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背景 1992年,报道经侧后路内窥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来,许多学者报告了经椎间孔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及疗效。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指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分为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两类技术。Yeung等发明的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系统是最早的完全内镜手术系统,最早的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使用YESS系统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进行的由盘内至盘外的操作技术,适用于椎间孔型及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对椎管内包含型突出及韧带下型椎间盘脱出也可以有效处理,但对椎管内脱出及游离髓核无法有效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2009年3月,对16例确诊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直视下气化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减压和松解受累神经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末次随访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65min;出血量20~180ml,平均40ml;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本组优12例,良2例,可2例.结论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3.
Kambin 及 Gellman [1]在1973年首次报道使用脊柱内镜,经皮从后外侧入路摘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髓核组织。Yeung [2]发明了 YESS 系统,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成为最早的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 )。YESS (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脊柱内镜系统的发明及其相应的 YESS 技术为现代经皮腰椎内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uetten 等[3]和 Hoogland 等[4]对 YESS 技术做出了改进,并由此发展为完全内镜技术( full-endoscopic technique )及 TESSYS 系统(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 )。PELD 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为椎间盘突出患者带来了福音。其微创性、有效性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已被国内外众多从事脊柱内镜的学者证实[5]。常使用的是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 ),其适应证包括旁中央型、椎间孔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但在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尤其是脱垂型及腋下型突出时,高髂嵴、肥大翼化的 L5横突、椎间孔骨性周界的阻挡、背根神经节及由椎间孔出行的神经根限制了工作管道的充分移动,致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非常困难。为了避免PETD摘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时遇到的困难,Ruetten 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6]。PEID具有手术入路解剖为脊柱外科医生熟悉,术中透视少,不受高髂嵴、椎间孔周界、背根神经节及出行神经根限制等优点[7],其与PETD一起进一步扩大了经皮内镜的手术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106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患者48例,接受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SLD)患者58例.比较两种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花费、恢复工作时间及返岗率、并发症、二次手术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时通过测量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腰椎曲度(Cobb角)、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评估腰椎稳定性变化.结果 PTED组及MSLD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花费、恢复工作时间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及返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和MSLD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3/48)和20.7%(12/58),PTED组少于MSLD组(P<0.01).3例患者行PTED失败或术后复发,择期行MSLD后症状缓解.PTED组和MSLD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6.7个月和17.3个月,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MSLD组术后3个月内腰痛VAS评分均高于PTED组.PTED组和MSLD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1.4%和9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患者术前、术后腰椎曲度无明显变化(P>0.05);MSLD组患者术后腰椎曲度较术前减小(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腰椎失稳.结论 PTED与MS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但PT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特点,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较小,是更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近些年来,微创脊柱外科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获得了显著疗效。其中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技术是目前创伤最小的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式。经皮内镜技术通过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窥镜在生理盐水持续灌洗下进行,可在直视下对病变椎间盘进行操作,因其操作全程在内窥镜下完成,故又称为全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2月至2009年6月,共计51例在我院行腰椎后路侧弯矫形选择性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T1加权像上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根据椎间孔的狭窄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以至于腰椎在矢状面上只能做很小范围的活动,即使使用激素、度冷丁也只能在短时间内轻微缓解,由于这种症状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很少见到,在这篇研究中我们把这种症状作为一个观测指标.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术前ODI指数、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的改善率经过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重度坐骨神经痛、性别经过Person χ2检验在各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在3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bb角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的病程、椎间孔狭窄的程度、术前的Cobb角同时影响术后ODI指数改善率.结论腰椎间孔狭窄程度较轻组,病程较短,Cobb角较小,术后效果较好.反之随着腰椎间孔狭窄程度加重,病程较长,Cobb角较大,患者术前ODI指数逐渐增加,重度坐骨神经痛出现的概率较大,术后效果较差.患者病程及腰椎间孔狭窄程度是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与双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脊柱的影响进行临床比较研究.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对我院腰椎行单节段固定融合术的302例及双节段固定融合术的215例患者从临床症状(Oswestry评分)、体征(腰椎活动度)、影像学(X线、MRI)三方面进行回顾性临床评估,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5-6年,平均随访3.5年,单节段固定融合组在Oswestry评分、腰椎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双节段固定融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以上的患者在术后1.5-2年均可获得椎间骨性融合;单节段固定融合组中有4例、双段固定融合组有2例在术后1年以上出现了邻近节段症状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单、双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术后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不大,对脊柱的活动度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对术前存在退变的相邻节段影响较大,可根据患者意见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决定是否同时行多节段的融合固定或弹性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刘海军  王欢 《癌症进展》2019,17(2):176-178,18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疼痛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共405节椎体)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联合组(采用PKP联合RFA治疗)患者164例,245节椎体,PKP组(单独采用PKP治疗)患者63例,160节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视觉模拟评分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5个月,联合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2个月,联合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均高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联合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1周、2个月、5个月,联合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患者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K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日常活动功能,更好地提高病变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腰骶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滑脱节段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8年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完整腰骶移行椎91例,男46例,女45例;年龄男48.3±12.5(28~85)岁,女48.4±10.6(21~68)岁。