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系指主动脉夹层未累及升主动脉者,其发病率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0%-60%。目前,腔内隔绝术(EVGE)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新的介入疗法。2003年1~9月,我院对6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EVGE介入治疗,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的住院患者,经彩超诊断,CT、DSA、磁共振成像及手术证实的1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彩超图象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以手术为金标准,彩超的敏感性95%,特异性96%,准确性94%。其中I型6例,II型7例,III型2例;原发于主动脉根部4例,主动脉弓9例,降主动脉2例,彩超能够显示真、假腔结构及主动脉夹层的范围。结论彩超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分型;区分真、假腔,夹层范围均优于其他检查,是无创性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主动脉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96年2月2005年3月经超声诊断的1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能敏感的显示剥离的内膜、剥离的范围及血流改变,并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分型。结论 超声检查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 MR 成像在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敏感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0年1月到2017年4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病理诊断为A型14例、B型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 MR 成像质量与特征,判断鉴别诊断敏感性。结果:A型与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快速MR成像图像都能够满足医生的临床诊断要求,冠状动脉开口、瓣膜交界以及主动脉窦的图像质量都为2级与1级。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 MR 成像鉴别诊断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与95.0%;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 MR 成像对瓣膜交界、主动脉窦、冠状动脉开口的评价准确性分别为91.7%、87.5%和87.5%。结论: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 MR 成像在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图像优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可行性,能有效显示形态学信息,从而指导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原则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5年期间收治的5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DeBakeyⅠ、Ⅱ型(stanford A型)10例,Ⅲ型(B型)42例。结果非手术治疗患者中5例因突发夹层动脉瘤破裂,心室纤颤或心力衰竭死亡,手术患者中2例死亡(13.3%),术后随诊4月~5年,疗效满意。结论 手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动脉瘤破裂先兆,主要脏器严重缺血,或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的顽固性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溃疡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3±119)岁。2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慢性TypeB23例,急性TypeB1例,TypeA1例。主动脉穿透溃疡5例。术后随诊1~32个月。结果30例支架型人工血管均成功植入。5例有近端内漏,1例术中发生升主动脉夹层,2例分别在术后1d、7d发生升主动脉夹层。术后30d内死亡2例。术后30d内死亡率为67%。1例术后20个月因近端内漏接受第2次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术后随诊1~32个月,无死亡,亦无支架移位、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有效方法,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2例。采用Philips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DSA影像资料,研究DSA检查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个体参数合理的选择体位、仔细计算角度、高压注射参数以及图像后处理,可准确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部位、破口以及真假腔内血流的差别、周围相邻血管进行成像。结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选择正确、合理的DSA成像参数,可对复杂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破口准确成像,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对增加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及降低手术用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彩色多普勒的广泛应用,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提供了更加快速、准确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就2001年至今工作中接诊的10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管腔内支架替代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12例急性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管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无死亡.共放支架12支,胸降主动脉受压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管径,无中转手术.术后3个月、1年随访,行CTA检查未发现与支架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管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急性胸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2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率低,平素无症状,不易发现,一旦破裂,病死率极高[1].有些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作时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而首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我科于2006年10月~2007年4月收治2例以消化系统病变为主的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临床发病及转归具有特殊性,再此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DeBakey,Cooley 和 Creeeh 在1955年的报告,展开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新纪元。24年来,这一破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程有了巨大的进步。未经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三个月的死亡率为90%以上,而应用现代诊断和治疗方法后死亡率已降低到25~35%。  相似文献   

12.
