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病理改变、分类以及影响神经修复效果的因素.强调目前临床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依据是Seddon和Sunderland分类,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是借助于显微外科技术尽早修复,神经的修复应无张力下进行.应采用端端吻合修复.自体神经移植仍然是临床治疗长距离损伤的重要手段;当不能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时,可以应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或自体组织移植;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神经导管在实验中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俞强  高贵 《河北医学》1999,5(10):9-11
目的:研究瓦勒变性期修复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20只SD大鼠均分为两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A组在神经损伤后两周修复,B组在神经损伤时就修复。术后3个对比两组再生神经的功能,电生理和形态学指标。结果:A组大鼠再生神经的功能,电生理和形态学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二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影响有效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收治的282 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随访120 例165 条神经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神经外膜、束膜缝合,自体神经移植神经松解和减压。结果:按1954 年英国医学研究院的神经外伤学会( B M R C)提出的感觉和运动分析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70% 。结论:临床上不能达到完全恢复的影响因素为修复时间、缺损的处理、损伤性质、年龄、损伤部位及无张力下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将45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肌肉注射NGF治疗4周。1个月后对患者疼痛、麻木症状的改善情况、患肢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不同;但麻木症状改善与肌力恢复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对神经恢复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从1992年~2007年,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180例192条神经,方法包括神经松解术、神经外膜缝合术、外膜束组膜缝合术、束膜缝合术和神经移植术。结果经术后18~60个月随访,优良率80.4%。结论神经断端精确对合和及早修复可提高其疗效;不同神经、不同的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采用不同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脐带血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类新生儿脐带血管(HUV)为桥接物移植修复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12例,缺损1.5 ̄7.0cm的神经15条。术后随访23 ̄47个月。结果显示,所有病人均有明显的肢体功能恢复,尤以感觉功能的恢复较好;优良率达83%。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和其它副作用。表明HCV能有效地引导神经再生。本法桥接缺损在3cm以内的神经损伤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从1992年~2007年,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180例192条神经,方法包括神经松解术、神经外膜缝合术、外膜束组膜缝合术、束膜缝合术和神经移植术.结果 经术后18~60个月随访,优良率80.4%.结论 神经断端精确对合和及早修复可提高其疗效;不同神经、不同的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采用不同的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森 《海南医学》2005,16(8):97-98
目的分析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修复周围神经开放性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9例21条周围神经开放性损伤的病例,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修复,修复方法包括神经外膜缝合,神经外膜加束膜缝合,神经束膜缝合,神经移植,神经内减压松解。结果术后随访1~3年,治疗效果按BMRC感觉、运动评定标准结合临床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17例,良2例,中1例,劣1例,优良率85.7%。结论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急诊修复是提高周围神经开放性损伤优良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由各种锐利器械、子弹或爆炸等锐性或钝性损伤的32条神经,分别采用了束膜或外膜吻合以及神经移植束膜吻合的方法来进行修复,其结果根据神经切断的部位、损伤性质、受伤时间、病人年龄以及神经修复的方法而不同.并且发现,束膜吻合组优良率为85.7%.  相似文献   

10.
11.
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一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方法 :对 76例 91条神经损伤的病例分别采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和神经外膜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 ,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应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方法修复的周围神经 ,功能恢复良好 ,优良率为 87.1 %;神经外膜缝合方法修复的周围神经优良率为 75 .7%,两种方法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采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少珩  赵睿  张航  丛锐 《医学综述》2014,(14):2586-2588
周围神经损伤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以手术治疗为主、多种治疗为辅的临床综合治疗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其中物理治疗主要有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是利用电流作用于受损的周围神经,通过一系列效应对神经的修复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人们对神经生物学的不断研究,这一治疗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日趋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法 手术造成兔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左侧选用胎兔脊髓桥接,右侧为自体神经桥接。分别于术后1、2、3个月部分动物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其余取移植段组织标本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3组均在脊髓前角发现被标记的神经元细胞;扫描电镜下可胚胎脊髓移植段有大量的正常神经纤维,经统计学处理,其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与对照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晚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25只,切断右侧坐骨神经,12周后予以修复,修复术后每日分别给予bFGF和生理盐水,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修复处远段神经均有不同程度再生,4周时已可见到再生轴突,且治疗组多见.计量分析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值、髓鞘厚度、再生轴突直径和截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FGF能促进晚期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5.
马华  张澜  呼和  刘国栋 《医学综述》2013,19(8):1389-1392
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要优于断端相对旋转的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用小间隙桥接的缝合方法给神经一个密闭的自我选择空间,以有利于神经在此间隙内形成有效再生。自体神经外膜袖套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小间隙修复周围神经中的一种方法,自体神经外膜作为桥接物有其特有的优越性,比其他的小间隙缝合方法更容易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bFGF对晚期周期神经再生作用的电生理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外源性bFGF对晚期周围神经再生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25只,切断右侧坐骨神经,12周后予以修复,术后每日分别给予bFGF和生理盐水、行小腿三头肌残存率,神经电生理和靶肌肉组织学检查,结果:计量分析治疗组小腿三头肌残存率,运动神经传导速率、肌肉动作电位幅值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瑶明,bFGF能促进晚期周围神经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王轩 《医学综述》2013,(23):4302-4305
临床检查和治疗所造成的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案例在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占有很大比重.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导致其所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这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特征是病因复杂多样、容易漏诊或误诊、治疗方式及预后效果非常依赖其早期诊断及诊断分类、疾病的完全可预防性.该文就针对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诊断分类、诊断依据、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莱姆病的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多系统损害,本文主要讨论莱姆病对神经系统中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颅神经、脊神经及自主神经的周围部分。  相似文献   

19.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由最初的单纯运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逐渐发展为交感神经阻滞用于增加移植术后上肢血流,直至目前以感觉神经阻滞为目的用于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常用的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包括非刺激导管技术、刺激导管技术和超声引导下导管技术。输注方法包括固定速率持续输注、持续输注+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和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该方法用于围术期镇痛,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血管束植入神经卡压段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束植入神经卡压段后,神经卡压段重建血供的再血管化过程。方法 采用经典的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去除卡压物,卡压段神经外膜切开松解并植入血管;对照组去除卡压物,仅行卡压段神经外膜切开松解不植入血管。采用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电生理检测、光镜、透射电镜、图像分析观察血管束植入后,神经卡压段的再血管化过程,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结果 实验组的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电生理指标、光、电镜观察,图像分析观察神经卡压段的再血管化程度,神经纤维的直径、数目,髓鞘的厚度及纤维结缔组织减少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血管束植入可早期重建卡压神经段的血运,对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为更加合理地治疗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