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血小板输注阈值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恶性实体瘤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由于恶性血液病及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周期频繁,或移植后细胞零期的出现,常反复出现血小板下降,因此可能需要多次输注血小板,这样就必须考虑血小板输注的阈值.笔者与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总结了112名造血干细移植前后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输注413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的应用效果,现将血小板输注阈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的依从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的依从性,并探讨血小板输注在更高阈值中使用的原因。方法:本研究调查了230例患者438次临床血小板输注事件,观察了将血小板计数10×109/L设定为阈值时的输注依从性情况,分析了血小板输注在更高阈值水平使用的原因。结果:82.2%的血小板输注严格遵循了输注阈值,96.3%的输注前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前血小板计数>20×109/L,其非依从性原因通常为出血。结论:绝大多数血小板输注严格遵循了血小板计数为10×109/L的输注阈值,在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输注阈值则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且出血程度为0级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后,出血改善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输注次数和输注量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略低于B组。结论对病情稳定且无明显危险因素的血液病患者,采用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血液病患者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需要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为ABO配合的随机血小板,由于单采的血小板中混有白细胞,血小板本身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I)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患者反复输入随机的机采血小板后,容易产生多效价的HLA-I和HPA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RPT).预防免疫性RPT的方法有很多,如去除输入的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输入HLA配合性血小板,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等[1],每一种方法各有利弊.我院自2007年11月起,对临床输注的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现将40名反复输血患者按输注血液是否滤除白细胞分为2组,观察其血小板输注效果和HLA-I抗体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同种免疫性抗体阳性患者术后血小板的输注情况。方法1)检测HSCT术前和术后HLA抗体、血小板特异性(HPA)抗体。2)移植术后采用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CDC)配合血小板输注,观察输注后患者的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CI)。结果1)术前HLA抗体阳性9名,强度为22%-72%,HPA抗体阳性1名;术后HLA抗体阳性8名,强度为15%-45%,HPA抗体阴性9名;2)输注术后血清CDC配合血小板9名,其中4名达到血小板有效输注;5名血小板无效输注;3)5名无效输注患者输注术前和术后血清CDC配合血小板,其中4名达到血小板有效输注,与其输注术前血清CDC配合血小板CCI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名术前HPA抗体阳性患者仍为血小板无效输注。结论HSCT前应监测患者HLA和HPA抗体及其强度,术前保存HLA抗体强度较高血清,有助于术后筛选有效的血小板供者。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小板输注被认为是对致死性出血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成为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标准方法。关于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各医院间实际情况变化较大。目的:对5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血小板输注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出现活动性出血所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归为治疗性输注,在没有出血表现的情况下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定义为预防性输注。根据24h血小板回收率和出血改善情况来评价不同血小板输注性质、自体或异基因移植类型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和55.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和平均血小板升高值分别为60.9%和26.8×109L-1。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的疗效无差别。回归分析中,凝血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血小板输注被认为是对致死性出血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成为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标准方法。关于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各医院间实际情况变化较大。目的:对5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血小板输注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出现活动性出血所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归为治疗性输注,在没有出血表现的情况下进行的血小板输注定义为预防性输注。根据24h血小板回收率和出血改善情况来评价不同血小板输注性质、自体或异基因移植类型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和55.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和平均血小板升高值分别为60.9%和26.8×109L-1。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的疗效无差别。回归分析中,凝血功能异常被认为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总结40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rn cell transplant,HSCT)患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的护理要点。认为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预防过敏反应及脂肪栓塞的发生,使用不带滤网的输血器;准确记录输入造血干细胞的量,严格遵守造血干细胞解冻的规章制度,是造血干细胞有效输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混合浓缩血小板(血小板A)、新改良白膜法混合浓缩血小板(血小板B)、单采血小板(血小板C)制剂质量以及对血液病患者临床输注效果。【方法】比较三种血小板制剂的实验室指标,根据输注目的分为预防性输注、治疗性输注,比较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判断预防性输注效果;比较输注前后出血分数,判断治疗性输注效果,并对不良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A所含血小板数量低于血小板B和血小板C,红细胞(RBC)混入量高于其他两种血小板(P<0.05)。三种血小板制剂白细胞(WBC)混入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输注时,同一组别内输注前血小板浓度低于输注后24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A后24h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C(P<0.05)。预防性输注131人次,输注无效率为22.90%,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其他疾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性输注时,同一组别内输注前出血分数高于输注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A后24h出血分数高于其他两种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A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高于血小板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C、血小板B部分实验室指标、输注效果、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优于血小板A,血小板B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供给不足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方法:将入院时出血程度为0级的ITP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和量、出血情况、输血小板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输血小板次数和量低于B组,A、B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ITP患者在无侵袭性操作的情况下,采用血小板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且可减少输注血小板的输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张楠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9):2690-2691
目的:通过观察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14例患者(577次)按血小板输注次数进行分组,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1~2次有效率为94.3%,3~5次有效率为81.8%,5次以上有效率为48.0%。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不同输注次数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反复输注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与防治300192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李敬兰,曹金霓随着血小板输血的广泛应用,临床上也发现不少病人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的回升值,止血效果也较差,即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refractoriness)... 相似文献
16.
陈新焰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3,4(5):124-125
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施行手术的患者和某些失血的患者确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 ,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亦广泛应用。传统的输血方法是输全血 ,但是 ,除新鲜血液外 ,库血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许多成分全部或部分破坏或损失 ,且有些病例应用全血也不一定适合 ,如按患者的需要输入相应的血液成分 ,则可取得疗效高与副作用少的效果 ,且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于是成分输血诞生了。成分输血始于 6 0年代 ,近年随着各种血细胞分离器的相继问世 ,发展迅速。现将机采血小板输注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优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相似文献
17.
18.
输注血小板浓缩液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 随着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和骨髓移植工作的开展,输注血小板的重要性已被认识,使用量逐年增加。血液病患者,由于反复多次输血,产生了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同种抗体;有的还存在某些非免疫性消耗因素,如出血、发热、脾肿大等,使得血小板输注后的上升值明显低于预期值,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 toPlatele Transfusion)。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重视。为此我们观察本院部分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