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贲门痉挛通常也称贲门失驰缓症。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食管壁奥巴氏丛的神经节消失或退变,以致食管失去正常收缩功能,在食管下端3~6厘米处有扩张、肥厚和增长且伴有贲门部梗阻。药物和扩张疗法效果常不满意,绝大多数病员需手术治疗,而食管贲门肌层切开术(即Heller's手术)是被认为较理想的手术。我院自1976年以来改用经腹途径行此手术共9例。体会到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疗效好的优点,现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2.
1986~1993年我院采用改良Heller手术附加抗返流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2例,经腹入路。经3个月~5年的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腹改良Heller手术和附加抗反流装置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全组采集我院1986~2006年病例64例。行单纯改良Heller手术(以下简称单纯组)16例,行改良Heller手术并附加抗反流装置(以下简称抗反流组)48例。结果 全组病例无食管及胃黏膜破裂,术后除单纯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7例,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外,其余患者均症状改善,体重增加,抗反流组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改良Heller手术附加抗反流装置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黏膜微小损伤及瘘的发生,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1、2、4)治疗贲门失弛的手术方法有数种,多数是切开食管肌层及贲门括约肌。改良的Heller's 手术是普遍应用的一种手术方法。我们经腹行改良的 Heller's 手术治疗贲门失弛六例,随访最长6年,最短4年,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腹贲门肌松解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例,随访患者贲门段扩张良好,可进正常饮食,无呕吐。手术操作:左侧上腹经腹直肌切口(剑突到脐下2指),显露肝三角韧带切线和胃体交界处,切开肝三角韧带后助手将左肝叶向上牵开显露食管膈孔内食管贲门、右膈肌脚、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主刀用示指游离食管贲门,将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切断结扎,将食管下1/3段牵拉至腹腔6~8cm,用手术刀纵形切开食管贲门纵、环形纤维直达食管贲门粘膜层,避免切开食管贲门腔内。作者认为本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操  相似文献   

6.
从1998年1月~2005年7月,我科共收治经胸行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8~46岁。2例术前反复行球囊扩张,16例术前均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病程5~14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有严重食管反流症状4例,胸骨后烧  相似文献   

7.
8.
我院胸外科自1964~1980年10月采用Heller氏手术,Heller氏手术加膈肌瓣移植术和食管下端贲门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治疗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36例,经过1年半至16年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自1913年Heller创行胃底贲门肌层切开术以来,迄今不少学者仍在继续沿用,认为仍不失为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和疗效满意的手术。我们从1980年8月至1989年8月收治26例贲门失驰症,其中18例经腹行Heller 手术,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17—45岁。发病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达13年,以2—5年的病史最为多见。全组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间歇性吞咽困难;9例伴有呕吐症状,多在进食30分钟后发生;11例胸骨后或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时尤著,5例有精神创伤史。全部病人均作食管钡透检查,食管末端都呈典型的“鸟嘴”样或“萝卜根”样狭窄,近端食管显著扩张,最粗径达7.1cm。手术方法患者仰卧,背部稍垫高,取上腹正中切口,切除剑突,探查膜腔后,切断肝三角韧  相似文献   

10.
尤志军  陈华 《中外医疗》2011,30(14):84-84
目的总结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至2007年所诊治的12例病例。结果所有病例无食管及胃黏膜破裂,术后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除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消失。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术后返流性食管炎、黏膜微小损伤及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从1988年起应用经腹Heller手术并行幽门成形术至今已28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15例,女性13例,年龄12—68岁。病期最短2个月,最长者13年,平均3.9年。28例中病期1—4年者占71.4%。本组有吞咽困难者28例,呕吐者23例,3例在睡眠时引起“湿枕头’现象,体重下降者6例。食管钡透检查:贲门呈鸟嘴样15例,呈萝卜根样13例。 28例均行经腹Heller手术并行幽门成形术。选剑  相似文献   

12.
贲门痉挛(Cardiospasm)又称贲门失弛缓症或巨食管。其病因、病理迄今尚未完全了解。但据临床和实验观察均发现食管壁肌层间神经节发生变性或减少,胆硷功能减退,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贲门不能松弛,以致食物淤积,使食管扩张、肥厚,粘膜充血、发炎,以致发生遗疡。扩大的食管腔还可能发生癌变,有人报告其发生率高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改良Heller手术治愈5例贲门失弛缓症,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正> 贲门痉挛是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失调性疾病。1913年Ernst Heller作了贲门肌切开术来治疗本病,首获成功。1923年Zaaijer改良了Heller’s手术,作食管下段及贲门前侧肌层切开术。我们利用此方法治疗贲门痉挛50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我院自1961年3月至1983年3月采用食管下段及贲门肌层切开术治疗患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岁~65岁,平均年龄25岁,15岁至35岁者30例,占60%。主要症状:(1)吞咽困难50例,占100%。多为间歇性反复发作,一般病史较长;最长者15年,平均3年2个月,但有逐年加重趋势。(2)食后呕吐30例,占60%。呕吐物一般不含有胃酸。(3)胸骨后和剑突下不适或感疼痛16例,占32%。另外,少数有咳嗽、进食时或夜间睡眠时咳呛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63年至1979年,利用膈肌瓣成形术治疗小儿贲门痉挛6例。今报告讨论于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令在4~6岁之间。病期短者4个月,长者5年。术前主要症状是间歇性咽下困难,病儿消瘦,有的影响发育,个别病例有严重脱水和电解质失调。X 线透视及造影,食管高度扩张(食管横径在6厘米以上)者2例,中度扩张(食管横径在3.5~6厘米)者3例,轻度扩张者1例。  相似文献   

16.
贲门失弛缓是神经食管肌肉失调导致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增高、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及食管下端括约肌在吞咽时松弛障碍为特征.临床上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不同程度呕吐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体质量下降.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的常用方法均具一定的局限性[1]:药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作用有限;内镜下球囊扩张需要反复扩张,并有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内镜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作用仅持续3~12个月,且费用昂贵;经胸手术治疗游离食管较长,效果较好,但手术创伤大,需要切除一根肋骨,患者痛苦大,术后恢复慢.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们从1984年3月~1985年6月采用Holler 氏手术附加胃底食管折叠固定术治疗贲门痉挛5例。经过4~18个月随访,疗效满意。本文就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王刚  张逊  卢喜科 《重庆医学》2013,42(14):1632-1635
目的探讨经腹行改良Heller+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对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经腹改良Heller+Dor术,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随访3~9年,平均5.12年,89.29%(25/28)的患者达到满意的疗效。术后反酸率为10.71%(3/28),其中1例在术后6年出现较为严重的胃灼热症状。术后远期随访示患者吞咽困难评分由术前6.50分降至1.18分;钡餐造影示食管最大直径由术前(3.46±1.16)cm减少至(1.88±0.93)cm;食管测压示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下降了10.07mm Hg,上诉3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Heller+Dor术可以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和减少术后反酸的发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11例脾脏损伤后施行保留脾脏手术的病例,讨论了保脾手术的指征、脾的显露以及止血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我们阻断脾蒂、结扎脾内血管、不规则部分脾切除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 我科自1976年1月至1983年4月共手术切除贲门癌(包括部分胃体癌扩展至贲门部者)70例,本文仅就经腹切除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