用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6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46例。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62±18岁。46例均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1~52个月,平均17±16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住院期间及随访30d内无患者死亡;发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1例;2例患者左锁骨下动脉被封闭;5例发生内漏,术后3个月时其中4例内漏自行封闭。随访3个月时,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半年1例发生截瘫,原因不明。术后1年1例出现迟发性内漏;1例升主动脉发现夹层,未行外科手术。随访期间3例死亡,4年生存率89.3%。结论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5 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 TTE)检查 ,其中 12例行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 TEE)检查 ,将超声检查结果与 CT、MRI、血管造影对照分析。结果  5 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依照 Debacky分型为 型 12例 , 型 14例 , 型 32例。其中 5 5例经手术证实 ,另 3例经尸检证实。TTE、TEE、CT、MRI及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率分别为 84.48%、10 0 %、89.47%、80 .0 0 %及 10 0 %。结论  TTE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可作为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彩超与CT诊断老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动脉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往往并不明显,因此早期、及时和正确的诊断有无夹层动脉瘤的存在对其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对照评价彩超与CT对老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1995年11月~1998年8月我院住院或随访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66~86岁(平均751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2例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伴有糖尿病。17例均经手术或TEE、MRI中一项检查证实。1…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on;AD)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内科保守及介入方法诊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5例,经彩超确诊18例,经CT、MRI确诊25例,其中DebakeyI型12例,II型8例,III型5例。结果除1例患者因重度心衰、1例患者因夹层破裂死亡外,余患者经治疗好转。结论对AD患者进行准确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循环着的血液经注动脉内膜破口进入管壁中层内,将管壁各层结构分开,主动脉常呈“瘤样扩张”,严重时瘤体破裂大出血或冠状脉供血不足而猝死,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StanfordA型夹层是指涉及升主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包括DeBakey分型中的Ⅰ型和Ⅱ型)。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8月共收住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8例,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对79例胸主动脉疾病行主动脉支架植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79例患者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9例;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7例。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进行评估。1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术中支架置入,其余61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行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内漏8例(10%),4例于术后3月内自行闭合,1例再次腔内隔绝治疗,3例未进一步治疗;死亡8例(10%)均在术后1月内,其中3例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 4例死于严重的合并症,1例死于主动脉瘤破裂。随访生存3年以上7例(9%),2年以上14例(18%),1年以上26例(33%),1年以内24例(30%)。结论: 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可减少手术风险,降低病死率,广泛适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表现,超声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者造影明确诊断的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117例,总结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表现,超声漏诊误诊分析。结果: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17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共89例,其中9例提示主动脉显示不清。假性动脉瘤24(24/80)例,正确诊断率30%;主动脉增宽或者扩张22(22/80)例,主动脉夹层7(7/80)例,误诊率36.3%;超声结果正常27(27/80)例,漏诊率为33.8%。主动脉破口10~25 mm,瘤体横径45~125 mm,平均为(74.58±17.97)mm,瘤体横径/破口比例1。超声心动图表现:主动脉壁的回声中断,周围假性动脉瘤形成,其内可见缓慢血流及血栓形成。结论:主动脉假性动脉是超声检查容易漏诊误诊的疾病,但识别超声表现,可以提高超声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1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病理进行了分析。其中11例合并高血压(高血压组);6例合并马凡氏综合征(马凡氏组)。前者年龄较大,病起常有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夹层多属I或III型,常合并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内破口常在升主动脉或胸主动脉;患者常因夹层破裂引起出血性休克而死亡。后者年龄较轻,病程时间较长,均有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破口常与夹层腔融合。主动脉无或仅有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累及主动脉窦和主动脉瓣,患者常因顽固性心力衰竭而死亡。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形成和主要病理改变,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螺旋CT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检查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CT检查结果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进行分析,了解CT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CT图像可清晰的了解真假腔的大小、形态变化,剥离内膜片、主动脉壁钙化以及破口位置。根据检查结果的特异性了解,患者出现主动脉真假腔33例(94.29%);患者的内膜瓣出现移位分离32例(91.43%)。根据检查结果的非特异性了解,患者主动脉出现不规则扩张35例(100%);患者主动脉壁钙化32例(91.43%);患者出现附壁血栓6例(17.14%)。螺旋CT诊断34例符合实际,诊断符合率是97.1%。其中1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2.9%。结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检查和诊断中,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较为理想,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