按Castellvi分类进行分析。结果91例共发现病变217处。腰椎间盘突出症共51例占56%,其中L3/4,2例占2.2%,均为Ⅱ型移行椎;L4/5,41例占46.2%(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25例,Ⅳ型3例);L5/S1,8例占8.8%,均为Ⅰ型移行椎。腰椎管狭窄症31例占34.1%,其中L3/4,9例占9.8%(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L4/5,11例占12.1%(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2例);L5/S1,9例占9.8%(Ⅰ型3例,Ⅱ型6例)。腰椎滑脱节段:L4滑脱25例占27.5%(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L3滑脱3例占3.3%(Ⅱ型1例,Ⅲ型2例);L2滑脱4例占4.4%(Ⅱ型2例,Ⅲ型2例);L1滑脱1例;各型均无L5滑脱病例。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节段均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Ⅱ型、Ⅲ型、Ⅳ型则只发生在L4/5节段和L3/4节段,L5/S1节段没有突出。Ⅰ型和Ⅱ移行椎以L5/S1节段狭窄及退变多见,L4/5次之;而Ⅲ型和Ⅳ型移行椎时腰椎管狭窄症于L4/5节段最多,L3/4次之,L5/S1节段没有狭窄,所有移行椎病例没有L5滑脱及峡部裂发生,L4滑脱最多,以Ⅱ型、Ⅲ型占主要,其次为L2、L3滑脱。  相似文献   

10.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9例为椎孔型,3例为椎间孔外型,L2/31例,L3/45例,L4/55例L5/S11例.手术方法 6例采用椎板间入路,3例椎板侧方入路,3例椎板间和侧方联合入路.结果 术后12例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确诊率较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1岁.并发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7例、心脏病4例.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19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多点开窗减压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均安全完成.平均随访2年1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9.1%.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内科并存症多,多节段退变和椎管狭窄者多.正确处理内科并存症,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情况恰当减压,能获得较好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临床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放或微创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9例病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5年,平均为19个月,术后均进行腰、腿痛VAS评分,JOA、ODI评分,结果较术前改善明显,影像学结果复查满意.术后症状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结论 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成年患者相似.保守治疗无效后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interlaminar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94例。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13~56(平均29.6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6.5(12~3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6.4±8.4)min。每台手术术中平均透视时间(0.5±0.2)s。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感觉肌力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1天、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40±1.12)分,(3.36±0.96)分,(1.86±0.99)分,(1.18±0.83)分,(0.78±0.62)分,(0.58±0.64)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8.40±0.95)分,(2.66±1.53)分,(1.98±1.00)分,(1.20±0.81)分,(0.82±0.66)分,(0.68±0.62)分。术前、术后1、3、6、12个月ODI指数分别为:51.88±8.88,33.22±10.33,23.46±7.47,15.10±5.72,10.38±5.93。术前与术后各时段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7%。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Among several other atypical clinical presentations, back and leg pain may ensue from a contained 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e present case concerns a patient whose back and leg pain were primarily thought to be orthopaedic or neurologic in origin.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small field of view, performed for the detection of a possibl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only partially showed a paraspinal soft tissue mass. Subsequently, recognition of this mass as a contained ruptured aortic aneurysm was delayed. The literature is reviewed concerning comparable cases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puted tomograms performed for possibl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hould also be screened for paraspinal disease and consequently, the applied field of view should be large enough to include at least the paraspinal psoas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改良PLIF术62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使用传统PLIF术30例患者,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45±1.25),(6.50±1.26);术后3个月分别为(12.55±2.33),(12.55±2.30);末次随访分别为(13.03±1.90),(13.87±1.56).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0±1.62),(7.87±1.62);术后3个月分别为(2.54±1.32),(2.53±1.28);末次随访分别为(1.09±0.27),(1.11±0.18);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内固定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改良组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1例双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改善不明显,行理疗处理.传统组2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有差异性,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住院时间无差异性.结论 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损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开窗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1年6月至2005年2月期间行双开窗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42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发现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同时出现双侧腰骶臀部症状或交替性腿部症状,且症状与影像学相符。对所有患者通过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Macnab评定标准和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分。结果42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9年,平均6.2年,随访患者JOA评分为(23.58±6.35);根据Macnab疗效标准,优3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85.71%,无同节段症状复发和腰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双开窗有限手术能彻底减压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且远期疗效好,是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