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儿童继发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24例继发性癫痫患儿,术中通过皮层脑电图定位癫痫灶,显微手术切除原发病变后,再根据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病灶部位及皮层脑电图监测所提示的异常脑电图波释放决定是否进行致痫灶切除、扩大致痫灶切除、皮层热灼术、前颞叶切除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规范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124例患儿切除病变前皮层脑电图均可记录到癫痫波,原发病变切除后即时皮层脑电图监测病变周围可记录到异常癫痫波112例,检出率为90.32%。其中38例致痫波发放区域位于非功能区者该范围内皮层予以完全切除,术后即时皮层脑电图提示癫痫波消失;74例位于或毗邻重要功能区者,采用低功率热灼该处皮层后,69例癫痫波消失,5例患者经联合胼胝体前部切开和(或)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即时皮层脑电图监测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8个月至6年,按Engle标准评定疗效:Ⅰ级87例(68.50%),Ⅱ级30例(24.19%),Ⅲ级5例(4.03%),Ⅳ级2例(1.61%);手术总有效率为94.35%。89例患者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满1年且无癫痫发作;24例患者低剂量维持;11例患者停药后癫痫复发再次服用初始量,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皮层脑电图监测下,不同术式应用可明显提高儿童继发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治疗继发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2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术中通过皮层脑电图定位癫痫灶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后,再根据皮层脑电图进行扩大切除或热灼,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全部患者切除病变前均可记录到癫痫波,完全切除患者的癫痫及病变灶后,其中没有再次发现癫痫波的患者为16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为4例,经多次皮层热灼治疗后仍然偶尔产生棘波,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2例,进行切除海马后经多次热灼后也发现有少量的棘波出现。术后疗效评价,I级17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总有效者21例,有效率达95.4%。结论应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引起癫痫的病变并同期切除和(或)热灼癫痫灶是一种治疗继发性癫痫极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对26例颞叶癫痫患者应用长程视频脑电进行术前监测定位和皮层电极、深部电极进行术中定位;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病灶+颞叶切除或颞叶+海马杏仁核切除。结果26例患者根据脑电图,18例患者根据MRI检查定位了致痫灶。术后无病死和严重并发症,服用抗癫痫药物减少;随访6~18个月,1级16例,2级6例,3级4例。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图和MRI检查是定位癫痫灶可靠的检查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减少并发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谢振风  张海燕 《医药世界》2010,12(2):179-180
目的: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对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视频脑电监护系统、术中采用皮层电极、深部电极监测确定致痫灶,若为颞叶内侧结构局限性放电、不伴有其他结构异常,采用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其余患者采用经典的前颞叶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EngleⅠ级15例,Ⅱ级3例,Ⅲ级2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结论:前颞叶切除术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方法,严格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阮敏  曹胜武  赵春生 《江苏医药》2013,39(6):660-661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的手术要点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26例资料。依据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脑电图等资料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后服用丙戊酸钠片;按Engel′s标准评判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来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Engel′sⅠ级15例(57.7%),Ⅱ级7例(26.9%),Ⅲ级3例(11.5%),Ⅳ级1例(3.8%),总有效率达84.6%。结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可以使药物难治性癫痫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皮层运动诱发电位(Co-MEP)、及皮层脑电监测(ECoG)对进行大脑功能区和致痫灶定位并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30例致痫灶位于中央区及其邻近部位的癫痫患者,术前通过神经影像、电生理等技术综合评估,术中运用Co-SEP、Co-MEP、ECoG,准确定位致痫灶及功能区,尽量全切病变及致痫灶治疗继发性癫痫,同时保护重要脑功能。结果 根据Engel标准,对30例病人术后随访6~18个月,Ⅰ级者18例;Ⅱ级者7例,Ⅲ级者3例,Ⅳ级者2例。所有病人术后均无永久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术中联合Co-SEP、Co-MEP、ECoG,能安全、准确、有效的指导脑中央区病变及致痫灶的治疗,在避免运动皮层损伤的同时,最大限度切除病变,治疗继发性癫痫,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对药物难治性癫痫常进行癫痫外科术前评估,如能准确定位的局灶性癫痫考虑手术治疗,否则继续进行药物治疗或其他疗法。目前,术前致痫灶定位的方法是结合临床发作症状学、各种脑电图检查、神经影像学及脑磁图(MEG)等结果综合评估定位,术前准确的癫痫灶定位和大脑功能区评价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密切相关。视频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手术前的评估、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72例颞叶癫痫患者,采用有创和无创方式进行术前评估,术中脑电图监测下采用改良的前颞叶切除术切除致痫灶.结果 随访1~11(5.12±2.98)年.痊愈55例(76%),好转10例(13%),效果不明显4例(7%),失访3例(4%).结论 临床发作形式、长程视频脑电图结合蝶骨电极定位及MRI检查是无创性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较好的方法;硬脑膜下电极监测是术前准确定位致痫灶可靠方法.改良的手术方式对切除颞叶及颞叶内侧病变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9.
<正>颞叶癫痫是临床上一种难治性癫痫,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经过临床研究证实,造成颞叶癫痫的常见原因是海马硬化,而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术前对痫灶的定位、定侧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对颞叶癫痫的诊断~[1]。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有神经电生理学定位技术和神经影像学定位技术,如MR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弥散张量成像(DTI)、PET等,  相似文献   

10.
