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熊军 《包头医学》2015,(3):138-139
目的:对比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8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B超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及诊断表现.结果:对照组的检出率、实验组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且CT增强扫描对检出病灶能够进行定性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肝脏血管瘤进行诊断时,B超与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比较高,且CT特异性更高,将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结合16层螺旋CT扫描在肝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常规B超和16层螺旋CT对20例肝小血管瘤(〈30mm)进行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3-6个月追踪、回访证实。结果20例肝小血管瘤患者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2例,平扫有3例未发现病灶,增强扫描检出所有病灶并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肝小血管瘤大部分表现为B超高信号、CT平扫低密度,超声检出率优于CT平扫,对超声低回声者往往定性困难,而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诊断,二者联合运用能提高对肝小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刘安龙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42-2243
目的探讨分析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经B超或者CT检查发现肝内有局限性病灶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MR/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穿刺活检、手术病理以及随访情况,总共检出90个病灶,增强MRI的总检出率为88.9%(80/90),与平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的准确率为86.7%(78/90),与平扫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动态增强MR.I具有检出率高、安全性高、准确性好以及毒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LAVA)在肝脏占位检出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肝脏占位性病变44例,结合穿刺及B超、CT等综合影像分析结果,与普通扫描结果进行对比,两名医生在不了解最后诊断的条件下,回顾分析全部病例的平扫及LAVA动态增强MRI检查资料,统计捡出率和定性诊断肯定率。结论:在89个肝占位(≤3cm),动态增强MRI的检出率(动脉期+门脉期,98.9%)和平扫MRI(T1WI+T2WI,92.3%)相比差异显著(P〈0.05);平扫联合动态增强的定性诊断肯定率(91.2%)较单纯平扫(75.8%)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动态增强MRI是提高肝占位检出和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均经过组织学确诊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3例临床资料,行腹部螺旋CT与MRI检查,经过2名以上有经验影像科医师共同诊断,对比分析2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2检验。结果检查CT组检出43个病灶,MRI组检出46个病灶,MRI组平扫检出率为82.6%显著高于CT组平扫检出率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1.3%,与平扫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增强扫描后检出率为90.7%,与平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增强扫描后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平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能力优于螺旋CT平扫,两者有效结合能够优势互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B超与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智敏  温书泉 《海南医学》2010,21(7):105-106
目的评价CT与B超对照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61例肝血管瘤病人经B超、CT平扫及增强CT对比检查。结果本组61例肝血管瘤病人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4例,平扫及增强CT分别有11例及1例病灶未检出,检出病灶增强CT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B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优于CT,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者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王素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17-118
目的探讨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120例肝内血管瘤患者采用GELOGLQ73.5C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同时应用BrightspeedeliteGEl6层CT检查肝脏。结果肝脏血管瘤超声的图像特征:强回声型90例(75.00%),弱回声型17例(14.17%)、混合回声型13例(10.83%)。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P〈0.05);CT诊断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高准确率及敏感性使其成为检出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鼻咽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5例鼻咽癌患者的MRI和CT平扫/增强影像学资料。结果245例鼻咽癌中,MRI平扫及增强显示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颅内等的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时MRI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增强时MRI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及增强与CT平扫及增强对鼻咽癌鼻腔侵犯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能够清晰显示鼻咽癌肿块、邻近结构和咽后淋巴结转移等,在鼻咽癌的诊断和放射治疗靶区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肝局部病变患者,经B超或CT检查已发现肝内局限性病灶,在常规rr2W和T1W平扫的基础上采用含钆螯合物对比剂——钆喷酸二甲基葡胺(Gd—DTPA,商品名:马根维显)进行快速梯度回波的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增强扫描。结果:30例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穿刺活检、临床检查及随访情况,共检出病灶68个。增强MRI总检出率为88.2%(60/68),与平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准确率为86.8%(59/68),与平扫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一般生命体征稳定。结论:对肝脏局灶病变患者进行增强MRI诊断,检出率较高,且准确性较好,安全性高,毒副作用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CT和MRI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方法对27例肿瘤肝转移疑似患者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和MRI动态增强扫描,有直径≤1cm的病灶者归入研究对象。按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3种检查方法,分别计算3种方法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27例患者中23例有肝微小转移瘤,共检出117个转移瘤;7例患者28个瘤灶有手术病理结果,其余病灶根据6个月以上的CT或MRI随访得到证实。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分别为75.2%(88/117)、77.8%(91/117)、94.0%(110/11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4%、82.7%、97.3%,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比CT及MRI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敏感性高于CT和MRI平扫,是排除早期肝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超扫描与CT扫描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意义。方法 58例病人同时接受B超扫描和CT增强扫描,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B超发现强回声型40例,低回声型10例,混合回声型8例,其诊断血管瘤的敏感性为100%(58/58),特异性为96.6%(56/58);CT扫描敏感性为94.8%(55/58),特异性为100%(55/55)。结论 B超诊断血管瘤敏感性高,特异性稍差,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陈喜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89-90,92
目的运用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诊断肺孤立性结节(SPN)。方法选取30例周围型肺癌病例和12例肺结核球病例,分别行常规扫描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比较分析平扫CT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结果。结果肺癌在增强CT后30~180S各期cT值均显著高于平扫CT值,且高于同期肺结核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111.P:0.000)。而肺结核在CT增强后各期CT值与平扫CT值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F=9.940,P=0.085)。肺癌患者中18例结节状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斑片状强化,肺结核患者中有类圆形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2例.无强化2例。增强后肺癌诊断准确率达96.7%(29/30);肺结核准确率达83_3%(10/12)。结论SPN的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能够帮助鉴别诊断肺癌和肺结核。  相似文献   

14.
