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估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病例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高度1.7—8ram的病例62例,共植入Bicon短种植体252枚,其中植入长度6ram的种植体192枚,长度8mm的种植体60枚。其中上颌窦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部分植体使用上颌窦基台固位。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62例252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9—26个月的随访观察及X光片和牙科CT检查,临床效果良好,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结论: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病例种植修复中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短种植体(≤6 mm)在萎缩后牙区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种植治疗的患者17例,共植入33枚Bicon植体(植体长度≤6 mm),观察期60~84个月不等,观察并记录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存留率及并发症。结果:在观察期内,33枚植体有1枚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97.0%,种植体修复完成60~84个月内种植体近远中骨吸收水平分别为(-0.74±0.05)mm、(0.05±0.07)mm,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5~7年观察期内,短种植体(≤6 mm)应用于骨量不足的萎缩后牙区,其存留率及骨吸收水平与常规种植体无差异,可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短种植体在后牙骨高度不足区行种植修复的5年临床效果。方法:为43名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植入Bicon系统短种植体共54枚。种植体周围存在骨缺损者,同期植入种植体及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种植后3~6个月行二期手术,2~4周内完成固定永久修复,测量冠-种植体高度比。术后每年复查,行临床及X线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结果:一期手术时上颌1例1枚种植体进入上颌窦腔;二期手术时上颌1例1枚种植体松动脱落,其余52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二期修复后,经36~60个月(平均46个月)的随访观察,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经临床观察,种植成功率为96.3%。种植体的冠-种植体高度比平均值为(1.38±0.32)。种植体周围平均骨吸收约0.54±0.47mm。结论:在骨高度不足的后牙区,通过植入Bicon短种植体,可以简化手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达到较高的种植成功率。但在骨高度小于3mm的上颌后牙区,应慎用敲击就位的短种植体,以免种植体进入上颌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icon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术用于上后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已完成种植修复的13例20颗上颌后牙Bicon植体修复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临床检查和CBCT评估Bicon种植体在骨量不足情况下,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技术,统计种植修复成功率。结果:20颗Bicon植体,上颌窦内提升高度2~5 mm,临床检查初期稳定性良好,未见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4个月骨整合良好,修复体负载1~2年后检查植体无动度,CBCT显示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吸收,种植体留存率100%。结论:Bicon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术可成功用于上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种植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在后牙区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种植病例41例,共植入63颗Bicon种植体,其中34颗为短种植体,29颗为超短种植体,并进行单冠固定修复。通过临床观察、X线片检查评估种植体3年存留率。结果:在观察期内,63颗种植体中有3颗种植体脱落,其余60颗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骨结合,经3年临床观察及X线片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稳定,种植存留率达95.2%。其中短种植体存留率为94.1%,超短种植体存留率为96.6%。结论:在3年观察期内,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应用于骨量不足后牙区种植临床效果良好,其存留率与传统种植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Bicon种植体在牙周病性失牙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牙周病性失牙,后牙区骨高度1.7~8mm的患者,共植入Bicon植体162枚,其中植入长度6mm的种植体107枚,长度8mm的种植体49枚,长度5.7mm的种植体6枚。上颌后牙区植入102枚,下颌后牙区植入60枚。其中上颌窦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部分植体使用上颌窦基台固位。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 45例161枚植体完成修复后经至少12个月临床观察及X线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最长随访28个月。种植成功率99.4%。结论在牙周病性失牙患者中,Bicon短种植体可以简化手术,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在骨质疏松区域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颌后牙区失牙后骨量不足时应用短种植体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上颌后牙区缺牙患者,采用34颗ITI短种植体修复。随访5 a,对种植体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种植体修复负重后,定期门诊复诊,将临床测量及患者使用感知情况作为标准,根据Albreksson等提出的种植体成功标准,5年累计成功率为100%。1例患者失访,另外30例患者均对种植修复效果满意。结论:短种植体作为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方法之一,易于医师掌握,易被患者接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严重骨量不足的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牙列缺损患者24例,牙槽骨高度2.0~5.0 mm,经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同期植入3i种植体33枚,同时植入人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种植手术后至少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3~21个月,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33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种植体上部结构无松动,仅1例种植体出现周围黏膜炎,无修复体崩瓷。结论: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严重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病例中疗效显著,可减少手术次数和治疗费用,缩短疗程,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种植体倾斜植入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6 mm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其中,行种植体倾斜植入(倾斜角度为25°~35°)患者28例(共植入种植体40颗),为A组;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23例(共植入种植体34颗),为B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存留率;术前、术后拍摄曲面体层片或锥形束CT(CBCT),通过图像分析测量软件测量种植体周边缘骨量。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术后随访3年,检查并记录种植术后基台松动、修复体松动、崩瓷或缺损、食物嵌塞等并发症。结果: 所有种植体观察最长3年,最短1年,A组累积存留率为100%;B组累积存留率为97.06%(1颗种植体修复前脱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种植体周边缘骨平均吸收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A组仅有3例患者出现水平食物嵌塞,1例出现中央螺丝松动,B组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于部分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体倾斜植入在本研究观察期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采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牙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9例患者应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共植入161颗Straumann种植体,平均随访(2.1±1.7)年,最长达6.5年,计算种植体在此期间的累计存留率。结果采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种植体的累计存留率为98.71%。结论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的种植修复临床效果。方法:颌面部严重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20例,其中多颗牙连续缺失者12例,共植入ITI Straumann等常用牙种植体65枚,其中5例行骨劈开+骨挤压+骨引导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2~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检查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与修复体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修复后经1~5年的临床观察,除1例所植入的5枚种植体中的1枚,在修复后3年脱落,其余患者各项评价指标均良好,种植体存留率为98%。结论:颌面部严重创伤后的牙列缺损,尤其多颗牙的连续缺失,很难采用其他固定修复方法来完成。