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42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G-CSF水平,结果显示:两组化疗后血清G-CSF检出率分别为52%和33.3%,与化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组病程中合并感染者,检出率高达87.5%和77.6%,显著高于无感染组(P<0.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血清G-CSF水平与白细胞总数呈负相关。恶性肿瘤仅于化疗后合并感染时,血清G-CSF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呈负相关。并初步探讨了血清G-CSF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热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GF)的变化与感染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了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发热患者血清G—CSF的水平,同时设对照组。结果:对照组血清G—CSF的水平检测全部为阴性;实验组中发热伴细菌培养阳性者血清G—CSF的检测均呈阳性,且血清G—CSF含量与体温呈现正相关;反复感染者急性感染期血清G—CSF水平(OD值0.183±0.080)低于非反复感染者同期水平(OD值0.382±0.166);差异显著(P<0.05)。结论:细菌感染是血清G—CSF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中对骨髓造血细胞的作用。②方法 随机选择AML化疗病人51 例,其中化疗后应用G-CSF治疗的27 例为治疗组,未应用G-CSF治疗的24 例为对照组,动态观察骨髓抑制期和恢复期的血细胞变化。③结果 治疗组骨髓抑制期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 2.32,P< 0.05)。两组缓解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 2.010,2.031,P> 0.05)。④结论G-CSF对化疗后骨髓的恢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rhG-CSF后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对G-CSF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技术检测4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和104例正常儿童。结果11例应用rhG-CSF的急性白血症患儿检测到自身抗体。结论 G-CSF自身抗体的产生与rhG-CSF剂量和疗程无关,且不显著地降低G-CSF血清浓度。rhG-CSF临床应用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生儿在感染状态下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变化,方法:采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50例感染新生儿和20例非感染新生儿血清G-CSF水平。结果:感染组新生儿血清G-CSF阳性率达74%,其血清浓度和OD值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新生儿(P〈0.01)。结论:新生儿在感染状态下血清G-CSF明显升高,测定体液中G-CSF水平对于新生儿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二种动员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和造血重建的效果。方法:将33例患者(急性白血病23例,恶性淋巴瘤9例,乳腺癌1例)分为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组,化疗后WBC最低时开始分别应用G-CSF150μg皮下注射,2/d及G-CSF150μg,GM-CSF150μg,皮入注射,上,下午各1次。动员3d后行PBSC采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鼠后对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采用106CFU和108CFU重组BCG-Sj26GST疫苗皮下接种BALB/C鼠,接种后8周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减卵率,同时进行虫卵肉芽肿周长和面积测量,以及抗体水平和抗原水平测定,同时设有PBS对照组。结果表明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后,106CFU、108CFU组与对照组相比,减虫率分别为27.34%、16.64%,减卵率分别为55.75%、60.50%,虫卵肉芽肿的平均周长和平均面积、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差别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108CFU与106CFU组相比,血清抗原水平差别具有显著意义,说明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疫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CER)及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同时测定50例正常人及130例恶性肿瘤血清中的CER及TSGF的含量。结果:7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ER含量均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7组恶性肿瘤科学研究血清中TSGF的含量均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与TSGF对恶性肿瘤的阳性率分别为80.0%与81.1%,诊断准确率均为86.4%,二者相似,与癌胚抗原CEA具有显著相关性。CER与TSGF对各种恶性肿瘤均有较高的检出率,若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可上升到92.2%。结论:CER与TSGF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筛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CER与TSGF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R1,TGFR2)对白血病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β1及TGFR1,TGFR2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表达情况,。并用ELISA法测定白血病患者血清及骨髓TGF-β1水平。结果 白血病细胞TGF-β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 患者的TGFR1及TGFR2表达水平非常显著低于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急性细胞白血病(AML)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观察:方法应用中等剂量、短疗程(3-5天)rhG-CSF治疗AML28例,并与同期未用rhG-CSF治疗的AML28例进行比较。结果:rhG-CSF能显著缩短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的低下期及感染的持续时间,同时能明显减少化疗后的输血用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FIISA方法,检测了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G-CSF水平,其中合并急性感染12例.G-CSF检出率为83.3%,无感染24例,G-CSF检出率为12.5%,30例正常人对照未能检出G-CSF。18例完全缓解,在缓解期间或化疗后白细胞正常者,均未检出G-CSF。缓解期间化疗致白细胞下降共25例次,其中合并感染者,G-CSF检出率为84.6%(11/13),无感染者,G-CSF检出率为16.7%(2/12)。本组资料中合并感染者G-CSF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P相似文献   

