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 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152脑血管造影的病例,分析术程中注意事项,总结出经验教训.结果 152例造影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结论 DSA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等多部门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 、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赖坚强 《当代医学》2021,27(8):128-13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CT检查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出血管闭塞39例,检出率为100%;血管狭窄36例,检出率为92.31%;CT检出血管闭塞32例,检出率为82.05%;血管狭窄29例,检出率为74.36%;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生皮下淤1例,占比1.29%,周围神经损2例,占比2.56%;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结论神经内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与CT比较,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8年80例DSA的结果,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程中并发症。结果80例DSA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52例,Moyamoya病2例,阳性检出率67.5%。其中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2cm×18cm,1例出现小脑梗塞。结论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78例患者术前充分准备,采用Seldinger技术,从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后即全身肝素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除外),连接2套动脉加压滴注器持续滴注冲洗动脉鞘及导管,自主动脉弓自下而上依次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造影。老年患者尤其血管迂曲者,均应在导丝引导下进导管,血管分叉处尽量在路径图上进导管,使用Y形阀,注射器与接头或导管连接时,让血少许流出,避免空气进入导管。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加压包扎。术后保持穿刺侧下肢制动8h,卧床24h。结果我院自2006年来应用该技术共开展278例,全部成功。结论所有患者均无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未发生术中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情况,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80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评价人体各部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800例DSA的图像质量,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00例DSA图像分为3级,其中优级图像760例,占95%;良级图像32例,占4%,差级图像(造影失败)8例,占1%,结论:成像参数的选择是影响DSA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次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伪影、噪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于颅内病变的检查,是脑血管造影上的一次重大进展。由于它具有图像质量优良、分辨率高、安全可靠等一系列优点,与CT、磁共振一起作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我们收集一组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7~59岁,平均42-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和定位体征。经CT检查,2例增强后提示可能有脑血管畸型,1例报告脑膜瘤,其余均由DSA单独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e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的开展,解决了脑血管疾病的及时诊断。根据近年查阅到的资料看,对DSA术有关操作过程中的护理程序、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报道甚少。本文就附属医院自1988年10月至1993年6月对450例患者行DSA术巾有关上述问题的体一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覃莲 《微创医学》2007,2(5):422-423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段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对二级预防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0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分析复发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段血管病变特点。结果DSA检查发现血管异常率为100%,颅内分支血管病变24例占80.0%,颅外段血管异常9例占30.0%,血管畸型及先天发育异常5例(16.7%)。结论本组复发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50岁,颅内段脑血管病变普遍及严重,而颅外段血管病变程度相对较轻且少,DSA在明确中青年患者病因及干预措施的选择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早期、安全、正确的诊断是进一步治疗的前提。虽然CT脑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等为脑血管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代的,目前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我科2003年8月-2005年1月行DSA检查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烟雾病是一组以颈内动脉(ICA)末端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或闭塞、颅底形成异常血管网并伴广泛侧支循环形成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1957年日本学者Takenchi和Shimizu首先发现并报道,现将我院20例急诊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后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烟雾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出现并发症的病例共28例,统计分析其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本组发生并发症28例,其中穿刺部位渗血3例,皮下瘀血8例,单纯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静脉瘘1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造影剂过敏1例,脑梗死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损害3例,经积极治疗均治愈。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可发生一些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可有效减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88例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方毅  袁良津  蒋鸣坤  施雪英 《安徽医学》2010,31(9):1035-103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88例脑梗死中血管造影显示69例(78.41%)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58例有颈动脉系统受累,29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8例。其中38例同时有多部位受累。颈动脉系统中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的以椎动脉开口处最为常见。19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DSA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开口部位病变为主。DS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阳性检出率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检出率达86.7%(26/3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多数为颅外血管受累。所有受检查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全面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ICVD介入诊治提出建议。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颈动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明显狭窄后,接受脑DSA检查,并对患者的脑DSA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0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脑DSA检查,共明确72例患者存在明显的不同部位血管狭窄,18例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进行了支架成型术,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00%,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脑DSA是对ICVD具有临床诊治意义的检查手段,严格掌握检查指征则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脑缺血疾病患者1周内进行DSA和MRA检查,并且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62例病人共124条MCA中,MRA及DSA均显示无狭窄的78条,狭窄<10%的5条,狭窄10%~50%的5条,狭窄51%~99%的6条,闭塞的10条。MRA对无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86.96%,狭窄<1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00%、97.79%,狭窄10%~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56%、95.83%,狭窄51%~99%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56%、96.58%,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100.00%。结论:MRA能较为准确地反映MCA狭窄情况,可以在结合临床症状的前提下作为筛查MCA狭窄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SA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以及鼻咽部血管性肿瘤的介入操作技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1例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顽固性鼻出血16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5例。排除血管造影禁忌全面的血管造影后,栓塞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观察30d栓塞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0例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有效率95.24%。1例(5.0%)栓塞后1个月内复发出血。9例(42.86%)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疼、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结论 DSA技术以其有效、准确、快速、安全可靠的优势在控制顽固性鼻出血以及鼻咽部血管性肿瘤供血血管减少术中出血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原发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分析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6例,根据病情进行Fisher,Hunt-Hess分级,以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计算其发病率,统计分析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两种分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96例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率51.04%;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Fisher,Hunt-Hess分级密切相关(P<0.01).结论 DSA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Fisher,Hunt-Hess分级越高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仿真内窥镜(VE)技术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可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旋转三维DSA检查,并通过DS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E重建。结果:103例患者中36例动脉瘤清晰显示载瘤动脉及瘤内情况,47例动脉狭窄表现为侧支开口不规则及VE漫游中视野缩小,7例动静脉畸形仅能看清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6例动脉闭塞显示血管信号中断,7例正常无病灶。结论:三维DSA及VE技术能够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资料,为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介入治疗的定位及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