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苯那普利10 mg(n=23),每日一次;左旋氨氯地平2.5 mg(n=22),每日一次;苯那普利10 mg及左旋氨氯地平2.5 mg(n=22),每日一次;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降压疗效及肾功能变化.结果①三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及尿蛋白排泄量(P值均<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尿蛋白排泄的幅度比苯那普利、左旋氨氯地平组明显高(P值均<0.01),而苯那普利和左旋氨氯地平组之间无差异(P>0.05).②治疗后24 h尿白蛋白下降幅度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均无显著相关.结论苯那普利、左旋氨氯地平长期单独治疗均可明显降低血压,并可减少尿蛋白排出、保护肾功能,两药联用治疗对保护肾功能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利尿剂治疗对气温骤降时高血压病人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尿剂治疗对气温骤降时高血压病人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把111例血压控制稳定的高血压病人分成有、无利尿剂治疗两组,观察气温骤降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病人气温骤降前血压控制均达到目标血压;②气温骤降后两组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升高;③气温骤降后两组心率均无明显改变;④与对照组比较,利尿剂治疗组,气温骤降后收缩压上升幅度减少,舒张压上升幅度增加.结论气温骤降使高血压病人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上升,利尿剂治疗对阻断此时收缩压上升较其他降压药好,但对阻断舒张压上升不如其他降压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其缓冲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 ,治疗一年后 ,应用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 ,观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横断面顺应性 (CC)和扩张性 (DC)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两组IMT明显增厚 ,CC、DC明显降低 (P均 <0 .0 1) ;氯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治疗后IMT减小 ,CC、D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1) ,以氯沙坦更明显 (P <0 .0 5 )。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缓冲功能降低 ,氯沙坦能改善颈动脉结构用其缓冲功能 ,其效果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 (左旋氨氯地平 )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抑制剂 (依那普利 )对老年 2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和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 3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男2 3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 6 3± 7岁 )随机分为三组 :左旋氨氯地平组 (12例 )、依拉普利组 (12例 )及两药联合治疗组 (12 )例。三组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 ,分别服用左旋氨氯地平 2 .5mg、依拉普利 5mg ,清晨口服 ,每日一次 ,如果治疗 2周后血压仍未降至正常 (>140 /90mmHg) ,则左旋氨氯地平增加至 5mg ,依拉普利增加至 10mg ,共用 12周。结果两药单独治疗均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 (P均 <0 .0 1) ,并可减少 2 4h尿白蛋白排出 (P <0 .0 5 )。两药联合治疗降低血压和降低尿蛋白的幅度明显优于单独治疗 (P <0 .0 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依拉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所致的高血压均有较好的降低血压和 2 4h尿蛋白的排泄作用。两药联合起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依那普利)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和尿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7岁)随机分为三组:左旋氨氯地平组(12例)、依拉普利组(12例)及两药联合治疗组(12)例.三组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分别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 mg、依拉普利5 mg,清晨口服,每日一次,如果治疗2周后血压仍未降至正常(>140/90 mmHg),则左旋氨氯地平增加至5 mg,依拉普利增加至10mg,共用12周.结果两药单独治疗均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P均<0.01),并可减少24 h尿白蛋白排出(P<0.05).两药联合治疗降低血压和降低尿蛋白的幅度明显优于单独治疗(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依拉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所致的高血压均有较好的降低血压和24 h尿蛋白的排泄作用.