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7株单克隆抗体(McAb),疟疾流行区感染病人免疫血清和BALB/c小鼠免疫血清对用~(35)S—蛋氨酸和~(125)Ⅰ—表面标记的恶性疟原虫无性红内期保护性抗原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抑制性McAbs和不同来源的多价免疫血清巳鉴定出10余种功能性靶抗原。两种不同来源的多价免疫血清不但能识别由这7株McAbs所识别的靶抗原而且还能识别140和100KDa以及某些较小分子量的多肽。同时还用抗原竞争试验证实了免疫沉淀靶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1(MSA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识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识别有关的位点,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了MAD20株恶性疟原虫的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段蛋白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对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4-595的一段蛋白(M6),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且M6对疟原虫生长无细胞毒性作用。这表明M6可能含红细胞结合位点,该位点与裂殖子竞争性结合红细胞,而使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疟疾抗原变异的进展主要在于变异抗原基因的转录和转换以及主要变异抗原区的功能性表达。而且,随着疟疾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已发现新的变异基因家族。  相似文献   

4.
我国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MSP-2的抗原表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恶性疟原虫株MSP-2基因序列,检索我国虫株MSP-2是否具有国外已鉴定的MSP-2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我国虫株MSP-2具有已鉴定的FC-27等位基因型可变区抗原表位STNS和DTPTATE。同时应用计算机辅助抗原表位分析技术对MSP-2进行抗原表位分析预测,并以合成肽技术鉴定了预测表位的免疫原性。抗原指数分析表明,MSP-2分子亲水性指数和侧链易曲性指数最高的区域分别位于aa153~166和aa65~72,而aa53~60可能是我国虫株特异的抗原表位。用4个合成肽进行免疫学鉴定,证实预测的表位可以诱导抗肽抗体反应,免疫血清可识别重组MSP-2和恶性疟原虫全抗原中MSP-2抗原区带,且合成肽可与我国流行区高度免疫人群免疫血清反应。由于这些表位存在于我国海南、云南、安徽株MSP-2序列中,可以作为研制我国恶性疟重组多价表位疫苗的候选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5.
黄建生  解咏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10):533-534,538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恶性疟原虫(Pf)复合DNA疫苗的可行性。方法:把HCV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PCX与Pf复合基因AB克隆到带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DNA3/CAB,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及家兔,检测其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及安全性。结果:小鼠及家兔分别于免疫后第6周及第8中检测到抗GZ-PCX抗体,于第10周达最高,滴度分别为1:400及1:32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AMA1不同类型疫苗组合免疫接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应用恶性疟原虫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进行组合免疫接种,诱导针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PCR扩增云南株恶性疟原虫AMA1编码基因,构建和制备DNA免疫质粒VR1020/E(疫苗D)、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rMVME(疫苗V)和重组原核表达AMAl胞外域蛋白E(疫苗P)。用疫苗D单独或与小鼠GM-CSF表达质粒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用疫苗V和疫苗P进行单次或先后各一次追加强化。采用疫苗D-V组合方案免疫新西兰白兔。ELISA测定小鼠血清IgG及其亚类IgG1和IgG2a的水平,用免疫动物血清进行疟原虫裂殖子体外入侵抑制实验。结果在疫苗D初始免疫的基础上,采用疫苗V或疫苗P进行强化免疫可显著提高小鼠针对AMA1的抗体应答,小鼠血清特异性IgG平均增加15至137倍,GM-CSF表达质粒对疫苗D-V组合免疫小鼠的抗体应答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疫苗D-V组合免疫在家兔可诱导明显的抗体应答。小鼠和家兔免疫血清在体外可显著抑制疟原虫裂殖子对RBC的入侵。结论将DNA疫苗、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进行组合免疫接种是诱导疟疾红内期保护性抗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丝氨酸重复抗原基因片段,经基因序列测定后克隆于pWR450-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TG1。在不同菌体浓度及不同剂量IPTG诱导下检测SERA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dot-ELISA及Western-blot分析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SERA基因与pWR450-1重组后在大肠杆菌TG1中表达一72kDa的融合蛋白,当工程菌OD590值为0.8~1.2时,加入终浓度1mmol/LIPTG进行诱导,表达量较高。dot-ELISA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SERA基因表达产物能被抗SERA单克隆抗体所识别。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输注是输血医学的主体,化学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与红细胞膜共价结合后,可遮蔽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使红细胞血型抗原呈阴性,即形成通用型红细胞,对临床输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mPEG修饰对红细胞血型抗原、膜流动性的影响;红细胞被修饰程度;mPEG与红细胞结合的稳定性;mPEG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结果表明,mPEG能遮蔽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mPEG与红细胞结合稳定;mPEG修饰红细胞的比率随浓度增高而增大;mPEG在小鼠体内24h后基本被代谢,且在体内无蓄积。mPEG修饰的红细胞为解决临床急用稀有血型和配型困难(如自身溶血性贫血,AIHA)等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裂殖了表面主要蛋白-1(MSA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主只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识别的位点,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达了MAD20株恶性疟原虫的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种段蛋白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对裂殖入子侵红细  相似文献   

10.