种植修复具有不损伤余留牙、美观舒适、咀嚼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锥形锁柱种植体在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行后牙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2种种植方式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种植修复的26例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共植入种植体52枚,其中即刻种植组(A组)28枚,延期种植组(B组)24枚,术后3~6个月完成冠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时间(14.4±2.3)月,观察种植体存留情况、修复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和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即刻种植组1枚植体因感染取出,延期种植组失败0枚,存留率分别为96.4%和100%;修复后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027±0.340) mm和(0.024±0.292) mm,远中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011±0.252) mm和(-0.002±0.360) mm;2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存留的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良好。结论: 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经过完善的牙周系统治疗后,在牙周状况良好的条件下,应用锥形锁柱种植体进行后牙区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在短期内临床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BICON短种植体在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病例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下颌后牙区骨高度3-9mm的病例57例,共植入BICON短种植体101枚,长度5.7mm的种植体15枚,长度6mm的种植体20枚,长度8mm的种植体66枚。下颌共植入59枚种植体,上颌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上颌窦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底冲击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人工植骨材料(天博骨粉)。3-6个月行二期手术,二期术后3-4周完成基台一体化冠永久修复。结果:55例99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经12个月的临床观察,种植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X光片及牙科CT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上颌2例2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松动脱落,种植成功率98.02%。结论:在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通过植入BICON短种植体,不仅可以简化植骨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能减少手术风险,使种植体能获得较理想的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口腔短种植体临床效果五-十年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短种植体具有常规长度种植体所无法替代的优点,但其长期效果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即通过评估短种植体修复后五至十年的临床效果,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8月至200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共有49位患者植入短种植体共83枚.选取其中临床及x线片检查均满5年及以上共20位患者的38枚种植体,采用Zarb种植体成功标准及Wheeler存留标准评估短种植体的成功率及存留率.结果:38枚种植体中固定修复34枚,活动修复4枚,其中有1枚于种植修复7年后脱落,成功率和存留率分别为94.7%和97.4%.结论:短种植体5年成功率及存留率高,接近常规长度种植体,并可避免植骨手术,减轻病人的创伤及痛苦,修复后使用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Bicon及ITI短种植体一年的临床观察,分析其成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种植修复科植入短种植体病例共63例114枚,42例80枚为Bicon种植体,21例34枚为ITI标准美学种植体。3-6个月后复诊完成冠修复。种植术后半年、1年检测边缘骨水平等指标。结果:一年累积成功率97.4%。其中Bicon种植体97.5%,ITI种植体97.1%。结论:Bicon及ITI短种植体取得令人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应用于临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窭开窗植骨种植修复在上颌后牙骨量不足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6年11月.使用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40倒,3例行双侧手术.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1.4岁(28~66岁).共植入84枚种植体.有38侧行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其余5侧行上颌窦提升植骨,延期种植.均采用埋入式愈合方式.均已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平均愈合期11.8个月(8~19个月),平均随访期为37.2个月(25~69个月).结果:植入的84枚种植体,在观察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总存活率达100%.有4侧上颌窦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粘膜穿破,但未发生上颌窦炎等并发症.随访期X线片显示种植体颈部无明显的骨透射影.结论: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技术安全可行,是解决上颌后牙骨高度不足区种植修复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短种植体在上下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及冠-种植体比(crownimplant ratio,C/I)对种植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65例上、下颌后牙缺失患者,共植入98枚长度≤8.0 mm的短种植体,并进行常规修复.通过临床观测、X线检查和测量修复后修复体高度,计算C/I.结果 98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修复,其中92枚(94%)C/I≥1.通过3~18个月的随访观察,无种植体脱落.结论 短种植体应用于骨量不足后牙区种植短期临床效果明显,可简化术式、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术后反应、扩大种植义齿适应证.未发现C/I≥1的种植修复体对其短期成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我院100例种植修复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探讨种植修复后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期预防和减少种植修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纳入本院口腔科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行种植修复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入院信息、基本临床资料、种植修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本院口腔科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行种植修复的患者100例,种植体143枚。种植体累计取出、脱落3颗,存留率为97.90%,不同分类种植体留存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按照修复并发症类型统计各修复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发生率前三的的并发症分别是食物嵌塞(45.0%)、基台或基台螺丝松动(6.0%)和邻接丧失(5.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较≤18岁的患者更高;相较于骨量充足的患者,骨量不足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糖尿病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性别和吸烟对并发症发生无显著影响。结论:食物嵌塞和基台或基台螺丝松动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后牙区、高龄、骨量不足和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牙槽突上颌窦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变化。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42例,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范围4.3~9.2 mm,经牙槽突上颌窦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共植入51枚种植体。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观察种植区的骨量变化,通过Mimics软件定量比较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突入上颌窦内的种植体表面的骨量变化。术后3~4个月行上部永久修复,随访6个月,观察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发症。结果:51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术后上颌窦底提升范围1.00~4.62 mm,术后3个月突入上颌窦内的种植体表面被新生骨覆盖的面积平均值(10.31±2.35) mm2,平均新生骨覆盖率20.88%。结论:经牙槽突上颌窦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突入上颌窦的种植体可部分被新生骨覆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及同期上颌窦内提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病例57例,其中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骨高度为(3.2±0.6)mm,微创拔除患牙后,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植入德国XIve种植体21枚,德国Ankylos种植体45枚,种植体与拔牙窝骨壁之间的间隙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代用品,缝合固定胶原塞以关闭拔牙窝. 种植手术后至少5~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6~24个月. 结果:临床随访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57例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3~5 mm. 66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 57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的临床和放射学上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 结论: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及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仅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而且缩短治疗过程,简化手术操作,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