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病抗栓治疗的基础,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经成为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等冠状动脉疾病关键的一、二级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可增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约20%的冠脉事件~([1]).然而,全世界几百万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每年仍有很大比例出现明显的血管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疗法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对外周动脉疾病血管内治疗的病人局部血小板活化与临床终点的影响。方法病人于介入前服用500mg或300mg氯吡格雷,介入后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或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与安慰剂(氯吡格雷替代品),为期6个月。主要终点是血小板活化标记物β-血小板球蛋白和CD40L的局部浓度,以及病人对氯吡格雷的抗药率。次要终点包括介入后6个月的临床进展。结果入组病人80例,两组各40例。氯吡格雷组和安慰剂组β-血小板球蛋白平均介入周围浓度分别为224.5与365.5(P=0.03),CD40L的浓度分别为127和206.5(P=0.05)。30%接受氯吡格雷的病人具有抗药性。2例氯吡格雷组和8例安慰剂组病人需目标病灶血运重建(P=0.04)。需血运重建的氯吡格雷组病人对氯吡格雷均具抗药性。1例氯吡格雷组和2例安慰剂组病人并发轻微出血。结论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减少介入周围血小板活化,并可改善其功能而未并发大量出血。个体化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病人的血管内治疗效果较满意。要点①探讨血管内治疗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作用。②相比单纯应用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减少介入周围血小板活化。③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改善血管内治疗病人的疗效。④当治疗血管内外周动脉疾病时,氯吡格雷抗药性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以及对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DES的患者,常规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较用药前下降≤1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CS组),比较两组患者随访9个月的临床终点指标(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及造影结果。结果共45例(26.8%)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CR组中女性和肥胖患者的比例高于CS组,两组患者其他基线临床特征和造影结果无显著性差异。9个月随访期间,CR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S组(26.7%vs11.4%,P=0.03),CR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CS组(13.3%vs4.1%,P=0.02),CR组心血管事件住院率也显著高于CS组(48.8%vs12.2%,P=0.02)。90例(53.6%)完成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CR组和CS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亚急性支架血栓(P>0.05)。两组再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12.5%vs12.1%,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与DES置入后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缺血事件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术后应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5年4月-2006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两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对比.本研究中入选的合并DM患者共263例,其中122例随机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141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主要终点包括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D、卒中或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两组临床和冠脉造影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两组无支架内血栓和非致死性MI事件发生;三联组心性死亡、卒中、TVR发生率分别为1.4%、0.7%、7.8%,两联组分别为4.1%、3.3%、12.3%,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255,P=0.186,P=0.223);但三联组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事件发生率[9.9%(14/141)]低于两联组[18.9%(23/122),P=0.038],其中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获益更明显.两组出血性事件、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DM患者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尤其对DM程度严重的ACS者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后,经Verify Now检测系统测定血小板功能。以Verify Now测试结果 P2Y12反应单位≥208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和无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因多态性、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特征差异,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47.06%,两组在女性、年龄、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YP2C19*2基因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抵抗与年龄、性别、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GRACE评分、GRUSADE评分、CYP2C19*2纯合子基因型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在0.2~0.5间。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GRACE评分、CYP2C19*2基因型、尿素氮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GRACE评分、CYP2C19*2纯合子基因型、尿素氮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策略选择。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等北京市12家医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行PCI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211例。将患者分成单独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二联用药组(n=70)和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抗凝(n=141)三联用药组2组。随访至2016年4月31日,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二联用药组相比,三联用药组MACCE发生率更高(χ2=7239,P=0.007),2组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5,P=0.283)。结论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华法林抗凝治疗会显著增加MACCE的发生危险,而不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 401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规律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300 mg负荷剂量,100 mg 1次/d),联用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90 mg 2次/d)或氯吡格雷(300~600 mg负荷剂量,75 mg 1次/d),并根据联合用药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研究终点为术后1年内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和安全性终点事件(根据美国出血学术研究会制定的标准定义划分的全部出血、大出血和小出血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的有效性的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可信区间0.42~0.99,P<0.05)和心血管死亡事件(HR=0.07,95%可信区间0.02~0.30,P<0.01)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且安全性终点中大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7,95%可信区间0.50~1.87,P>0.05),但替格瑞洛组小出血和总出血事件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患者,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能够明显减少血栓事件再发风险且不增加致命性大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研究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后时发生血栓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进行诊断与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一共97例进行研究.这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使用常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的对照组(n=45),以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实验组(n=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用泮托拉唑是否比氯吡格雷单独使用增加心血管疾患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从Medline、High Wire Press、EMBASE、Elsevier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论文数据库(未限定时间)检索研究氯吡格雷联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否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采用统计软件Review Manager4.2对各项研究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4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分析结果表明,氯吡格雷联合泮托拉唑使用相比氯吡格雷单独使用并不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OR=1.04,95%可信区间:0.92~1.18)。