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行为问卷和自编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表对147例处于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子女和147例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男性为23.2%,女性为22.9%)高于对照组的同龄青少年(男性为13.8%,女性为13.4%),但差异无显著性.男性在分裂样、社交不良、多动因子的异常率,女童在体诉、交往不良因子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青少年行为异常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和正常家庭相比具有较差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等.结论精神分裂症子女存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是由遗传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较差的教养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2.
儿童行为异常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行为异常病因和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儿童行为异常相关因素答卷,调查了6~11岁学龄儿童423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2.06%。其中男性14.76%,女性9.39%,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有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残忍,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孕期惊吓、家庭气氛、教养方式、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管理态度、学前所处环境等。结论男女行为异常的发生率差异虽不明显,但男性高于女性。儿童行为异常的发生由多种相关因素作用而致,需综合防止。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②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6~11岁儿童593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③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47%,其中男性13.95%,女性8.20%.男性儿童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以及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等;女性儿童体诉、残忍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管理态度、教养意见分歧程度及学前所处环境等。④结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6-11岁儿童593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47%,其中男性13.95%,女性8.20%。男性儿童体诉,分裂样,产往不良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家庭气氛,教养方式能主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酒依赖患者青少年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由精神科医师运用量表对酒依赖患者青少年子女进行行为问题评定,并与正常人群子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酒依赖患者的青少年子女的行为问题较正常人同龄子女多,男性青少年更为突出;女性青少年总分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组,其焦虑强迫、体诉、抑郁退缩、不成熟、强迫、故意、攻击性等因子出现率高于正常家庭组。结论:对酒依赖患者家庭及子女进行心理干预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朱丽莎 《广州医药》2010,41(6):32-33
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家庭成长环境、家长文化程度及教养的关系。方法采用CBCL量表及其相关因素,对来我院心理门诊就诊的1072名6~16岁儿童进行筛查,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选出相同例数男女性儿童各536例。结果 CBCL评分比较:男性和女性儿童多动、违纪、攻击性、强迫和社会退缩因子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行为矫正,良好的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是矫正儿童行为不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09例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通过对10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忆,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母亲对患者的因子Ⅰ、Ⅱ、Ⅲ、Ⅳ、Ⅴ,父亲对患者的因子Ⅰ、Ⅱ、Ⅳ、Ⅲ、Ⅴ、Ⅵ分别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群不同,提示在农村要加强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陈兴阳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6):420-420,422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0例青少年精神分裂患者(研究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80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研究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惩罚及拒绝因子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患者父亲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P<0.01,后者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对昆明市170名4—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进行测查。结果:(1)45.1%的儿童有行为问题。男童的违纪行为得分高于女童。行为问题儿童组中,FFI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健康组;(2)儿童的A行为、N行为得分和T分与FFI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A行为得分和。T分与MFⅢ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易给予子女情感支持和理解;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的违纪行为越少。结论:(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关联;(2)儿童行为问题普遍。在教养方式上,父亲对女童要比对男童更为过度保护,而母亲对女童要比男童更为严厉和更多惩罚;(3)父母的文化程度分别影响与子女情感沟通和交流方式以及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五河县农村儿童蛲虫感染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蛲虫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以透明胶纸法调查五河县农村13岁以下的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同时对其卫生习惯。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子女数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检儿童蛲虫感染率为46.63%。男性为44.62%,女性为48.50%。两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组中,5-10岁为感染高峰,蛲虫感染与饭前不洗手,冬季不洗澡,用牙齿咬切指甲,常吃零食,不良玩耍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子女数对儿童的感染率也有很大影响。结论:农村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与不良卫生习惯,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及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4~6岁幼儿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和婴幼儿期不良因素、父母养育方式以及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幼儿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家长自评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感觉统合诊断表、幼儿生活环境调查表,调查北京市城区15所幼儿园及散居4~6岁幼儿1 415名;应用SPSS 8.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选出2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感觉统合失调、母孕期危险因素、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Logistic回归主效应模型显示感觉统合失调是男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可疑危险因素;女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可疑危险因素是感觉统合失调、女童孤独倾向、住家周围社会环境较差以及母亲拒绝.