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以中医精理论为指导,探求人体之精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查阅古今中医有关精理论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分析。概括出精的涵义,提炼出精的生理功能,总结出精的健康状态及固摄方法。得出结论人体之精与健康密切相关,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人体健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精的健康状态还为人体健康提供了保障,固精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子午流注理论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受自然季节、气候与环境的直接影响.人体气血随着昼夜12个时辰的推移而流行灌注于全身,它是以井、荥、俞、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计时配合脏腑经络,以推算出气血流注经络、输穴开阖的准确时间,按时间取穴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包含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时穴开阖等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3.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用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将人体"天地"嬗变为肺、脾,"天地合气"嬗变为"肺脾合化"。通过梳理《内经》气血生成的理论,认识"肺脾合化"在人体气血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丰富中医气血理论内涵,指导中医气血辨证,拓宽相关疾病的治疗思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虚体质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是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气虚体质是中医体质分型中的一种,它是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人体之气的虚弱,机体、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类型,在人群中比较常见.现就气虚体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由先天元气,后天之水谷精气,自然界的清气所构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环境的健康与否与气的生成及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不难看出,中医理论中所体现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与现代的环境保护科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中医“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角度论述胃癌伴抑郁状态的产生和加重,以期为其中医治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搜集部分医家关于胃癌“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理论的学术观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探讨胃癌伴抑郁状态的诊疗。[结果] 胃癌伴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方面:中气失运,升降乖戾为其根;瘀毒胶结,七情失常为其本;瘤结局部,毒溢血脉,病郁交夹为其标,据此胃癌伴抑郁状态的治疗应斡旋中气,畅脾胃之气化;调气开郁,调人体之升降出入;化瘀解毒,通人体之气血津液;形神同调,复人体五脏之元真。[结论] 瘀、毒、郁均是影响胃癌伴抑郁状态发生、发展与转归的重要病理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从“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的角度对胃癌伴抑郁状态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完善胃癌伴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理论,也有助于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认为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着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现有的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五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为实现人体阴平阳秘状态所采用的认识病机的方法。中医病机,实质上是指以中医的视角和思维认识从健康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而气为一元与阴阳、藏象、气血津液、六经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医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从气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气化理论的原理、气化模型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医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分别进行论析。[结果]中医人体气化模型包涵了气、血、津、精等客观因素和神、魂、魄等主观因素,遵循气化之道,以五脏特异气化模型为中心来构建与运行,气化失常则导致诸项因素的改变,从而变生百病。故气化失常为诸病之根本,调畅气机,推动气化是治疗的关键。[结论]"气病为百病之先,诸病之变"、"调理气机、推动气化为百病之要",气化之道是中医学认知生命的原创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根和魂。  相似文献   

9.
"阴平阳秘"出自于《黄帝内经》,表述了维持人体健康生命活动的平衡之道,包含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人自身、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理论思想,高度概括了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对于指导临床诊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文章从"阴平阳秘"角度来整理分析2型糖尿病中医病机,认为糖尿病前期阶段机体处于郁滞状态,兼有脾脏虚损;糖尿病病机与病程关系密切,从阴虚燥热逐渐转变为气阴两虚;并发症期以阴阳两虚兼见痰湿、瘀血、浊毒互结为主。对2型糖尿病全程有动态的病机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0.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共生菌群,其中大部分寄居在人体肠道中。定植于宿主肠道内的菌群与宿主、环境3者之间构成了呈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对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以及菌群结构紊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用微生态干预手段引导宿主向健康方向发展。而中医学之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由于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诸多方面的生命活动,菌群的变化可以反映宿主的生理病理状态,采用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将对个体化诊疗产生重要意义。中医体质理论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科学问题与肠道微生态学基本理论互相存在着很多关联性和阐释性。根据现代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果,将中医体质理论与现代肠道微生态理念结合起来,对中医体质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微观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医神理论是从古代哲学中发展演化而来的中医基础理论核心内容之一。文章通过神的概念、神的来源、神的分类、神的功能及神理论与健康状态的关系等方面介绍神理论。而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权利,更是医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有诸内必形诸外"可以通过眼神、神情、气色、体态、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出的特点判断神的状态从而达到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将恢复机体的平衡作为骨伤科疾病治疗的主要目标,其在痛风防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内脏协调平衡以防患于未然、养生固本;(2)标本兼顾以防病情加重;(3)膳食平衡以防疾病复发。通过恢复人体之气、血、津液、筋骨、肌肉以及脏腑功能等各种平衡,除去机体的太过与不及,从而达到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3.
气概念内涵深刻,理解上易产生歧义,对于"气"的正确诠释,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讨论的焦点问题。针对60年来关于"气"概念内涵的研究,提出几个相关问题:1气概念的"物质"与"功能"之争;2气"实质"的研究;3关于哲学气与中医气的关系;4气概念内涵的表述应符合时代的学术发展;5中医学之气外延的界定;6气与阴阳、五行概念的论域应一致。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阳气与太阳经病的症候表现关系的阐述来说明阳气在太阳经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文章从阳气与"脉浮"之症、阳气与"汗出"或"不汗出"之症、阳气与"恶寒(风)、发热"之症、阳气与"呕"症四个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阳气在太阳经病病程中的病理变化及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亚健康的概念,但是自古以来对与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的"未病"态有着深入的观察与认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思想、先进的"未病"学理念对研究亚健康状态有着理论指导作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识别与诊断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优势。在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调摄方面,中医丰富多彩的养生保健和治疗手段也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的健康观及维护健康的特色和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健康观念及养生智慧,不仅囊括了现代健康的内涵,更极具自身特色。中医学的健康观主要包括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和谐观、气血阴阳的平衡观。中医学维护健康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治未病、调情志、重正气、法自然。深入研究并推广运用中医学的健康观和调节手段,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系统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之复杂性的现代理论,是系统中医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该研究开创于1980年,核心观点是中医学关于人的复杂性的7条基本原理,即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及所辖的90个基本论点.中医系统论冲破经典中医学的研究视野,遵循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中医原原本本地接触和认识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成为复杂性研究的先驱,是第一门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的本质特征是"超还原",西医近代以来的还原研究背离了复杂性,复杂性成为中西医学术的分水岭。中医所认识的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最为典型的有:生气通天的开放性、"涌现"出来的整体性、比人体更复杂的生命运动结构、人体的结构由生命运动赋型、生命运动态的失常为"证"、不可"提纯"的病机、人的自组织与自主性、方剂把药性和药效复杂化。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包含系列重大科学发现,所发现的科学事实和规律已总结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但这些科学发现被长期漠视和否定,今天要正式地提出来进行研判和认定。中医科学发现众多,重大而有原理意义的有:生气——中医发现的生命运动;生气通天——人的生命运动与天地相通;精气神——生气的"态"及其病变;经络——生气态的结构;气化、气机——生气的运化机制;病机——病变的内在枢机;证——生气的疾病态;生生之气——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中医的这些科学发现有三大特点:集成性、原创性、先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