本对5株恶性疟原虫海南株MSP1基因5'端(第1~第4区)进行体外扩增,其中2株的目的基因扩增产物直接用末端标记循环测序法测定其DNA序列,另3株虫株的目的基因片段用pGEM-T载体克隆化后再测序,结果获得了6个MSP1分子第1~第4区的序列片段,与已报告的MSP1分子比较,证明属MAD20等位基因型。同时发现,6个序列片段中,除了HN3和HN5株的序列彼此完全一致,其余株序列的保守区(第1和第3区)也一致外,可变区的第2区和第4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与MAD20的序列也略有不同,序列分析也证明海南株的MSP1也存在基因内重组现象,此外,3株经克隆化处理的虫株中,发现1株含2种不同的MSP1等位基因,本研究初步提供了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MSP1存在多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携带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MVA构建及免疫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恶性疟原虫 (Pf)顶端膜抗原 1(AMA1)的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 (MVA) ,对其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构建包含PfAMA1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pⅢdHR .ssp E ,转染MVA感染的BHK2 1细胞 ,经同源重组插入MVA基因组的deletionⅢ位点 ,利用宿主范围基因k1l在RK13细胞中对rMVA进行瞬时筛选 ,用获得的rMVA E(K1L)感染BHK2 1并进行传代 ,经内部同源重组去除k1l后获得rMVA E。采用PCR、IFA和Westernblot对rMVA E的基因组序列和重组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用不同剂量的rMVA E经腹腔接种免疫BALB c小鼠 ,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应答的水平并分析IgG亚类 (IgG1和IgG2a) ,取脾细胞用重组抗原在体外进行刺激增殖。结果 获得了可稳定表达PfAMA1的重组MVA ,经 3次腹腔接种不同剂量 (10 7~ 10 8TCID50 )后的rM VA E诱导BALB c小鼠产生了水平相当 (P >0 .1)的抗AMA1抗体 ,其IgG亚类以IgG2a为主 ,各免疫组脾细胞在体外对AMA1抗原的再刺激均产生了明显的回忆应答。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Pfama1基因的重组MVA。rMVA E可诱导小鼠产生AMA1特异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PCR方法自 P.f 基因组中扩增了编码AMA-1完整胞外域及其相应结构域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16b和pET-30a(+),经测序确证后将重组子转入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用SDS PAGE鉴定,对可溶性和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蛋白分别采用天然状态和变性状态下的Ni离子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变性蛋白再在GSH/GSSG氧化还原条件下经透析重新折叠复性.所得纯化产物为进行有关AMA-1功能和免疫保护特性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PfSPP基因pMAL-p2x的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表达,为其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3D7株和FCR3株),提取虫体总RNA,进行反转录后,采用RT-PCR扩增PfSPP的全编码区基因,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p2x,PCR、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并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获得MBP-PfSPP融合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成功构建pMAL-PfSPP,转化菌经诱导表达出分子量约为77 000Mr的MBP-PfSPP融合蛋白,抗MBP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识别表达的融合蛋白。结论成功表达具有多个跨膜结构的膜蛋白PfSPP,从而为深入研究PfSPP的酶活性及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设计并化学合成一条含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MSA1、MSA2)、环子孢子蛋白(CSP)、环状体感染红细胞表面抗原(RESA)等不同生活史期的4种抗原,共6个表位的复合基因(PfCMR)。该基因含2个粘性未端,共分8个片段,采用“缺口填补法”接成双链DNA,再与噬菌体M13mp18分别经BamHI、EcoRI双酶切后回收、纯化、重组,并转化EcoliJm109,经PCR和酶切鉴定,DNA序列分析测定,证实阳性克隆子M13mp18-A4与预设计基因顺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我国季节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抗原Dufly抗原结合蛋白(DBP)基因多态性特点,提取19株我国云南株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DBPRⅡ区基因片段。