程晓娟  许丽珍  许峥 《江苏医药》2004,30(5):389-389
脑电图检查一直是癫痫诊治中确定的标准,但由于癫痫发作时出现的动作症状,异常放电在脑内的广泛传播以及服药等因素可以影响脑电图对癫痫信号的获得与分析。磁共振波谱(MRS)分析通过对病灶区一些氨基酸、乳酸以及某些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研究人体能量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可对癫痫灶进行更为精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郝志东  杨卫东  毓青  王增光  李哲贤 《天津医药》2011,39(5):391-393,48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皮层运动诱发电位(Co-MEP)及皮层脑电监测(ECoG)对大脑功能区和致疒间灶定位并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30例致疒间灶位于大脑中央区及其邻近部位的癫疒间患者,术前通过神经影像、电生理等技术综合评估,术中运用Co-SEP、Co-MEP、ECoG,准确定位致疒间灶及功能区,尽量全切病变及致疒间灶治疗继发性癫疒间,同时保护重要脑功能。结果:对30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根据Engel标准,Ⅰ级18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永久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论:术中联合应用Co-SEP、Co-MEP、ECoG,能安全、准确、有效地指导脑中央区病变及致疒间灶的治疗,在避免运动皮层损伤的同时,最大限度切除病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全志 《中国医药》2012,7(8):990-991
目的 研究药学监护在以奥沙利铂为主的化疗中的切入点及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10月应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治疗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早期予以药学监护,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31例(77.5%)发生神经毒性,其中Ⅰ级16例、Ⅱ级14例、Ⅲ级1例;发生恶心呕吐18例(45.0%),其中Ⅰ级14例、Ⅱ级4例;腹泻15例(37.5%),其中Ⅰ级10例、Ⅱ级5例;血液毒性8例(20.0%),其中Ⅰ级7例、Ⅱ级1例;口腔黏膜炎9例(22.5%),均为Ⅰ级.未发生Ⅳ级不良反应.结论 在奥沙利铂化疗期间通过适时的药学监护,可减少药物毒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82例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急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相关问题,以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GOS结果分级:Ⅰ级38例,Ⅱ级6例,Ⅲ级16例,Ⅳ级10例,Ⅴ级12例。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规范的急救方案,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癫痫X刀治疗的疗效。方法:47例明确诊断的外伤性癫痫患者,全部检查脑电图(EEG)或动态脑电图(AEEG)、MRI,并在软化灶周围和(或)海马异常改变处检查磁共振波谱(MRS),观察NAA/(Cho+Cr)值,明确致痫灶,行X刀治疗。结果:47例患者,观察6~29个月,满意占57.4%,显著改善和良好占31.9%,较差和无改善占10.6%。结论:X刀治疗外伤性癫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利用MRS确定软化灶周围的致痫灶是可行的,治疗失败多与大面积软化灶、或剂量偏小以及影像学难以发现的致痫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胫骨Pilon骨折的各种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1985年1月-002年5月共收治pilon骨折72例,I型12例,II型32例,III型28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I型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II、III型骨折分别采用三种治疗方法:即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I组);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或外固定支架(II组);分步延期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III组)。随访0.5—1 7年,平均6年。结果采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石膏外固定治疗I型骨折优良率达100%,I、II、III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II型75%、III型50%:(2)II型80%、III型44%;(3)II型79%、III型45%。并发症有伤口不愈合、感染、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等,以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II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结论治疗效果取决于原始损伤的程度、关节面的复位情况、骨折的艮好固定。三种类型骨折的疗效排序为:I型>II型>III型。II、III型骨折的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I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推荐使用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石膏或外固定支架治疗II、III型Pilon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部分难治性癫痫(RE)在添加拉莫三嗪(LTG)或奥卡西平(OXC)或托吡酯(TPM)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累积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月符合标准的212例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对照治疗3个月前癫痫发作频度,并对治疗2年结束后的疗效、不良反应(ADR)及安全性和脑电图进行自身分析对比。结果患者应用LTG或OXC或TPM联合VPA治疗RE 2年结束后,患者发作频率均比用药前明显减少,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8.5%、78.1%, ADR的发生率分别为9.6%、19.2%、21.9%,脑电图总的好转率分别为89.9%、78.5%、76.9%。结论 LTG或OXC或TPM联合VPA治疗RE患者的疗效确切,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ADR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外伤引起的眼球前房积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于我院眼科进行治疗的外伤性前房积血的40例患者,对其进行止血、降眼压、包扎、半卧位休息等对症治疗,采用促进细胞代谢药物及自由基清除剂应用,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玻璃酸酶,必要时行前房穿刺冲洗.结果 21例I级患者前房积血均于3 d内吸收;11例II级患者中有8例7 d内吸收,4例10 d内吸收,8例III级患者前房积血平均11.8 d内吸收.I级和II级前房积血患者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佳,III级视功能恢复较差.结论 外伤性前房积血经早期积极恰当治疗,可使积血较快吸收,较大限度的恢复视功能,减少角膜血染、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蒋丽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15-416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3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脑炎继发癫痫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三组,采用卡马西平(300mg/d)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Ⅰ组,采用托吡酯(起始剂量为25mg/d,每周增加25mg/d,目标剂量为100mg/d)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Ⅱ组,采用丙戊酸钠(500mg/d)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Ⅲ组,疗程均为1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观察Ⅲ组(77.4%)、观察Ⅱ组(74.2%)、观察Ⅰ组(6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观察Ⅰ组(38.7%)、观察Ⅲ组(22.6%)、观察Ⅱ组(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相当,托吡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