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遗传(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基因多态性、先天性编码下调回路的基因敲除)、免疫(先天性固有免疫结构功能的紊乱、消极的防御装置)、感染(微生物的多重性);环境(吸烟、饮食、卫生条件等)[1]。近年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易患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显著增高,表明炎症性肠病与凝血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涉及环境、遗传、微生物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目前的西药治疗 药物疗效差、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中医药凸显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滤泡辅助性T 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 细胞)是当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分化与功能异常可导致包括炎症性肠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发生。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复方及中药有效组分可通过调控Tfh 细胞的数量水平、Tfh 细胞与滤泡调节 性T 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Tfr 细胞)的平衡、Tfh 细胞功能蛋白分子等途径治疗实验性结肠炎。该文 就Tfh 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中医药调控Tfh 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作一综述,为从Tfh 细胞角度探 索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中医药的干预下,Tfh 细胞数量水平及功能的改善将有望成为 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机体 炎症性肠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正常对照30人,病理证实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6人,科罗恩病患者16人,取外周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血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和抑制率(RFIR),并比较三者之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和科罗恩病患者的RCR、RFER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ICR、RFIR均高于对照组(P<0.01)。溃疡性结肠炎和科罗恩病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缺隐存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而且是两种炎症性肠病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病于结肠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炎性浸润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样脓血便为主,目前多认为其病因与免疫、环境因素等有关。我院2005~2009年采用中药协定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40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当前的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炎症性肠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目前针灸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方式或同药物一起对炎症性肠病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及表观遗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调节机体代谢物水平等途径延缓炎症性肠病的发展。现总结目前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浅谈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的相互关系,强调临床上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注意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控制。方法:通过分析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以及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内在联系,从实验资料到临床治疗的运用给予阐述。结果:炎症性肠病和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两种不同的疾病,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组疾病。骨质疏松症是炎症性肠病患者严重却又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而炎症性肠病又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必须面对和重视的一个障碍,也是影响骨质疏松最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临床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重视对炎症性肠病的控制和治疗非常重要,重视治疗炎症性肠病或对炎症性肠病的管理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032)武和平综述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机理尚不十分明确的炎症性肠病,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肠上皮的生理状态、内源性肠道共栖菌群、不正常的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所致[1...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多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可有关节炎、皮肤、眼、肝胆损害等肠外表现,但多种肠外表现同时出现的报道少见,现将一名有多种肠外表现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线粒体是细胞中的重要器官,研究发现,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加剧等现象可能促使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引起肠道黏膜屏障的受损,导致IBD的发生,并加速炎症进展。中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修复线粒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的潜力。因此本文基于线粒体功能对中医药防治炎症性肠病进行总结梳理,发现中医药对线粒体具有缓解氧化应激、调控线粒体自噬等作用,从而发挥抗炎、抗氧化、减轻肠黏膜损伤、延缓病情的作用,且中医药调控线粒体DNA(mtDNA)突变涉及到的炎-癌转化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黏附分子等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总结了中药对炎症性肠病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结果。目前免疫异常及肠道持续的炎症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祖国古医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条文均论述了炎症性肠病相关症状的病机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医师广泛运用伤寒金匮方来治疗各种肠病,多取得不错疗效。本文从《伤寒杂病论》汤方证出发,分析总结炎症性肠病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炎症性肠病远端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炎症性肠病远端病变患者给予中药内服(党参、炒白、陈皮、制半夏、怀山药、茯苓、炙甘草、白芍、生薏苡仁、神曲、莲子肉、白扁豆、木香)、灌肠(地榆、槐角、黄柏、黄连、苦参、白及、五倍子、黄芩、大黄、仙鹤草、炒白芍、生薏苡仁)、坐浴(苦参、黄柏、苍白术、茯苓、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皂角刺、生薏苡仁、黄连)治疗,同时联合美沙拉嗪,1g/次,4次/d,口服。结果:临床缓解28例,显效32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3.8%。结论: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炎症性肠病远端病变效果满意,是对炎症性肠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补充,具有临康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益生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方法以本院92例住院和门诊的轻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益生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另一组为单用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主观评价、总体评价以及内镜复查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主观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缓解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镜复查结果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炎性疾病,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呈慢性、复发性或进行性炎症的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反应和正常肠道菌群的改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两种形式。目前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难点。众所周知,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优势菌群、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三种类型,与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关系密切,而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腔内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公认为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之一,这两者可以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来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该文将围绕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机理之一,艾灸疗法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现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模式识别受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模式识别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及艾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优势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艾灸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是深入阐释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军 《江苏中医药》2011,43(11):69-7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属于中医学"久痢"、"休息痢"、"肠澼"、"肠风"、"脏毒"等范畴;后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  相似文献   

18.
丁勇  张江伟 《河北中医》1997,19(5):42-42
中药灌肠(滴注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丁勇张江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75002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肠病,青、中年患者多见,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肠镜下多以溃疡、糜烂和结...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IBD,包括UC)的诊疗指南与共识意见相继更新发表,如200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修订的临床指南中有关UC的诊断与评估推荐意见〔1〕、英国胃肠病学会(BSG)的成人炎症性肠病处理指南〔2〕和亚太消化系疾病周(APDW)制定的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也在2007年修订了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4〕。目前国内尚无UC的中医诊疗指南及共识意见,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协作组”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广泛搜集循证资料,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制订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并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定期修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nflatrmm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tm’s disease,C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主要表现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病变范围广泛者被公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