 2例出血性脑梗死早期CT表现为少量脑出血,动态复查CT或MRI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灶中合并少量出血。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早期CT只表现为少量脑出血时临床易误诊,必须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发作期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急性发作期患者33例(脑出血组),均检测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尿酸(U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水平,比较其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上述相关生化指标水平绘制ROC曲线,判断对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TG,LDL,UA和RBP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36,P<0.05); 脑梗死组血浆GLU和CRP水平明显低于脑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2.87,P<0.05); 而脑梗死组血浆TC,LP(a),HCY水平与脑出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1.85,P>0.05)。血浆TG,LDL,UA,GLU,CRP和RBP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8,0.652,0.783,0.728,0.749和0.649,对脑梗死的判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UA,GLU和CRP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脑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6,0.804和0.837,对脑出血的判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关生化指标水平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中有显著性差异,可鉴别诊断脑梗死与脑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典型症状桥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头颅MRI检查确诊但首诊误诊的42例桥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2例均无桥脑梗死典型的交叉性瘫痪,其中34例入院误诊为大脑半球梗死,8例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2h内查头颅MRI均检出CT未检出的桥脑梗死灶,确诊为桥脑梗死,予活血、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无典型症状的桥脑梗死临床较易误诊,早期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 对 75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痫患者的发生率、发作类型、发作时间、颅脑CT、EEG及临床疗效回顾分析。结果 结现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可并发癫痫发作 ,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脑梗死及脑出血 ;脑梗死以局限性发作为主 ,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全身性发作为主 ;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脑梗死出现癫痫发作时间早。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可以并发癫痫发作 ,且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其癫痫发作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凝血和血小板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印肖  张素娥  郭力 《临床荟萃》2004,19(7):387-389
目的 探讨脑梗死 ,脑出血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方面的变化情况。方法 脑梗死患者 4 0例 ,脑出血患者30例 ,正常对照组 35例 ,患者在发病后 72小时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分析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 ,脑出血患者与健康人 ,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人比较 ,FIB和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与健康人比较 ,FIB和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比较 ,PT ,APTT ,TT ,FIB ,PLT ,MPV 6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 ,PT ,APTT ,TT ,FIB ,PLT ,MPV 6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和血小板体积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也是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与脑出血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较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在凝血与血小板状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常规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168例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结果:CT诊断缺血性脑梗死59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CT阴性33例,其中21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假阴性12例,其最终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76例。常规CT诊断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度为83.1%,特异度为100%。结论:常规CT对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实验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延迟发生脑梗死3例)和7例对照组病人进行CT灌注成像,比较各脑叶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中有10例病人在灌注图上发现肉眼可见的低灌注区,CT平扫未见低密度改变。CBF值在实验组中发生延迟脑梗塞组为21.35±3.42,不发生组为23.37±2.29,对照组为26.59±2.47,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TS值延迟脑梗塞组为32.26±12.08,无延迟脑梗塞组为19.14±4.88,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灌注参数在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DL-CAD)测量脑出血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各50例脑出血患者脑部平扫CT资料,分别采用DL-CAD、多田公式法和CT定量法测量脑出血量,记录测量时间,并计算绝对百分误差率(APE)。比较3种方法测量结果、测量时间及APE差异。结果 应用DL-CAD测量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出血量结果与CT定量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急性期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田公式法测量脑出血结果与CT定量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采用DL-CAD测量不同时期脑出血量,测量时间均显著低于CT定量法及多田公式法(P均<0.01),且APE均低于多田公式法(P均<0.01)。结论 与传统多田公式法相比,DL-CAD测量各期脑出血量准确性更高,且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分析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13d(平均10.5d),其梗死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部CT平扫图像直方图分析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脑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116例非肿瘤性脑出血(非肿瘤组)和44例肿瘤性脑出血(肿瘤组),分析其脑部CT平扫图像直方图,获得病灶的直方图参数,包括最小值,第5、25、50、75、95百分位CT值、最大值、标准差、平均值、偏度和峰度。比较2组间直方图参数的差异,以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脑出血的效能。结果 肿瘤组最大值、第5、25、50、75、95百分位CT值、平均值、标准差均小于非肿瘤组(P均<0.05),偏度和峰度大于非肿瘤组(P均<0.05),最小值与非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值、第25、50、75、95百分位CT值、平均值及标准差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中等,其中第50百分位CT值的AUC最高(0.8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和0.68。结论 脑部CT平扫图像直方图分析可作为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脑出血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后功能综合评定(FCA)水平评定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测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对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前、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分别进行FCA及血清hs-CRP测定。结果:治疗10次及20次后hs-CRP测定在脑梗死患者中升降不一(P>0.05),在脑出血患者中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10次及20次后FCA测定在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均逐次上升(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对hs-CRP及FCA的影响不同。hs-CRP指标个体差异很大(标准差>均数,P>0.05),在脑出血患者中hs-CRP与FCA测定差异无显著性;FCA指标个体差异较小,在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中两者数值及趋势基本一致(P>0.05)。FCA信度、效度均较hs-CRP好,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可代替血清hs-CRP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