12.
探讨深部痰液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测定对毛细支气管炎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4例单纯毛经细支气管炎和27例毛细支气管炎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的深部痰液G-CSF阳性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痰细菌学培养和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两组G-CSF阳性率和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病毒病原学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痰液G-CSF检测是  相似文献   

13.
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生儿急性感染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62例急性感染新生儿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其阳性率显著高于血培养(P〈0.05);患儿感染控制后,G-CSF全部转阴提示G-CSF可作为新生儿急性感染诊断指标之一,优于血培养及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4.
促粒素支持法治疗恶性血液病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部分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给予rhG-CSF(促粒素),观察组为同期化疗病人不用rhG-CSF。结果化疗后观察组WBC及ANC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4天左右,两组有明显性差异(P〈0.01);观察组感染(发热)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4天,但无显著差异。提示国产rhG-CSF具有促进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恢复、减少感染出血等发症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肝炎肝硬化患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HC)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1例HC患者血清和腹水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HC合并感染组血清TNF-α和IL-6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合并感染组(P〈0.01),死亡/恶化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好转组(P〈0.005和  相似文献   

16.
血清G—CSF检测在小儿发热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活性在小儿发热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了63例发热性疾病(急性白血病14例,呼吸道感染病49例)血清G-CSF活性,同时采用F-820血球计数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绝对值。结果 非细菌感染性病例血清G-CSF呈阴性反应,外周血ANC正常或低于正常 病例血清G-CSF阳性,其活性与外周血ANC计数呈正相关,而部分急性白血病患儿二者呈负相关。结论 检测血清G-CSF活性有助于小儿发热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时,基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作用情况。可见:注射rhG-CSF2~3μg/kg/d,共7天,外周血白细胞数于第三天开始逐渐上升,第8天均值达4.21×109/l,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时间缩短,感染发生率降低,感染程度减轻,易于控制,各项指标均优于未用rhG-csf组,提示rhG-CSF对急性白血病是一个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培养白血病细胞集落(CFU-L),观察G-CSF和GM-CSF对11例AML和CML患者外周血CFU-L形成的影响。结果 CM-CSF对CFU-L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G-CSF(P=0.012),而G-CSF对CFU-L形成影响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别(P=0.495)。结论 G-CSF对髓系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作为髓系白血病大剂量化疗的支持治疗可能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儿童哮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0例发作期、22例缓解期哮喘儿童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结果显示:哮喘发作组G-CSF阳性率42.5%,显著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TNF-α水平在哮喘发作组、缓解组都比正常组显著升高,发作组中G-CSF阳性组的TNF-α又低于阴性组。以上提示细菌性感染在哮喘发作期中仍占一定比例,此对哮喘起促发作用,建议对G-CSF阳性者使用抗生素。由于两者均是重要的细胞因子,可参与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25 例自发性腹膜炎和25 例非细菌感染性腹水患者腹水中的G-CSF。结果:在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G-CSF阳性率(92% )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性腹水中的阳性率(4% ),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其敏感性为92% ,特异性为96% 。并且腹水中的G-CSF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随着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的控制,腹水G-CSF水平逐渐降至正常。结论:腹水G-CSF检测可有效区别自发性腹膜炎与非感染性腹水,对自发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均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