以SalI标准株作为参照,对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排序分析,检测基因突变位点,以中性检验分析评估序列多态性。结果表明,中国间日疟原虫混合流行区云南分离株PvDBPRII的基因多态性与南美、中非等流行突变位点一致,未发现地区特异性的突变位点,但与国内单一流行区湖北和浙江地区突变位点存在一定差异。原因可能为整体上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呈正向选择趋势。上述结果可为以PvDBPRⅡ为基础建立有效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的表达及其产物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化学合成的人恶性疟原虫杂合多肽抗原 AB 基因,编码子孢子 CSP重复序列 NANP、CSPTh2R和红内期spf35.1、spf83.1、spf55.1、spf83.18、pf155/RESA-5’端重复区共7个不同免疫功能表位,与大肠杆菌质粒pWR450-1重组,构建成pWR450-1/AB表达载体。在乳糖操纵子调控下以β-半乳糖苷酶-恶性疟原虫杂合多肽抗原融合蛋白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离纯化后,加福氏佐剂免疫家兔,诱导产生较高滴度的抗血清。抗血清对人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4h抑制率为65.92%;72h的抑制率为72.63%。对照血清无抑制作用。分离纯化的表达产物能与鼠抗恶性疟原虫和疟疾患者抗血清起免疫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合成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及恶性疟原虫 (Pf)复合DNA疫苗的可行性。方法 :把HCV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PCX与Pf复合基因AB克隆到带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CAB ,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及家兔 ,检测其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及安全性。结果 :小鼠及家兔分别于免疫后第 6周及第 8周可检测到抗GZ PCX抗体 ,于第 10周达最高 ,滴度分别为 1:40 0及 1:3 2 0 0 ,但持续时间较短 ;免疫血清可识别Pf抗原 ;免疫动物还可产生针对GZ PCX融合蛋白的迟发性超敏反应 ;免疫后小鼠体重正常 ,肝脾脏未见明显肿大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HCV Pf双价多表位DNA抗原基因在小鼠及家兔中可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但抗体的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导小鼠体液免疫的反应。该复合基因包含了编码MSA1、MSA2和RESA上的T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同时加有IL-1和TT上的广谱T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该复合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产物(简称复合抗原)在有和无佐剂的条件下免疫BALB/c小鼠后,均产生了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抗可溶性裂殖子抗原的抗体。相反,用可溶性裂殖子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则不能产生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另外,经复合抗原免疫的C57BL/6小鼠也能产生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的 17区片段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分泌性的VR10 12 /TPA/HG MSP1 17和非分泌性的VR10 12 /HG MSP1 17)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和免疫血清对疟原虫生长的抑制能力。方法 以 2 0 0 μg/10 0 μl或 1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HG MSP1 17或VR10 12 /TPA/HG MSP1 17肌注免疫BALB/c或C5 7BL/6小鼠。用ELISA间接法测定小鼠血清的特异性抗体 ,用体外抑制试验检测免疫血清抑制疟原虫生长效果。结果 经 3次 1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HG MSP1 17免疫后 ,BALB/c小鼠和C5 7BL/6小鼠均产生了明显的HG和YMSP119抗体。但总体抗体水平不高。BALB/c小鼠经 3次 2 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的VR10 12 /HG MSP1 17免疫后 ,产生了较高的HG抗体 ,但MSP1 17的抗体无明显变化 ,经 3次 2 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TPA/HG MSP1 17免疫后 ,仅产生较低的HG抗体 ,无MSP1 17抗体的产生。用 2 0 0 μg/10 0 μlVR10 12 /HG MSP1 17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做体外抑制试验 ,结果抑制效果明显。结论 VR10 12 /HG MSP1 17比VR10 12 /TPA/HG MSP 17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 ,其免疫鼠血清能明显地抑制疟原虫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