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传递法,在44只大白鼠脑,研究了楔外、内核和薄束核到小脑蚓部皮质的投射。结果表明:当HRP注于蚓部皮质Ⅳ—Ⅴ小叶后,在楔外核、楔内核和薄束核均有标记细胞。在楔外核全核内标记细胞较为密集,可见此核主要投射于小脑的该区。在Ⅳ—Ⅴ小叶注射例中,标记细胞亦见于楔内核的嘴侧部,但出现的标记细胞较少;于个别例,薄束核内可见为数甚少的标记细胞。当HRP注入蚓部皮质Ⅵ—Ⅶ小叶后,在后述两核均未见到标记细胞。当HRP注于Ⅷ—Ⅸ小叶后,在楔外核出现一些标记细胞,但这些标记细胞与注射于Ⅳ、Ⅴ小叶相比,数目明显减少;在该组注射例中,于楔内核的腹外侧部可出现一些标记细胞,但数目很少;此区注射后,薄束核内未见标记细胞。由此可见,楔外核对小脑蚓部皮质有较多的投射纤维,楔内核有很少的投射纤维,薄束核只有为数更少的纤维投射。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微电泳方法将HRP分别导入20只大白鼠的小脑核,研究三叉神经各核至小脑核的纤维投射。结果表明,三叉神经各核均向小脑核发出纤维投射。其中以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和吻侧亚核最多,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次之,三叉神经中脑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最少。此外,在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腹外侧和三叉神经根内也有向小脑核投射的起源细胞。来自中脑核的纤维多终于顶核和间位核前部,来自脊束核和感觉主核的纤维较多地终止于间位核后部和齿状核。运动核的纤维终止于顶核、间位核前部和齿状核。起源于三叉神经运动核腹外侧,三叉神经根内细胞群的纤维,在小脑核中有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相似的终止。三叉—小脑核的纤维投射是双侧性的,但以同侧为主。 相似文献
4.
5.
本实验用微玻管将50%HRP 0.02微升注入12例大白鼠中缝大核,从颈髓到骶髓均可见到标记细胞,腰段较多;分布于双侧Ⅱ板层至Ⅹ板层,以Ⅶ板层为最多,其次为Ⅴ板层,Ⅳ板层居第三位,总的分布为Ⅶ层>Ⅴ层>Ⅳ层>Ⅲ层>Ⅷ层>Ⅹ层>Ⅵ层>Ⅸ层>Ⅱ层。标记细胞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多角形及梭形等。多数在20—40微米之间,占标记细胞总数的61%,大于40微米者占12%,小于20微米者占27%。本实验证明脊髓灰质向中缝大核的投射较为广泛,为中缝大核针刺镇痛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讨论了脊髓灰质—中缝大核纤维联系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本实验用生后1、3、5、7至35天的大白鼠18只,将50%的HRP液注入右侧脊髓腰膨大内。HRP标记细胞见于下列核团:1.中脑:红核、黑质和中缝背核。2.脑桥:脑桥吻侧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蓝斑、蓝斑下核、中缝大核、前庭神经外侧核和前庭神经内侧核。3.延髓: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腹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网状外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Cajal连合核、前置核和薄束核。各核团标记细胞数随动物的生后发育逐渐增多。表明大白鼠脑干至腰骶髓投射有一生后发育过程。红核脊髓束和蓝斑脊髓投射较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成熟得晚一些。脑干至腰骶髓的投射约于生后1个月完成。 相似文献
9.
向大白鼠脊髓的颈、腰膨大和胸髓右侧半分别注入HRP或WGA—HRP,研究了脊髓向延髓外侧网状核的投射。 1.双侧的三叉神经下亚核同时接受颈、胸和腰髓来的投射。 2.大白鼠脊髓主要投射于外侧网状核的尾侧半,有一定的体部定位关系。颈髓投射于双侧大细胞亚核的外侧2/3及与共相邻接的一部分小细胞亚核内,以同侧投射为主。胸髓投射于双侧的大细胞亚核的内侧2/3和与之相邻接的一部分小细胞亚核内,两侧无明显差別。腰髓投射于双侧小细胞亚核和与之相邻接的部分大细胞亚核内,以对侧投射为主。它们相互间有部分重叠。 3.颈、胸和腰髓内外侧网状核投射的神经元位于从背角至腹角的灰质内,越边投射的神经元比不越边投射的神经元位置更靠腹侧。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脊髓灰质向孤束核的投射——HRP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用微电泳法将1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孤束核,标记细胞出现在颈、胸、腰、骶(C_1-S_3)各节段的脊髓灰质内,多见于注射部位的同侧。标记细胞出现的数量以腰髓最多,骶髓最少,其在脊髓灰质各板层的分布也不相同,各板层均可见到,但以Ⅱ—Ⅵ板层分布最多。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可见长梭形、圆形、三角形及星形细胞。本文还就体壁与内脏两种感觉终末在孤束核内的会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大鼠孤束核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能神经的分布及其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重免疫染色包埋前免疫电镜法,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观察了大鼠孤束核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元的分布及其神经末梢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之间的关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呈棕色,主要分布于孤束核的连合亚核、内侧亚核以及背侧周边区。在孤束核的尾侧部、连合亚核的腹外侧部及背侧周边区观察到蓝绿色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和棕色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其中一些神经元内两者共存。电镜观察结果: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细胞质内有棒状或卵圆形的电子密度较高的吲哚-β-半乳糖苷酶反应产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末梢内见到电子密度较高的DAB反应产物以及清亮小泡和颗粒小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末梢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之间形成对称性轴一体突触。 相似文献
12.
