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是以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小儿外科常见消化道畸形之一.尽管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历史已半个多世纪,各种术式也趋成熟,但无论哪一种术式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何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仍然是研究和解决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重大课题.自1999~2005年,我院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8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体会湖南省儿童医院麻醉科(410007)张溪英我院于1987年8月~1994年11月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巨结肠根治术7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2例,男65例,女7例,年龄20d~1012岁。1岁以内的30例,其...  相似文献   

3.
小肠结肠炎是巨结肠症 (包括先天性巨结肠 ,类缘性疾病 ,IND)患儿的严重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在 15 %~ 5 0 % ,可发生在术前、根治术后 ,甚至在结肠造瘘术后 ,可发生于儿童的各个年龄段 ,治疗非常棘手 ,病死率达 3 0 %左右 [1 ]。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对 3 2 8例巨结肠症并发小肠结肠炎的治疗体会 ,探讨对此病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8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巨结肠专科门诊及病房共收治了12 95例慢性便秘患儿 ,手术确诊的 HD62 5例 ,类缘性疾病 3 4例 ,其中并发小肠结肠炎 3 2 8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微生态制剂防治腹腔镜辅助巨结肠Soave根治术围术期患儿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辅助巨结肠Soave根治术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组,各42例.A组患儿术前准备按照传统方法(即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B组患儿于术前5 d开始口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合并先天性巨结肠(HD)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112例NEC患儿临床资料,共计37例肠狭窄患儿,按狭窄部位分为两组:脾曲近端狭窄组(PSCS)18例和脾曲远端狭窄组(DSCS)19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分别通过直肠壁吸附活检术、术后病理学查找直肠末端和狭窄段肠管神经节细胞数量诊断是否合并先天性巨结肠。术后随访腹胀,便秘、小肠结肠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NEC合并HD共5例,占总NEC患儿4.5%,HD在NEC后肠狭窄中发病率为13.5%。NEC后最早出现肠狭窄时间为38 d,主要病变部位为小肠,最长时间204 d,病变部位主要为升结肠和横结肠。狭窄段肠管肠壁僵硬,增厚,管腔闭塞,闭塞管腔之间内见大量脓液,系膜血管闭塞,部分系膜缺失。直肠壁吸附术检查以及肠狭窄段病理检查发现PSCS组直肠神经节细胞与DSCS组神经节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CS组诊断HD 1例,DSCS组诊断HD 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3年,两组患儿术后便秘、腹胀、小肠结肠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体重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C后肠狭窄患儿因警惕合并HD的可能,再次手术之前通过直肠壁吸附活检术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杜天  常亚丽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6):1019-102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SC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治疗的HSCR患儿93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Soave组45例,接受常规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腹腔镜组48例,接受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在 Miyano-Suruga 巨结肠根治术中加用国产巨结肠钳的体会。术中应用巨结肠钳钳夹翻出的直肠后片及拖出之结肠后壁以取代缝合固定及Ⅱ期切除多余肠管、肛门成形术。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及住院时间,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凯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9):1194-1196, 1200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发病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14例行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进行病史回顾及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AEC的相关影响因素,ELISA检测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扩张段组织中脂多糖(LPS)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情况,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14例患儿中69例未伴发小肠结肠炎,45例HAEC患儿(37.82%),其中仅在术前发作HAEC者23例(20.17%),仅在术后发作HAEC者10例(8.77%),术前和术后均有HAEC者12例(10.53%)。孕周和是否为常见型HSCR分型对HAEC发作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纯母乳喂养则为HAEC及术前HAEC发作的保护因素(P < 0.01和P < 0.05)。术前HAEC组患儿扩张段组织中LPS水平高于无HAEC组(P < 0.01),而ZO-1低表达,且LPS水平与ZO-1呈负相关(r=0.361,P < 0.01)。18例纯母乳喂养组患儿扩张段组织中LPS水平低于20例非纯母乳喂养组患儿(P < 0.01)。结论纯母乳喂养是HAEC发病的保护因素,母乳可能通过降低LPS水平进而影响相关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了HAEC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海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并发小肠结肠炎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灌肠治疗,观察组除给予灌肠治疗外同时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及蒙脱石散2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腹胀消失时间[(2.10±0.76)d vs(1.60±0.68)d]、腹泻消失时间[(3.93±1.05)d vs(2.87±0.82)d]、大便恶臭消失时间[(4.57±1.10)d vs(3.07±0.74)d]及大便常规正常时间[(3.20±0.71)d vs(2.63±0.67)d]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能迅速缓解腹痛、腹泻等肠炎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微生态制剂预防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效果,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100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疗程3个月.