两药联合起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生脉饮、生脉胶囊三种制剂的抗氧自由基作用 ,并对其作用作了比较。方法用邻二氮菲-Fe2 +氧化法测定羟自由基 (·OH ) ;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结果三种剂型生脉散均有清除O-·2 和·OH的能力 ,与对照管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各剂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 P >0 .0 5 )。结论三种剂型生脉制剂均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及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 (AL)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维甲酸 (ATRA )治疗对APL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观察 42例AL治疗前及 11例APL治疗前后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APL发病时血清α1抗胰蛋白酶 (α1 AT)、血浆D 二聚体 (D D)升高 ,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Ⅲ )降低、α2 抗纤溶酶 (α2 PI)、纤溶酶原活性 (PLG :A )、纤维蛋白原含量 (FG)降低 ,且与其他类型AL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经ATRA治疗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APL存在较其他类型AL更为明显的抗凝和纤溶活性增强 ,A TRA治疗能纠正这种异常 ;且在治疗早期即可减轻患者的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CsA)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MC株中加入脂多糖(LPS)后,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CsA,设实验组1组:MC+LPS+CsA,设对照组2组:MC+LPS组和MC组,分别将上述3组命名为:CsA组,LPS组,MC组.采用MTT掺入方法,于24 h、48h,观察3组中MC增生水平.结果CsA组于48 h MC增生的抑制最为显著,CsA组MC增生水平明显低于LPS组(P<0.05)和MC组(P<0.05).结论CsA能抑制大鼠肾小球MC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 (a) [Lipoproteinl(a) ]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 42例 2型糖尿病病人及 34例健康人的Lpa水平。根据其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多少将糖尿病患者分成三组 :非糖尿病肾病组 (A1组 ) 16例 (UAER <2 0μg/min) ;微量白蛋白尿组 (A2 组 ) 15例 ( 2 0 μg/min≤UAER <2 0 0 μg/min) ;大量白蛋白尿组 (A3 组 ) 11例 (UAER≥ 2 0 0 μg/min)。B组 :健康正常人 34例。结果2型糖尿病组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2 组Lpa水平 ( 176 .2 5± 40 .13)高于A1组( 10 7.6 1± 36 .30 ) ,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A3组Lpa水平 ( 30 8.2 1± 5 9.6 5 )进一步提高。Lpa与URER呈正相关 (r =0 .40 2 ,P <0 .0 5 )。结论随着 2型糖尿患者UAER的增高 ,Lpa有增高趋势。提示测定血清Lpa的水平可能间接反映 2型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5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伊贝沙坦,每天1次,每次150 mg,连服6周.采用偶测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4%,显效为72%,有效为16%,未达标者8例,收缩压(SBP)从治疗前的(152.4±11.5) mm Hg降至治疗后(130.2±8.2 mm) Hg(P<0.01),舒张压(DBP)从治疗前(96.4±4.8) mm Hg降至治疗后(82.1±4.6) mm Hg.动态血压监测SBP下降幅度为(18.9±0.9) mm Hg,DBP下降幅度为(12.8±3.1) mm Hg.降压谷/峰比率SBP为68%,DBP为63%,血压负荷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口服安博维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内皮素 (endothelin ,ET)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的影响。方法 健康对照组 2 0例未予干预。 4 0例UAP患者随机分成苯那普利组 (10mg/d ,× 3d ,n=2 1)和卡维地洛组 (4 0mg/d ,× 3d ,n =19)。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定Hcy、ET及vWF值。结果  (1)用药前UAP患者的Hcy、ET和vWF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2 )卡维地洛组患者用药后Hcy、ET及vWF显著下降 (P <0 0 5 ) ;(3)苯那普利组患者用药后Hcy、ET及vWF无显著改变 (P值均大于 0 0 5 )。结论 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cy、ET和vWF水平  相似文献   

12.