大鼠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向孤束核投射的定位、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迷走神经向孤束核(NTS)投射纤维的性质及分布特征,本文应用(1)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NTS及结状神经节(NG)内ENK、SP、CGRP和VIP等四种活性物质的存在及分布进行了普查;(2) 用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探索了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NTS内的投射定位;(3) 用HRP逆行标记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结合切断实验印证了NG内神经元向NTS投射的纤维性质。结果证明:NST内含有此四种活性物质的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连合核及NTS内侧部,即相当于内侧亚核、中间亚核的区域。NTS中段的尾侧及尾段的吻侧阳性纤维和终末密度最高。此四种活性物质以SP样和L-ENK样阳性成分最为密集,VIP样次之,CGRP样密度最低。NG内亦存在含此四种活性物质的阳性神经元,其中L-ENK样阳性神经元是本文首次发现的,跨节追踪证明的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向NTS的投射部位与这四种性质的纤维扣终末密集区大体上一致。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结果证明NG内存在此四种性质的双重标记细胞。切断一侧NG中枢端发现在术侧NTS内此四种活性物质的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密集区都出现“脱落现象”,说明NG内含此四种活性物质的神经元都向NTS投射。 相似文献
13.
将30~5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一侧的丘脑腹后内侧核和1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的下丘脑外侧区。标记细胞出现在双侧孤束核上、中、下三段,但以注射同侧多见,中、下段标记细胞出现数量较多,上段较少。标记细胞在孤束核各亚核的分布也不相同,在内侧亚核、连合亚核内较为密集。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偶见大型,多为梭形,亦可见多角形,标记细胞有1-2个突起且可见分叉;标记细胞直径为15~25μm,本文证实了孤束核的中、下段向丘脑腹后内侧核及下丘脑外侧区存在着直接的上行投射,并推测该投射可能是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包括内脏痛)的上行通路之一。本文还结合文献对体壁传入与内脏传入神经元在孤束核以上的高位中枢内的汇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脑干5-羟色胺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荧光金标记结合免疫荧光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神经解剖学杂志》1999,(4)
应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投射至大鼠孤束核的5-羟色胺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纤维的脑干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将荧光金注入一侧孤束核的中尾段,逆标神经元分布于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大部分核团。结合5-羟色胺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发现:荧光金/5-HT 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中缝背核、脑桥被盖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中缝桥核、中缝正中核、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等核团,其中中央灰质腹外侧区、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等处的荧光金/5-HT 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占脑干向孤束核投射的5-HT 阳性神经元总数的近70% (69.91% );荧光金/酪氨酸羟化酶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干中脑中央灰质腹外侧区、A7、蓝斑及蓝斑下核(A6)、A5、巨细胞网状核α部和A1 等核团,其中中央灰质腹外侧区、A5、巨细胞网状核α部和A1 内的荧光金/酪氨酸羟化酶神经元数量占脑干向孤束核投射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总数的88.17% 。本研究提示,大鼠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形成了至NTS中尾段的以中脑中央灰质腹外侧区及中缝大核、? 相似文献
15.
将HRP注入下丘脑外侧区进行逆行追踪,并将之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外侧区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光镜下见到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出现七种不同的反应阳性细胞,即:HRP、FOS、TH单一反应阳性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重反应阳性细胞和FOS/HRP/TH三重反应阳性细胞.七种反应阳性细胞中以FOS、TH单一反应阳性细胞和FOS/TH双重反应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其余的各类均较少.HRP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注射侧,对侧偶见。上述七种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延髓中、尾段的孤束核内侧亚核和延髓腹外侧区,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少见.本文结果证明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少量向下丘脑外侧区投射,其中少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参与了胃伤害性刺激的传导或调控. 相似文献
16.
