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正常生理状态下腹部常用穴穴区微循环的规律特点,比较不同温度艾灸对其微循环的影响差异。方法 纳入52例正常青年志愿者(男18,女34),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依次测量其腹部的神阙、肓俞、天枢、大横、水分、气海、关元、中脘穴穴区皮肤微循环值;随后从中选取神阙、天枢穴进行不同温度(40~43℃和>43℃,<44℃)艾灸干预,连续灸7次,每次2种温度各2min,观察不同温度艾灸对该两穴穴区皮肤微循环的影响。结果 ①正常生理状态下,神阙穴穴区微循环值明显高于其他所测穴位穴区的微循环值(P<0.01);肓俞穴微循环值高于天枢穴(P<0.05)、大横穴(P<0.01);天枢穴微循环值高于大横穴(P<0.01)。②艾灸后神阙、天枢穴微循环值均升高且神阙穴在2种温度艾灸时的微循环均值、最大值、与艾灸前的差值皆大于天枢穴(P<0.01);在艾灸刺激下,神阙穴微循环值较天枢穴先出现变化并且晚进入平台期;神阙穴微循环值对艾灸温度变化的反应比天枢穴敏感。结论 腹部常用穴位中,神阙穴穴区的皮肤微循环值最高;腹部水平平脐的穴位整体表现出越接近脐,其皮肤微循环值越高的趋势。同等温灸条件下神阙穴穴区皮肤微循环值的升高速度、幅度和持续升高时间都优于天枢穴。初步明确神阙穴在腹部常用穴位中具有微循环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为穴位微循环结构特异性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状态波与中医学理论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非线性复杂系统中 ,相互作用的对称破缺是自组织有序的必要条件 ,状态波就是这种对称破缺的本质和表现。人体中 ,物质代谢及调控形成的耗散结构由两种不同非线性极性的状态波偶联而成 ,状态波既是各种物质代谢及调控的表现 ,又反过来制约物质代谢及调控过程 ,其相干性表现为经络穴位及其中医学的本质和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的多方位研究提示:穴位的功能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生理状态下以"沉寂"为主,活动微弱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在病理状态下则具有和生理状态完全不同的特征,穴区反映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功能大大加强,其面积的大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特征称为穴位的敏化[1-2],这种"敏化"是穴位反映疾病的具体体现,也是指导临床选穴和提高临床疗效的核心。其关键在于与病理相关,与机体的疾病过程相关,即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灸疗治病的方法,建立了疾病与穴位的数据库。首先,建立疾病穴位网,并对疾病穴位网的数据进行度中心性分析,发现在治疗疾病中经常用到的三个穴位,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结合中医理论,说明复杂网络中的度可以作为判断人体经络网中穴位重要性的一个量。然后,通过投影构造穴位合作网,研究此网络节点度分布、介数,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说明从整体上看,人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通过处于介数中心的穴位,将人体各个部位的穴位连接在一起,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穴位与非穴位温度差异及变化,研制了精密穴位测温仪。该仪器温度分辨率为1×10~(-2)℃,热量分辨率是1×10~(-2)J,测温范围31~41℃。用此仪器测定44例,87穴次,非穴位87次。非穴位温度71次(81.6%)低于穴位,16次(18.4%)高于穴位。同一穴位留针1、3、5min,温度无明显变化(P>0.05),相同穴位针刺深度不同(0.5~1.5cm),温高升高(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相关穴位刺激家猫大脑皮层血晕图的变化,找出刺激穴位与大脑皮层血晕图变化位置的对应关系。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家猫,观察电针刺激相关穴位前后大脑皮层的温度反应,研究针灸在穴位刺激中的作用。结果电针刺激穴位后大脑皮层的反应以温度升高为主要趋势;刺激不同穴位对应的皮层升温部位也不相同。结论验证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针灸经络研究的可行性;有效证明了针灸穴位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高温对CO急性毒性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大鼠动式吸入CO气体亚急性染毒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可加强CO的毒作用,主要表现为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CO也可降低机体耐热力,表现为体温升高更明显,两者之间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体的免疫力也像人体的其他各项生理功能一样,应该处于正常的完好状态,也就是免疫力正常,免疫功能完好。 免疫力受到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免疫力降低和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不能发挥免疫功能,会影响健康,发生疾病,还容易形成疾病的  相似文献   

9.
