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异常切应力诱导的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颈总动脉血管壁的表达分布。方法 26只新西兰兔行右颈总动脉硅胶管套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胆固醇组。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兔血浆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HE染色观察兔颈总动脉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颈总动脉血管壁VEGFR-2的表达分布。结果 9周末,高胆固醇组TC、HDL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颈总动脉HE染色显示高胆固醇组套环远心段和近心段有斑块形成,且近心段斑块更加明显,并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有少量VEGFR-2蛋白表达,高胆固醇组套环远心段和近心段内膜VEGFR-2的蛋白表达增多,其中近心段和远心段斑块内也有少量VEGFR-2蛋白表达。结论 VEG-FR-2在异常切应力诱导的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有表达,其主要分布在套环部位的远心段和近心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1ectin 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的表达及西洛他唑对其表达的影响,探索西洛他唑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西洛他唑组(n=8).观察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并计算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检测血清MDA含量,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壁组织中LOX-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西洛他唑组内膜/中膜面积比值(IA/MA)、LOX-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洛他唑可显著抑制内膜增生,抑制LOX-1表达及其介导的氧化应激,这可能是西洛他唑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赵允彪  夏勇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35-1836,1859,F0003
目的观察大蒜素局部应用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对新生内膜及NF-κB、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左侧颈总动脉不行球囊损伤;对照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立即经带孔球囊导管给予生理盐水;药物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立即经带孔球囊导管给予大蒜素高(100μg/ml)、中(50μg/m1)、低(25μg/ml)浓度,共3组。每组于术后14d取颈总动脉组织,行HE染色观察新生内膜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内膜面积(IA),及内膜/中膜面积比(IA/M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未见内膜增生,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新生内膜明显增厚,药物组较对照组新生IA及IA/MA显著降低(P〈0.01),但是药物组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未见NF-κB、TNF—α染色阳性细胞,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NF-κB、TNF-α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并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蒜素通过局部短时间应用可以抑制血管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聚肌苷酸在兔动物模型中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以及对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1(LOX-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组(对照组n=6)、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喂养组(高脂组n=6)、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氟伐他汀喂养组(他汀组n=6)、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喂养+多聚肌苷酸(polyⅠ)肌注组(polyⅠ组n=6)和球囊拉伤后高脂饲料+氟伐他汀喂养+polyⅠ肌注组(联合组n=6)。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兔均在3%质量浓度的戊巴比妥钠全麻下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损伤动脉内膜,术后开始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AS模型。各组动物均喂养12周,喂养同时每天分别给予polyⅠ[1%的质量浓度1 mL/(kg.d)]肌肉注射和氟伐他汀[10 mg/(kg.d)]喂养干预。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其腹主动脉观察病理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LOX-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定LOX-1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兔腹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变化:①对照组动脉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完整,无明显脂质沉淀;②高脂组动脉血管内膜内皮细胞脱落,可见粥样斑块形成,纤维帽下含大量无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其内含大量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③他汀组AS程度较高脂组明显减轻,内皮细胞部分脱落,内膜下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④PolyⅠ组较高脂组AS程度亦减轻,血管内膜内皮细胞部分脱落,血管可见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并存,斑块表面有纤维组织覆盖,内膜纤维帽下含大量泡沫细胞,并伴炎细胞浸润;⑤联合组病变较高脂组减轻最明显,内膜稍增厚,可见少量泡沫细胞,内弹力板完整,中膜平滑肌排列整齐。对照组兔腹主动脉血管组织中有少量的LOX-1蛋白及mRNA的表达;高脂组较其他组表达最为明显,他汀组以及联合组LOX-1蛋白和mRNA的表达较高脂组均明显减少(P均<0.01),PolyⅠ组LOX-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高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lyⅠ可能具有一定的抗AS发生发展的作用,但PolyⅠ抑制LOX-1蛋白和mRNA表达的作用不显著。氟伐他汀抗AS的同时可明显地抑制血管AS斑块中LOX-1蛋白及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两种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制作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单纯高脂饲养法与高脂饲养联合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试验研究,比较两种方法在制模时间,模型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雌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成高脂饲养组(n=10);高脂饲养+颈动脉球囊拉伤组(n=10),高脂饲养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颈动脉球囊拉伤组于喂养后第2周行颈动脉球囊拉伤术,术后继续喂养6周.所有试验兔在高脂喂养前后分别检测血脂水平,于第8周处死动物,取损伤段血管固定,切片,通过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后拍照,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内膜厚度和泡沫细胞面积率的变化.