结论对于抗血小板治疗而同时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泮托拉唑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孙亚勤  杨胜利  杨勇 《武警医学》2015,26(6):580-583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介入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发生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武警总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患者200例,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并经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按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是否小于3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同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判断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CYP2C19*1/*1与CYP2C19*1/*2、CYP2C19*1/*1与CYP2C19*2/*2、快与中间代谢型比较ADP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共79例(39.5%)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氯吡格雷敏感组快代谢型者(基因型*1/*1)多于低反应组(P=0.013),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中慢代谢型较多(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代谢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相关,携带中慢代谢型基因者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整、优化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305例,计算机随机分为优化组(n=154)及标准组(n=151).氯吡格雷抵抗(CR)定义为氯吡格雷治疗24h后血小板聚集率(PAR)降低<10%.标准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优化组非CR患者接受标准两联抗血小板治疗,CR患者在标准两联治疗基础上加服西洛他唑6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随访1年时的死亡、MI、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外周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结果 优化组及标准组CR患者分别为41例和33例.优化组CR患者PAR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后(64.5%±12.1%)显著低于单纯应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77.5%±12.1%,P<0.001).随访1年后,优化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5.8%)较标准组(9.3%)下降37%,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257).优化组心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及下肢动脉闭塞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7%,标准组为14.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197),但优化组有降低趋势.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优化组CR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9.5%,与标准组CR患者(36.4%)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 根据PAR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善CR患者的长期预后,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不同时间抗凝药物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不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不同时间对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20例患者植入520个支架,分别在3,6,9,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联合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不同时间对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联合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使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阿司匹林加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12个月应用效果最佳(P<0.05),各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支架植入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波立维,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建议长期12个月用药.法安明不宜长期使用,单用阿司匹林作用较联合应用效果差.  相似文献   

14.
新型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在冠心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强效噻蒽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通过对健康志愿者的观察及在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手术中应用,发现其比氯吡格雷有更快更强更持久的抗血小板作用,能显著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出血的危险性有所增加。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识别血栓高危患者和出血风险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基因检测条件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ACS并行择期PCI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最终纳入有1年随访资料并行基因检测患者933例。依据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n=239)和氯吡格雷组(n=694)。根据等位基因功能缺失的基因型差异分为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比较3种代谢型下两种药物的临床效益,即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心血管死亡、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结果在快代谢型组,与服用替格瑞洛患者比较,氯吡格雷是发生MACCE的保护性因素(HR=0.481,95%可信区间0.268~0.863,P=0.014);在慢代谢型组,与服用替格瑞洛患者比较,氯吡格雷是发生MACCE的危险性因素(HR=3.481,95%可信区间1.122~10.799,P=0.031)。氯吡格雷与其代谢型间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5)。结论对于慢代谢基因型患者,替格瑞洛的临床效益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单抗血小板和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入选研究对象56例,均为接受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治疗措施,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治疗和比较,观察组中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1级的患者共14例,2级以上者4例,对照组中分别为6例、2例,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中2例发生心血管意外,对照组中6例发生心血管意外,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石,已被广泛应用并进行深入研究。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栓事件、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对药物的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即药物抵抗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机制的质子泵抑制剂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实施PCI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的患者40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0mg/d,146例)、泮托拉唑组(40mg/d,140例)和对照组(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120例),连续用药30d.观察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的临床基本资料、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奥美拉唑组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70%、2.11%、3.52%、1.41%、0.70%;泮托拉唑组分别为0.72%、2.90%、2.90%、0.72%、0.72%,对照组分别为0.83%、1.66%、3.33%、1.66%、0.83%,三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0.83%)比较,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33%、6.52%)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作用相近,不降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心内科收治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为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并接受PCI的NSTE-ACS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A组(n=50)和B组(n=47):A组患者PCI术后接受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口服;B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00 mg+替格瑞洛90 mg,每天1次口服。电话、门诊或住院随访患者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8%±8.46%)和(38.84%±1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0.0%(5/50)和6.4%(3/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PCI的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NSTE-ACS患者,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替代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0.
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其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治疗的基础;药物治疗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治疗的支柱,包括抗血小板抗栓治疗、调脂治疗、抗缺血治疗,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应用等。现对药物治疗情况介绍如下。1抗血小板治疗如果没有禁忌证,所有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均应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150mg,高危患者每天可以超过150mg;如果有禁忌证,可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对于经过选择的高危患者,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