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雷文跃  王作先  陶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60-1962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前房注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白内障患者76例(76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术中前房内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0.5 mg,对照组术中前房内注入BSS平衡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前房炎性反应评分、后发障的发生率及眼压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后前房炎性反应评分为(0.66±0.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观察组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为5.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15,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前房内注射地塞米松可减轻术后前房炎性反应,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可取代局部点皮质激素类滴眼液、结膜下或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2.
吴志清 《河北医药》2009,31(4):443-444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混浊(PCO)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45例(63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眼均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依术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11眼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囊抛光术,B组19眼行超声乳化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PCCC),C组33眼行超声乳化、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并依患者情况一期或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分析年龄、性别及术式选择对PCO发生率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8±3)个月,63眼中24眼发生PCO,总体发生率为38.1%,发生时间为3周-20个月,平均6.8月。其中各组PCO发生率分别为A组7眼(63.6%)、B组10眼(52。6%)、C组7眼(21.2%)。手术年龄越小,PCO形成的几率越大(P〈0.05)。结论手术年龄小、保持后囊完整是PCO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白内障摘除联合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和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0例(97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将两种类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Acrysof(SN60AT)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对照组植入硅凝胶Canon staar ks-1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及6个月PCO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应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术后1周的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的视力有显著性差异(Z=-2.265,P<0.05).术后6个月Acrysof组后囊膜混浊率6.0%,硅凝胶组为20.8%(x2=4.683,P=0.03).Acrysof组患者术后发生PCO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在发生不同程度的PCO患者中,Acrysof组发生PCO的程度较Canon staar ks-1组轻.结论 对老年性白内障,应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可使白内障患者获得理想的视力,应用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对减少PCO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彦才  刘庆华  刘芳  姜皓 《河北医药》2010,32(24):3500-350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夹持固定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PCO)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夹持固定术治疗PCO55例(手术组),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并与同期应用Nd:YAG激光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病例58例(激光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0.05~0.1者手术组2只眼,激光组1只眼;0.1~0.3者手术组6只眼,激光组5只眼;0.4~0.8者手术组9只眼,激光组13只眼;〉0.8者手术组38只眼,激光组39只眼。所有病例术后无人工晶状体偏位和脱位,随访0.5~2年,未见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后囊膜夹持固定术治疗PCO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效率高,临床效果佳,易于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的有效补充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柯智勇  赵祝庆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088-2090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晶状体皮质的残留情况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ecification,PCO)的关系.方法: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有晶状体皮质残留32例(32眼)进行临床治疗及随访,观察术后残留皮质溶解吸收情况及PCO程度.结果:32眼中,后囊中度混浊以上(3级和2级)3例(9.38%),后囊轻度混浊以下(1级和2级)29例(90.62%).结论:成熟期白内障术中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大多数可溶解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PCO.  相似文献   

6.
王增智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69-3270
目的探讨晶状体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术后随访3~24个月,对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房角形态、中央前房深度及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晶状体摘除术后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摘除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术后早期出现角膜水肿,经一段时间后均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例患者出现前房积血,经治疗后吸收。结论晶状体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改善视力,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剂量电离辐射对受照人员晶状体的远期影响。方法对22名(44眼)受到一次性小剂量电离辐射照射(照后30年)人员和22名(44眼)对照人员的晶状体进行详细检查和分析。结果受照组晶状体后囊下点状浑浊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晶状体赤道部弥漫点状浑浊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晶状体丝、条状和雪花状浑浊形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晶状体可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8.