周荣报 《河北医学》2014,(5):772-77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间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肝肿瘤患者52例,均采用16层螺旋CT检查,平扫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供血、位置、不同时期强化特征、与肝脏关系及周围组织关系。结果:平扫高密度检出4例,低密度检出40例,检出率为84。62%,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92.31%、92.31%、78.85%、84.62%。综合多时相增强扫描仅1例未检出,总检出率98.08%。不同扫描方法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肝肿瘤定性、定位及确定血管走向,为手术奠定基础,但仍应以活组织检查为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脏大血管的CT表现特征,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随访2年以上证实的肝脏大血管69例,74个病灶。对平扫肿瘤内“更低密度区”和增强边缘“结节样强化”进行分组观察。结果 CT平扫更低密度区在4.1~6cm组,6.1~8cm组和〉8cm组中显示率分别为18/35(51.4%),16/21(76.2%)和18/18(100%),(P〈0.01)。增强边缘结节样强化在4.1~6cm组,6.1~8cm组和〉8cm组中显示率分别为26/35(74.3%),13/21(61.9%)和9/18(50.0%),(P〈0.01)。结论 螺旋CT对肝脏大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肝背景下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的影像资料,根据平扫是否有脂肪肝背景分为Ⅰ组(脂肪肝背景),Ⅱ组(无脂肪肝背景且无其他肝脏疾病),再根据CT增强表现分为A组(动脉期边缘结节样强化),B组(动脉期均匀强化),将Ⅰ、Ⅱ组及A、B组进行交叉归类统计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的CT平扫检出率为分别为Ⅰ组58.3%、Ⅱ组84.0%,Ⅰ、Ⅱ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增强CT检查:A组(ⅠA组、ⅡA组) CT增强诊断符合率100%,ⅠB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22.2%,ⅡB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88.9%,ⅠB组与ⅡB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肝背景下,肝血管瘤病灶的相对密度会发生改变,但其强化方式及强化特征仍然符合肝血管瘤的经典诊断标准,对于少数表现不典型病例,则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T增强扫描技术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随访及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66例,肝转移瘤48例,肝血管瘤36例,肝脓肿18例,肝囊肿42例,均行CT平扫和以3-4ml/s速率注入碘造影剂80-120ml后增强扫描,其中51例作了动态及延时扫描。结果 (1)不同的肝脏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其典型的表现特征各不相同。(2)CT平扫对肝脏占位性病变为敏感性91.1%,准确性为69.0%,而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敏感性为97.8%,准确性为95.2%。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诊断价值。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肝FNH的CT和MR数据及临床资料。③结果12例FNH均为单发,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4例,平均大小为4,9cm。CT平扫表现低密度为5例,4例为等密度,其中3例中央区可见星芒状的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4例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MR T1WI显示3例为略低信号,9例为等信号,其中4例中心及周边可见条状的流空信号;T2WI显示6例为略高信号,6例为等信号;增强后11例明显强化,4例中央瘢痕有延迟强化。CT平扫检出率为占75%(9.例),MR为100%(12例)(P〈0.05)。CT增强检出率为83.3%(10例);MR为100%(12例)(P〈0.05)。CT诊断正确率为75%(9例),MRI为95%(11例)(P〈0.05)。④结论FNH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影像学综合检查能够正确诊断绝大部分FNH病灶,MR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李世华 《医学综述》2013,(22):4201-420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医院内科就诊的疑似肺栓塞患者42例,对患者分别进行普通CT-9螺旋CT检查后,比较两种方式的确诊率,同时观察患者CT图像。结果普通cT组共检测出16例肺栓塞患者,检出率为45.24%,螺旋cT组共检测出35例肺栓塞患者,检出率为8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cT和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本次研究中,中心型充盈缺损(轨道征)普通CT检测出20支、螺旋cT检测出37支;部分充盈缺损普通cT检测出79支、螺旋cT检测出103支;完全阻塞普通cT检测出94支,螺旋cT检测出129支;附壁充盈缺损普通CT检测出68支、螺旋cT检测出97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在临床上用于诊断肺部栓塞,确诊率比普通CT高。  相似文献   

20.
杨静  杜蓉  韩英 《新疆医学》2011,(8):25-29
目的:评价影像学在宫颈癌早期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早期宫颈癌行手术治疗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100例早期宫颈癌中,B超、CT和MRI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42%和88%,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IA期三种影像学方法均未检出病灶。IB期B超检出率明显低于CT和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A期MRI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及MRI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超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有参考价值,结合CT或MRI可提高早期宫颈癌分期的诊断。MRI在早期宫颈癌分期中有优于CT的优点,可作为早期宫颈癌分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