微波热凝对胆囊粘膜损伤修复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微波热凝对胆囊粘膜损伤后修复的形态学观察,为胆囊息肉的内镜切除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内镜下将自制微波电极对胆囊不同部位的粘膜行不同功率的热凝,定期取标本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当微波功率在30~50mA,9秒时,胆囊粘膜凝固性坏死,继而以柱状上皮再生修复.胆囊底内镜戳孔处一期缝合后,粘膜愈合良好.结论:合适功率的微波热凝对胆囊粘膜的损伤是可逆的,微波热凝术是安全可靠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经内镜微波胆囊息肉切除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电磁脉冲辐照后大鼠小脑、海马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拟从观察电磁脉冲(EMP)辐照后大鼠小脑、海马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情况,探讨EMP所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MP辐照后大鼠小脑、海马组织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EMP辐照后1.5、24h海马中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且着色变浅,照后48h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恢复至对照水平,但着色仍浅。小脑中NOS阳性细胞在照后无明显变化。结论NOS在EMP所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素在紫外线上调纤溶活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PGs)在紫外线(UV)上调血纤溶活性中的作用。方法15只健康成年西北杂种犬被随机分成三组,UV组和UV+阿斯匹林组行全光谱UV20cm×20cm、447.72mJ/cm2照射胸腹部1次,其中UV+阿斯匹林组UV照射前在辐射区皮肤先进行直流电阿斯匹林离子导入1次;空白组既不照射UV也不行离子导入,作对照用。对比观察UV照射后48小时内辐射区皮肤抽吸水疱液中PGE2、PGD2、6oxoPGF1α浓度及血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UV组在UV照后3小时PA活性明显增高,照后9小时达峰值;辐射区皮肤抽吸水疱液中三种PGs水平均在UV照后5小时明显升高,峰值约在UV照后5~9小时之间,三种PGs水平变化与PA活性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UV+阿斯匹林组辐射区皮肤组织内三种PGs水平无明显升高,PA变化规律与UV组相类似,两组间PA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GE2、PGD2、6oxoPGF1α可能并不参与UV上调血纤溶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微波热凝后面神经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波热凝对面神经损伤的电生理学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60只SD大白鼠,按20W×10s,20W×20s,20W×40s,的辐射剂量,随机分为A、B、C三组。于损伤后即时、7天、40天做电生理学检测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损伤即时,各组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幅值均明显下降,40天时A、B组恢复接近正常,C组无明显恢复。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雪旺氏细胞基底膜破坏,髓鞘变形、崩解。结论微波热凝对面神经的损伤与辐射剂量呈正比,但当剂量>20W×20s,辐射距离<5mm,面神经可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高能震波对家兔肝组织影响的超微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深入探讨高能震波对肝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早期影响,给临床预防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震波对肝脏定位作用后,取肝组织切超薄片,制备硝酸镧示踪和电镜酶细胞化学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镧示踪标记法显示镧颗粒进入了细胞及线粒体内;毛细胆管紧密连接区也出现了致密的镧沉积,并与肝细胞间隙的镧沉积物相连,表明毛细胆管紧密连接已开放。酶细胞化学技术显示肝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毛细胆管壁上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明显减弱或消失,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的活性及定位也发生了改变,TPPase从损伤的高尔基复合体及溶酶体样小泡漏出进入胞浆,部分毛细胆管壁上的TPPase反应物减少。肝细胞间隙和毛细胆管紧密连接区可见TPPase反应物。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线粒体肿胀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囊泡化和脱颗粒。结论高能震波可以损伤肝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氦氖激光对体外人肝癌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的生物学效应。方法:用34.5~138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间日1次,共6次。结果:69J/cm2和138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人肝癌细胞后72小时和96小时内、34.5~138J/cm2的氦氖激光照射人胃癌细胞后72小时内有促进增殖的作用(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氦氖激光照射人癌细胞后在一定时间内有促进其生长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应避免该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高频超声波对正中神经运动纤维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频超声波对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在超声波作用前后,分别测试了23例正常人正中神经前臂段的运动纤维传导速度(MCV),超声仪的频率为1.65MHz,连续波,移动法,强度为0.9W/cm2。结果超声波作用后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s)的波幅和时限未出现显著性变化。但MCV(51.04±4.11m/s)较作用前(58.34±3.51m/s)明显减慢(P<0.001)。30分钟后基本恢复。结论小剂量高频超声波可使正中神经MCV出现可逆性减慢。  相似文献   

19.
次声刺激诱导大鼠听中枢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次声对大鼠听中枢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暴露于8Hz,120dB的次声,2h/d,作用1d、7d、14d,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三个实验组听中枢各部位(耳蜗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听皮质)Fos蛋白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且7d、14d组Fos蛋白表达与1d相比有所减少。结论120dB的次声能激活大鼠听中枢的神经元,而大鼠对重复次声的作用能产生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SPECT观察激素对股骨头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激素后股骨头血流动力学及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肌注甲基强的松龙制备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动物模型,用放射性核素显像监测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组织病理相对照。结果应用激素后股骨头血流量2周下降为正常的65%,4~6周最低,仅为正常的59%,经计算机POMS软件处理,F检验,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由于激素的缩血管作用,家兔股骨头动脉痉挛收缩,组织缺血,导致骨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