全国目前已经转入夏季高温时节,随着全球气温连年升高,夏季最高温度历年来不断被刷新,从目前全球的夏季温度分布规律和历年相对照,今年夏季全国气温还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提醒广大患者注意,肿瘤是人体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人体自身稳态失衡和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炎热的夏季会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环境,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将使肿瘤治疗趋于停顿和倒退.在这种状况下,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一、夏季气温高,人体相对基础代谢增高,营养物质的消耗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前后阳虚体质人体任督二脉皮肤温度变化特征,并与平和体质比较,探讨电针对任督二脉阳虚体质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日本NEC公司生产),分别于每日上午9~11时对20名阳虚体质和20名平和体质受试者任督二脉皮肤温度进行检测,并对阳虚和平和两种体质电针前后任督二脉皮肤温度进行比较。结果自然状态下,阳虚体质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气海穴体表温度均要低于其相应的平和体质的三个穴位,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阳虚体质督脉线上腰阳关穴、中枢穴、至阳穴体表温度也低于其相应的平和体质的三个穴位,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是阳虚体质还是平和体质,电针对任督二脉体表温度的影响是一致的,电针对阳虚体质的任督二脉体表温度的影响是升高的,而对平和体质的任督二脉体表温度则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针灸纠偏作用与机体的偏离状态的程度有关,偏离程度越高,针灸纠偏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平和体质,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针灸对人体的影响较小,或基本不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穴位敏化规律包括基于过程的穴位敏化规律和基于空间的敏化穴位的分布规律,应当从动态过程去认识穴位敏化。试举例说明关于穴位"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分界标准,以及穴位敏化的演化过程与对应器官功能变化的演化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但仍需深入研究。穴位敏化是开放的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个主动过程,这一主动性使敏化穴位成为了实现"小刺激大效应"的一个基础性的本能环节。以针灸为代表的穴位刺激疗法所具备的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的特征是由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系列内在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阳虚质人群主观怕冷与客观体表温度的关系,及其与阳气有关的主要穴位温度的变化特点.方法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阳虚质组和平和质组,对受试者采用红外热像诊断系统进行全身共5幅热像图采集并记录61个区位的红外热值平均值,应用红外线温度计对24个与阳气相关的特定穴位进行体表温度测量,比较阳虚质与平和质两组间体表温度和主要穴位温度差异.结果 阳虚质组在左/右上臂前、左/右上臂后、右肩前、左/右肩后、左腋窝、右肘窝、左/右足跟、左脚趾部位温度数值显著小于平和质组(P<0.05),阳虚质组膻中、中脘、神阙、大椎、左膏肓、右膏肓和腰阳关穴位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平和质组(P<0.05).结论 阳虚质人群有主观怕冷和局部体表温度降低的特点,并且膻中、中脘、神阙等穴位温度热值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或非穴后,相关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区穴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损伤组(简称模型组)、高频电针经穴组和高频电针非穴组。高频电针经穴组、高频电针非穴组均在成功制备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30、60 min,应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红外热像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升高(P0.01),高频电针非穴组"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以治疗后30 min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 "内关"穴区皮肤温度能相对特异性地反映大鼠心肌所处的不同状态,高频电针"内关"穴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温度的下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麻黄、桂枝贴敷大椎穴对干酵母诱导大鼠发热模型的退热效应,探讨穴位贴敷退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F级SD雄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穴位贴敷组、非穴位贴敷组、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对各组大鼠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结束后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利用干酵母制备发热模型,分别测量各组大鼠造模后1~8 h的体...  相似文献   

15.
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为脾之募穴, 脾之精气结聚之处, 脏气会聚之处, 是根据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穴位特点命名的。因其归经、解剖位置、穴性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独特性, 为其脏之会的名称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抗原穴位注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免疫调节在抗原穴位注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标记和RT-PCR定量分析技术,观察了不同途径免疫的大鼠中枢神经的下丘脑外侧区(LH)和杏仁核区(AA0中IL-1β、IL-6的表达与脾脏单个核细胞的IL-1β、IL-2γ变化的关系。结果 抗原穴位注射组小鼠LH和AA脑区IL-10β、IL-6的表达明显高于皮下注射组。但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时间相似。免疫荧光标记结果显示细胞因子阳性细胞为神经元。穴位免疫组脾脏单个核细胞IL-2和IFN-γ的表达明显高于皮下免疫组,IL-1β的表达无差异。结论 结果提示抗原经不同注射途径(皮下、穴位)免疫动物,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活动的作用时程是相似的,仅表现为神经免疫调节的作用强度不同;LH和AA脑区IL-1β、IL-6介导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呈正相关;神经元神经免疫调质/递质的来源。抗原经穴位注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为穴位免疫可更有效的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相关脑区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参与对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17.
Many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hermoregulation in humans have been developed, so far. These models appeared to be very useful tools for studying temperature regulation in humans under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However, no one discussed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denervated subjects. Thus, the present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aspects of the passive system for denervated subjects: (1) modeling the human body extremities (2) modeling heat transport mechanism within the body and at its periphery. The present model was simulated using the software (Wintherm 8.0, Thermoanalytics, USA) for different body segments to predict the heat flow between body core and skin surface with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with fixed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velocity. The simulated model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hand, arm, leg and feet segments yielded remarkably good results and observed to be in trends with previously cited work under ambi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at controlled room temperature. Models could be used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human limbs during local hyperthermia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mbs and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穴规律,优化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的腧穴配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987~2017年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上传至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选择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腧穴归经、在人体各部的分布及处方取穴。结果:共纳入针灸处方93首,涉及腧穴39个,总取穴频次476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肺俞;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最高的穴对是肾俞-肺俞、脾俞-肺俞、肾俞-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肺俞、大椎-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脾俞-肺俞,支持度最高的是大椎-肺俞,聚类分析显示可分为4类群。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肺俞、大椎、脾俞、肾俞之间的配伍是常用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精神分裂症患者COMT基因多态性Val158Met 分布,研究COM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迟发性运动障碍(T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集356例并发TD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TD组)、419例不发生TD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非TD组)及471例正常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的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