结果高脂饲养8周形成明显的高脂血症;与单纯高脂饲养组相比,球囊损伤法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结论与单纯高脂饲养法相比高脂饲养+球囊损伤组试验兔8周即可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性血管病变,成膜时间快,泡沫细胞的阳性面积率高,模型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羟基三甲基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的表达影响。方法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设正常对照组(n=8)、高脂组(n=9)、辛伐他汀组(n=9),第9、20周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25周留取兔升主动脉、胸主动脉标本,病理形态学观察升主动脉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层GLUT-4 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饮食诱导兔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外周血TC、TG、LDL升高,病理组织学显示内膜(I)/中层(M)厚度比值(I/M)、I M、内膜/中层面积比值(SI/SM)增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GLUT-4表达上调;辛伐他汀组血脂明显降低(P<0.05),I/M、I M以及SI/SM明显减小(P<0.05),同时可抑制GLUT-4 mRNA的表达,与高脂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早期应用可显著抑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诱导的兔血脂水平,减少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GLUT-4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兔颈总动脉套管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5只体质量为(2.0±0.2)kg的2个月龄健康新西兰兔分为3组,分别为高脂饲养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和左侧颈总动脉套管+高脂饲养组,每组5只,取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右侧血管为对照组.饲养9周后处死动物,取各组兔颈总动脉血管;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兔颈总动脉血管组织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定位.结果 RT-PCR结果显示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β-catenin mRNA表达较对照组、高脂饲养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高脂饲养组上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各组胞质中均有β-catenin蛋白定位,且左侧颈总动脉套管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高脂饲养组中主要定位于内膜增生处.结论 β-catenin在兔颈总动脉套管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复方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V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复方(YQHXFF)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8周;模型组和益气活血复方组给予高脂喂养6周后,用球囊拉伤法建立兔颈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第8周末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处颈总动脉组织中VCAM-1表达,HE染色观察颈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对比,益气活血复方可明显抑制损伤后的动脉内膜增殖反应,下调损伤局部VCAM-1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益气活血复方可抑制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殖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健 康雄性新西兰兔,以液氮冻伤术在兔右颈总动脉处建立AS斑块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 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加羟苯磺酸钙0.15mg·g-1·d -1喂养8周。分别于实验前 及实验8周后取血,ELISA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8周 后处死动物,取右颈总动脉,光镜和电镜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兔右颈总动脉基质金属 蛋白酶9(MMP-9)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表达。结果:8周后,模型组兔血管内膜具有典型 的AS斑块表现,治疗组兔血管内膜AS斑块病变轻微;2组兔颈动脉局部可见PAI-1和MMP-9蛋白表达,但治疗 组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ET-1显著降低,NO、VEGF显著升高,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治疗组ET-1降低幅度大于模型组,NO、VEGF升高幅度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羟苯磺酸钙通过减少血管壁局部组织中PAI-1和MMP-9蛋白的表达,降低血循 环中ET-1含量,升高NO、VEGF水平等改善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发挥抗AS斑块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CPT-1的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三羟基三甲基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的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表达影响。方法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设对照组(普通饲料,n=8)、高脂组(高胆固醇饲料,n=9)、辛伐他汀组(高胆固醇饲料加辛伐他汀,n=9),第9周和20周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25周留取兔升主动脉、胸主动脉标本,病理形态学观察升主动脉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RT-PCR测定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层CPT-1 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饮食诱导兔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外周血TC、TG、LDL升高,病理组织学显示内膜(I)中/层(M)厚度比值(I/M)、I M、内膜/中层面积比值(SI/SM)增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层CPT-1表达下调;辛伐他汀组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5),I/M、I M以及SI/SM明显减小(P<0.05),同时CPT-1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与高脂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早期应用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诱导的兔血脂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显著增加血管平滑肌层CPT-1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何永超 《吉林医学》2014,(4):699-700
