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实践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金健  朱正中 《中国校医》2008,22(4):460-461
2006年12月,全国高校首届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院校的心理工作者围绕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办法、遴选标准、培训方案、职责要求等内容进行广泛交流,大家充分肯定了在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致认为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朋辈互助辅导的形式具有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优势,更容易深入同龄学生的内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老师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莉  曾智斌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86-1587
自2009年5月江西省教育厅公布《在全省各高校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的通知》以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江西各类高校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为更好地了解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状况和制约因素,探索促进班级心理委员素质全面提升的可行性教育对策,笔者对江西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制定推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生乙肝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民族学院医院对大学新生体检,每年检出10%左右的新生为HBsAg阳性患。这些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医院每年专派1名传染科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新生乙肝患的治疗及指导,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探讨担任班级心理委员的动机特征及其与担任意愿的关系,为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及相应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方案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赣州市4所高校一、二年级463名班级心理委员,采用自编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动机及意愿调查问卷和自编选择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班级心理委员担任的目的是“对心理学感兴趣(60.48%)”和“喜欢帮助别人(59.61%)”;男、女生担任意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7,P>0.05);有、无精神/心理障碍的亲朋好友班级心理委员在担任愿望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2,P<0.05);助人愿望、倾听、自我实现、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尊重需要6个题目自我评分与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意愿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253,0.156,0.269,0.154,0.159,0.130,P值均<0.01);自我实现和利他行为自评分数高,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意愿更强(β值分别为0.184,0.208,P值均<0.01).结论 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最主要的动机可能为助人愿望和自我实现.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选拔应侧重于心理学兴趣培养、人际沟通训练.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因为各种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尽可能得以全面发展,从而促成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林静  彭阳  邱小艳 《中国校医》2010,24(2):135-137
目的提高违纪大学生心理素质,防止违纪行为再次发生。方法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个体心理咨询的方法,针对违纪大学生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并在实验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实验组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后,其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提高,特别是在强迫(t=2.30,P〈0.05)、抑郁(t=3.50,P〈0.01)、焦虑(t=2.39,P〈0.05)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其人格特征也有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组大学生的再次违纪率较对照组下降45%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1,P〈0.05)。结论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提高违纪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再次违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占华  卢晓文 《中国校医》2010,24(2):160-160,F0003
目的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探索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形成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2所高校60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亚健康的检出率为42.36%,亚健康组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对亚健康的知晓率较低,只有1/3的大学生大致理解亚健康的涵义。结论在高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8.
607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兵  吴宇萍  陈建红  李媛 《中国校医》2004,18(3):216-218
目的 研究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方法 采用UPI问卷 ,连续 4年 ,对某高校共 384 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 ;通过主要成分分析 ,观察特征根、特征向量的变化 ;探讨影响大学新生新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结果 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成分有 6种。第 1主成分是情绪症状和以抑郁症状为主项目。第 2主成分是以测伪项目为主 ,伴精分症状共存项目。第 3主成分是自信程度不足项目。第 4主成分是躯体症状项目。第 5主成分是恐惧焦虑症状项目。第 6主成分是人际关系敏感项目。 结论 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有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爱敏  李娜 《中国校医》2010,24(6):427-428
目的了解湖南科技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湖南科技学院2009级428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参测学生总分峰值在6~8分,最高分为53分,最低分为0分,中位数为5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1类学生79人,占18.46%;有某种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的2类学生83人,占19.39%;心理健康者266人,占62.15%。男女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7,P=0.492);城乡生源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1、2类学生的筛选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新生UPI3类筛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1,P=0.161);往届生与应届生新生UPI3类筛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40),结论大部分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良好,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中小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评定的工具,为科学评定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标准化问卷开发程序,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定性研究形成条目池;运用7种统计方法对各条目进行筛选,以北京、陕西2 175名中小学生为被试,初步评价其信度和效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该问卷划分为亲密度和矛盾冲突两大维度。经过筛选,共有55个条目入选,该问卷的重测相关系数、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920,0.939,0.679;与儿童自我意识问卷(PHCSS)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326~0.628;所有条目的累积贡献率达32.468%。结论学生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吴芬观  余田富 《中国校医》2003,17(6):556-556
学校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必然要对学生进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的专题服务。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对健康的理解不单纯是身体不衰弱、不生病 ,早在 194 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就提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 ,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1] 。从这个健康概念出发 ,健康不仅要考虑个人身体健康 ,而且还要考虑个人心理的健康。江泽民同志指出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 ,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现代社会变化的频…  相似文献   

12.
郝雁  吕玲霞  徐晖 《中国校医》2009,23(5):521-522
目的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结果某校08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尚好,但仍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男生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其比例与全国其他高等院校大致相当。结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将有助于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心理障碍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于2002年8月5日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质量、基本原则与内容、途径与方法及组织实施等做了具体要求。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及教育界的共识。为使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综合辅导模式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探索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感悟分享与自创报刊“五结合”的综合辅导模式,对实验组40人进行9周的干预,并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及自编主观问卷(SSQ)为评估工具,在实验前、后及结束后3个月对被试进行测查。结果干预后,实验组SCL-90多个因子分明显下降,SES总分明显升高,PEI多个因子分明显提高;3个月后追踪调查,除爱情因子外,3套量表的总分及其他因子分仍有明显改善。结论综合辅导模式对于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英文均为“mental health”,可互相通用。但有学者认为,“心理卫生”是以维护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主,“精神卫生”则侧重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康复。心理卫生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不仅为现代医学、流行病学及实验生物学的大量事实从各方面所证实,也早已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七情致病”4个字所高度概括。“喜、怒、优、思、悲、惊、恐”这些心理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会影响脏腑气血功能而致病。心理卫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着重于预防精神疾病并促进其康复;后者则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全状态,发挥更大的心理效…  相似文献   

16.
王云华  陈鸿 《中国校医》2010,24(8):619-620,622
目的完善南京林业大学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方法采用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林业大学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于干预前、后,在南京林业大学抽取部分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0.0完成数据分析。结果干预后健康教育讲座的普及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结论南京林业大学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果,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部署。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笔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红 《中国校医》2009,23(1):84
近期,理性爱国、理性思维成为社会共识,反思前段时期,青年学生冲击外资企业,违法上街拉标语,影响公共秩序时有发生,有些缺乏理智.在对参与此类活动的大学生的调查中得知,大多人属于从众心理,少有个人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应激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黄子杰 《中国校医》2005,19(3):323-325
<正>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处于一个身心状态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校期间,生理机制逐步健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愈发增强,个性品质趋于定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大,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一个人整体的健康状况,所以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就是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关注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同样重要。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国家及大学生个体来说,均具有重大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