检测两组干预前后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随访6个月观察HAEC的发病率.结果 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发生HAEC 7例(14.0%),对照组发生HAEC 18例(36.0%),观察组HAEC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血浆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预防性服用微生态制剂能降低IL-6、提高IL-10水平,从而降低HAE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使用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对这80例患儿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这80例患儿中有76例患儿手术成功,有4例患儿转为进行开腹手术,手术的成功率为95%。他们手术的时间在50~120min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82.1±5.6min。他们术中的出血量在40~110ml之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2.3±5.8ml。他们住院的时间在5~16d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5±2.1d。在手术后,这80例患儿中有7例患儿出现了并发症,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为8.75%。这7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患儿经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其手术效果没有受到并发症的影响。结论:用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具有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儿恢复时间短和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低等优点。该手术可作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合并小肠结肠炎(EC)的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行一期根治术后预防EC复发的护理策略并探讨家庭护理的可行性。方法39例HD患儿,术前均合并EC,治愈7~10 d后行一期根治术,术后常规组常规专科复诊,扩张肛门直肠(扩肛),发现异常随诊;改进组常规专科复诊及扩肛治疗基础上,增加前3个月每12 h留置肛管排便、排气30 min,若出现排便不通.,持续留置肛管15 d并给予每12 h经肛管注入甘油10 mL,15 d后每12 h灌肠,排便通.后每天灌肠持续1~2个月,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术后第1年EC复发率。结果常规组EC复发率为65%(13/20),改进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组护理方法能更有效地预防HD根治术后EC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百玲 《中原医刊》2001,28(4):64-64,F003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肠道发育畸形。过去我们多采用改良Duhamel术治疗。我院自2000年10月以来采用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手术,共收治患儿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术前肠道准备及术后护理观察对手术成功与否起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本组6例先天性巨结肠,男5例,女1例,2个月至1岁4例,1岁至2.5岁2例。5例患儿恢复顺利,分别在术后4~6d出院。出现并发症者1例,经处理于术后10d出院。 2结果 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6例患儿5例术后第1d肠鸣音弱,肛门排气,2例排便,均无腹胀,停胃管,进食水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不同年龄段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方法3例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采用非开腹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巨结肠;7例1~14岁患儿采用Ikeda[1]手术治疗;2例成人采用胃肠吻合器应用Ikeda手术治疗。结果9例Ikeda术式中,发生炎症性肠梗阻1例,经对症处理痊愈,无其它手术并发症,随访5个月~4年,排便恢复正常,无便秘、污粪等现象。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先天性巨结肠可采用不同的术式,以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为选择标准。对婴儿的短段型、常见型病例首选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对大龄儿童及成人,则优先选用Ikeda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用盐水洗肠等非手术疗法治愈25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该法简单易行,避免了结肠造瘘,效果良好,并详述了洗肠的方法、注意事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5月 ,我科采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4例 ,乙状结肠冗长症 1例 ,近期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例巨结肠患儿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2 1 d、4 0 d、4个月、1 0个月。均有胎粪排出延迟 ,反复便秘 ,腹胀病史 ,均经钡灌肠检查证实为常见型巨结肠 ,1例乙状结肠冗长症 ,为女性 ,7岁。术前常规来回灌肠 7~ 1 4 d,术前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予以纠正 ,术前 3d口服抗菌药物作肠道准备。2 手术方法基础麻醉加骶管麻醉 ,留置导尿管 ,取膀胱截石位 ,气管拉钩拉开肛门 ,显露齿状线后 ,用 0 / 3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体会。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出血,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l(15-80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发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20.
何荣佳 《广东医学》2003,24(12):1283-1283
患儿 ,男 ,2 5岁。因腹胀、排大便困难 2年多入院。患儿出生后腹胀 ,第 3天经灌肠后排胎粪。平时靠家属用开塞露排大便。入院时腹胀 ,钡灌肠检查报告为 :先天性巨结肠症。每天给予生理盐水回流灌肠 1次 ,经 10d时间的术前准备后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 (采用改良Soave术式 ) :患儿平卧 ,通过腹壁插入气腹针 ,建立CO2 气腹 ,压力为 10~ 11mmHg ,选脐下缘处作 5mm套管针放 30 °腹腔镜 ,左下腹处作 5mm套管针放抓钳牵提乙状结肠 ,左上腹处作 5mm套管针放分离钳、右下腹 5mm套管放超声刀腹腔镜器械。先探查腹腔 ,病变为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