目的:分析母亲梅毒治疗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先天性梅毒新生患儿80例,根据其母亲在妊娠期间所接受的治疗情况进行分组:正规治疗组37例(治疗组)、非正规治疗与未治疗组43例(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出生时的临床表现症状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于出生时与出生后2周的间接胆红素较治疗组高(P<0.05);两组患儿出生时的ALT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出生2周后,对照组患儿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母亲妊娠期间若接受非正规治疗或未治疗,其先天性梅毒新生患儿会于出生后表现出多样化的临床症状,对其肝功能造成损伤,因此,需加大对孕妇的综合干预,对其宣传性病有关防治知识,并对患儿给予全程抗梅毒治疗,以对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症状予以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善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并探讨恰当的治疗时间,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方法将我院41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非治疗组16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及先天梅毒患儿发生情况。结果足月分娩率治疗组为84.00%(21/25),未治疗组仅为56.25%(9/16),治疗组孕妇妊娠结局明显好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预后明显好于非治疗组(P<0.05);治疗孕周与非正常儿的发生率成正比,即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非正常儿的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能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孕早期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预后,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以及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梅毒患者共82例,其中26例终止妊娠,8例失访,48例完成随访。①根据结束妊娠前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23例,记录各组妊娠结局情况。②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成TRUST滴度≤1∶4和TRUST滴度1∶4两组,TRUST滴度≤1∶4组患者29例,TRUST滴度1∶4组患者19例,统计各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发生新生儿先天梅毒6例(24.00%),无流产,死胎和死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4.00%(6/25);未治疗组流产2例(8.70%),死胎1例(4.35%),死产1例(4.35%),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52.17%),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达69.57%(16/23)。未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7例(24.14%)产生不良妊娠结局,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14例(73.68%)产生不良妊娠结局,滴度高的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滴度低的妊娠梅毒患者。结论: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先天梅毒,并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妊娠梅毒TRUST滴度的检测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若妊娠梅毒TRUST滴度较高,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4.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15.
梁西岚 《河北医学》2011,17(6):785-78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113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全疗程治疗组(64例)和未治疗组(4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90.62%,而未治疗组仅为69.39%(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4.69%及4.69%,明显低于未治疗组20.41%及10.20%(P〈0.01);治疗组分娩的正常新生儿者占76.56%,而未治疗组仅占16.93%(P〈0.01)。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及早、规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以医院为基础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在广州市天河区16家医院分娩或引产的孕28周至产后7 d的围产期出生缺陷患儿作为病例组,以1∶1配对方式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8.47‰,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放射线接触史(OR=2.205,95%CI:1.178~3.481,P=0.011)、孕期吸烟(OR=1.899,95%CI:1.270~2.839,P=0.002)、母亲先天性疾病史( OR=2.124,95%CI:1.243~3.629,P=0.006)、孕出生缺陷儿史(OR=3.893,95%CI:2.319~6.535,P<0.001)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孕期经常摄入优质蛋白(OR=0.874,95%CI:0.768~0.994,P=0.040)是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结论:减少和控制孕期主要危险因素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佛山地区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地区几家医院所收集的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妊娠梅毒筛查资料。结果:10 098例孕妇中确诊妊娠梅毒86例,发生率为0.82%~0.88%。开始治疗时间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7,P<0.01)。结论:妊娠梅毒增加了妊娠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临床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7月在本院出生,并诊断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并接受新生儿听力初筛和复筛的新生儿48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听力筛查分为出生后(2~3)天为初筛,出生后42天为复筛,两阶段筛查初筛采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复筛采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听性脑干反应(ABR)共同筛查,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再次来院进行筛查。结果:观察组48例(96耳),初筛通过82耳(通过率85.4%);对照组50例(100耳),初筛通过95耳(通过率9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8,P〈0.05)。复筛时观察组48例(96耳),复筛TEOAE通过85耳(通过率88.5%);复筛DPOAE通过83耳(通过率86.5%);复筛ABR通过82耳(通过率85.4%);对照组49例,其中1例未来复筛(98耳),复筛TEOAE通过96耳(通过率98.0%);复筛DPOAE通过98耳(通过率100%);复筛ABR通过98耳(通过率100%);两组差异在TEOAE、DPOAE、ABR均有统计学意义(依次χ2=6.879,P〈0.01;2=14.223,P〈0.01;χ2=15.403,P〈0.01)。结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类患儿进行听力两阶段筛查非常重要,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妊娠梅毒患者253例开展干预,随机分为观察组177例,运用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包括一对一的诊疗服务、健康教育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性伴通知、随访等干预策略;对照组176例,仅进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常规检查与治疗。观察妊娠梅毒患者的依从性及围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配合规范化治疗及健康教育干预的依从性[97.7%(173/177)]远高于对照组[79.5%(140/17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先天梅毒的同生儿12例,少于对照组的41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59,P〈0.01)。结论妊娠梅毒患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的依从性及降低围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