将WGA-HRP经背路或腹路注入成年家猫一侧延髓吻侧腹外区(RVL),在双侧孤束核(NTS)观察到逆行标记的细胞.标记细胞主要位于NTS尾侧份的内侧亚核、外侧亚核和腹外侧亚核。并见RVL注射区有顺行标记纤维投射至双侧NTS及对侧RVL。标记纤维在NTS吻侧半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中缝大核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向孤束核的定位投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技术对大鼠下行抑制系统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中缝大核和巨细胞网状核a部向孤束核的投射进行了研究.将荧光金分别注入到孤束核的吻段、中段和尾段后,上述核团内出现的逆行标记神经元分布如下:(1)在冠状切面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的荧光金标记细胞群集存在;在吻尾方向上呈柱状分布.三个实验组中,除吻段注射组的标记细胞数量少于其它2组外.在分布上完全一致。腹外侧区的标记细胞数量最多,但从尾侧到吻侧逐渐减少;背内侧区的标记细胞数量较少,以中、吻段较多;背外侧区的标记细胞出现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中、尾段,尾段最多,吻段内未见标记细胞.所有实验动物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内侧区均未出现标记细胞.(2)中缝背核内的标记细胞,多数位于其吻段的背侧都与收侧部的移行部,并且以注射区在孤束核的吻段者标记细胞较多;中缝背核的中尾段标记细胞量少,且散在于背外侧部,以注射区在孤束核的中段者标记细胞较多.(3)中缝大核内的标记细胞以核的尾段较多,吻段较少;巨细胞同状核a部内的标记细胞在吻尾方向上分布均匀。此两核团内的标记细胞数量以注射区在孤束核的中、尾段者较多。(4)上述脑区内标记细胞的数量均为注射区的同侧多于对侧。本研 相似文献
18.
大鼠孤束核和最后区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直接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神经束路追踪技术对大鼠孤束核(NTS)和最后区(AP)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直接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1)中、尾段NTS的内侧亚核和连合亚核向PAG的投射最多,腹侧亚核与背侧亚核次之,中段多于尾段,内侧亚核多于连合亚核和腹侧亚核; (2)这些亚核向PAG的腹外侧区投射最多,向外侧区投射较少,向背侧区投射最少,向背外侧区无投射; (3 )AP区的吻侧部向尾段PAG的腹外侧区投射最多,向其他部位投射较少; (4)在PAG的吻尾方向上,这些投射从吻段到尾段逐渐增加; (5)NTS和AP向PAG的两侧均有投射,但以同侧投射占优势。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揭示PAG与NTS和AP之间的功能关系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脑干和脊髓的传出投射——PHA-L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只Wistar系大鼠,用PHA-L法追踪研究了下丘脑室旁核(Pa)向脑干和脊髓的投射。 Pa向中脑中央灰质和E-W核、脑干网状结构和中缝核、蓝斑臂旁区、孤束迷走复合体、疑核和疑核周区、延髓腹侧区等脑干结构,对脊髓外侧颈核、外侧脊核、胸腰骶节中间外侧柱及中央管周围区域等部位有广泛的投射。其中向脑干和脊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区、脑干调节自主活动的中枢以及儿茶酚胺能神经细胞群所在区域的投射相对丰富。本文就Pa的下行传出投射进行了讨论。认为Pa是心血管活动中枢调节的重要部位,同时认为Pa的作用不是单系统、单方面的,它在下丘脑对自主活动的中枢调节中似占据一个关键性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与孤束核的联系——HRP跨越神经节追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用HRP跨节追踪技术在光镜下观察了猫的眶上神经、眶下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的初级传入纤维向孤束核的投射状况。另外,向舌咽、迷走和鼓索神经也注入HRP进行了观察和对比。结果表明,上述三叉神经各分支中只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向孤束核投射。舌神经的标记出现于孤束核的闩以上部分,以三叉神经吻侧亚核尾段水平的部位最为浓密,标记终末多分布于腹外侧亚核、中间亚核和内侧亚核。下牙槽神经只有少量标记终末呈斑块状局限分布于闩附近的孤束核间质亚核区,小部分投射于连合核。舌咽神经投射至孤束核全长,以内侧亚核区为最多。迷走神经的大量纤维主要投射于极间亚核平面的孤束核。鼓索神经大部投射至孤束核吻极段。本文对比分析了三叉神经初级传入与Ⅶ、Ⅸ、Ⅹ神经内脏传入在孤束核分布的相互关系,结合文献讨论了投射到孤束核的三叉初级传入神经的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