相关分析表明,男童行为问题与其早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及可疑父系多动家族史相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感觉统合失调是男女童共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银川市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银川市三所小学592名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越低,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越高,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儿童生活在单亲或再婚家庭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环境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家族史及体重指数在儿童血脂紊乱筛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将家族史联合肥胖用于筛查儿童血脂紊乱的意义.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有效调查对象19 037例,其中男童9 495人,女童9 542人,根据年龄及性别分为学龄期男童、青春期男童、学龄期女童和青春期女童.检测受试儿童空腹末梢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以及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结果:在总受试儿童中,有家族史儿童占38%,肥胖儿童占4.9%,有家族史并肥胖儿童占2.5%,有家族史或肥胖儿童占40.4%.无肥胖且无家族史儿童、无肥胖但有家族史儿童、肥胖但无家族史儿童及肥胖且有家族史儿童各种血脂异常发生率分别为:高脂血症[7.9%]、9.6%、30.1%及31.5%;高胆固醇血症0.9%、1.5%、 3.3%及2.9%;高甘油三酯血症7.1%、8.6%、29.2%及31.3%;混合型高脂血症0.2%、0.5%、0.4%及2.7%.肥胖儿童发生血脂紊乱的危险性与非肥胖儿童相比各性别年龄分组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学龄期男童6.439 (4.178~9.925)、青春期男童6.287 (4.153~[9.518)、]学龄期女童5.063 (3.041~8.427)、青春期女童3.665 (2.536~5.296) (P均=0.000).有家族史儿童发生血脂紊乱的危险性与无家族史儿童相比各性别年龄分组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学龄期男童1.204[ (0.952~1.522)] (P =0.121)、青春期男童1.331 (1.047~1.692) (P=0.020)、学龄期女童1.095 (0.847~[1.416)] (P=0.490)、青春期女童1.260 (1.070~1.483)(P=0.005).在血脂紊乱儿童中,有家族史儿童占[43.8%,]肥胖儿童占15.8%,有家族史并肥胖儿童占8.2%,有家族史或肥胖儿童占51.3%.结论:家族史联合肥胖对于筛查儿童血脂紊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展特点,为单纯性肥胖的预防、临床诊断及心理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BCL量表及自制的家庭调查表,对来本院就诊的6~11岁单纯性肥胖儿童88例作问卷调查,前者包括113个项目,后者包括15项。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的性质分别进行Y2检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等,以89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单纯性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肥胖男童比非肥胖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增高,肥胖男童的体诉、攻击、分裂性、抑郁、交际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违纪及总分均高于非肥胖组。肥胖女童比非肥胖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增高,肥胖女童体诉、攻击、分裂性、社交退缩及总分均高于非肥胖组。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可表现出多方面不良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适应行为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CABS) ,对 2 0 4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P <0 .0 5或P <0 .0 1) ,女生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 P <0 .0 1)。女生的语言发展、劳动技能、经济活动分量表值和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适应能力商数 (ADQ)显著高于男性 (P <0 .0 5或P <0 .0 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的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 /自制因子和适应能力商数 (ADQ)及学业成绩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而父母惩罚、严厉 ,拒绝、否认与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 /自制因子和适应能力商数 (ADQ)及学业成绩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的适应行为及学业成绩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学龄儿童200名,男童110例,女童90例,平均年龄为(7±15)a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由男/女童父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男、女童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在检出儿童行为问题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在强迫性、违纪方面明显高于女童,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方面高于男童。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应根据男童和女童的不同行为特点,给予有效的干预让孩子的身心发展更趋稳定和健康,从而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饮食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与食物频率调查表对齐齐哈尔市702名4~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67%(男童18.56%、女童14.66%)。家庭经济收入、居住面积、家庭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有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含糖饮料和高能量零食及红肉类摄入频次多是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动物内脏摄入频次多、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则为保护因素。结论齐齐哈尔市4~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母亲受教育程度可通过多种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儿童行为;饮食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可能与铅的毒性作用及能量和多种营养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品行障碍患儿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以优化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家庭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DPRSS)对327名初二学生的父亲和母亲进行测试。结果:高学历父母倾向民主和激励,低学历父母倾向独裁和惩罚;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倾向放纵,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倾向控制;不同性别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学历的父母教养方式比低学历父母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独生子女的父母要注意对其采取控制而非放纵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武汉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学校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武汉市城区3所小学、2所中学共1735名6岁~16岁儿童进行行为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6岁~11岁儿童问题检出率为14.6%;男生问题检出率为17.8%,女生问题检出率为11.1%,差异显著。12岁~16岁儿童问题检出率为12.2%;男生问题检出率为9.4%,女生问题检出率为14.8%,差异显著。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学校环境和家庭因素。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应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