刘旋 《医药论坛杂志》2011,(22):142-143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值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南阳市眼科医院观察300例(39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值入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并发症的处理情况。结果术中并发症:后囊破裂24眼(6.06%),均一期植入后方型人工晶状体,无晶状体移位发生。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36眼(9.09%),术后一周内药物治疗水肿消退。前房炎症反应47眼(12.00%),表现为房水混浊、纤维素性渗出,药物治疗3~7d内消退,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杨夏玲  金奇芳  张倩  刘菲  俞益丰 《江西医药》2014,(12):1342-1345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217例(381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5.00±-5.00)DS患者植入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术后1周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8.74%(300/381);术后6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89.50%(341/381)术后12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8.68%(376/381);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ICL拱高为0.52-0.86mm,平均拱高(0.626±0.248)mm,1例IC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1个月时16眼IC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1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5例白内障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105例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情况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3个月进行了随访,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较快,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现了角膜水肿、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等相关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佳,视力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隘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影响。方法 56例106眼儿童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吸出及后囊膜环形撕除,按是否一期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分为两组,Ⅰ组为非联合组47眼,Ⅱ组为联合组59眼,2岁以上儿童一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2组患儿术后视力,后发性白内障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两组后发障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组14眼(29.8%),Ⅱ组5眼(8.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中一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19眼中后发障的发生率为5.55%(1眼),明显低于同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40眼中患儿后发障的发生率17.5%(7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能够减少或延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同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肝素缓释系统植入兔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前房、后囊膜的浑浊分级及其病理变化情况,探讨其对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共48眼,随机分为4组,建立白内障动物模型,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分别囊袋内注入200U/ml肝素0.1ml(第1组),后房内植入空白缓释剂(第2组),后房内植入肝素缓释系统(第3组)及生理盐水滴眼(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前房及晶状体后囊膜等眼部组织的变化,光镜观察后囊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肝素缓释剂组前房反应小,后囊膜混浊程度及发生时间与其他三组的后囊膜混浊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素缓释剂能有效地抑制兔眼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沙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77-78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86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24例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27.9%,全部行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其中2例囊袋内固定,8例睫状沟固定植入,14例行人工晶体双攀缝线固定法植入。随访时间1~24个月,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或缝线固定是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甘糖酯对体外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发性白内障主要是由于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移行到后囊并增殖所致。用培养的新生大鼠晶体上皮细胞实验,以结晶紫染色和~3H-TdR掺入作指标,表明甘糖酯(0.2~0.8mg/ml)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比同浓度肝素作用略强。提示甘糖酯对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吲哚菁绿(ICG)晶状体前囊染色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健康日本种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ICG染色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在ICG染色组,每只兔左右眼分别随机选择0.5%ICG直接染色法或气泡下染色法。结果:(1)直接或气泡下染色方法均可使晶状体前囊着色,并且气泡下染色方法效果更好。(2)各组术后1d眼前节出现炎症反应,至术后7d消退。术后各组均未发现角膜水肿。(3)在ICG组和对照组中,每种术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于术前、术后1,3,7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CG组及对照组术后1d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及术后3,7d(P〈0.05)。(5)ICG组扫描电镜显示术后1d角膜内皮细胞轻度水肿,术后7d恢复正常。结论:0.5%ICG兔眼晶状体前囊染色安全有效,气泡下染色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兔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简便方法并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学变化。方法将家兔晶体前囊经消化、离心,以获取分散的晶体上皮细胞,在MEM培养基中培养2周,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活体细胞的增殖活动和形态学变化。结果兔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存活并传代,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的增殖力与兔龄呈负相关性。结论本方法简便,有效,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42眼)白内障摘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眼球穿孔伤外伤性白内障32眼,其中伴眼内异物13眼,伴玻璃体混浊19眼。老年性白内障伴视网膜脱离4眼,伴视网膜静脉阻塞玻璃体混浊6眼。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8眼(90.5%),不变4眼(9.5%)。保留晶体前囊的19眼术后囊膜明显混浊者4眼(21.1%),保留晶体后囊的23眼术后囊膜明显混浊者3眼(13.0%)。结论白内障摘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对经选择的玻璃体视网膜条件较好的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和方法,彩和透射电镜观察老年白内障晶体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晶体囊可见双层膜结构,晶体上皮细胞间隙增大,细胞间指标状突起养活,线粒体突泡性变,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晶体囊膜及前囊下上皮细胞层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