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过滤法去除白细胞的效果及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全血中的白细胞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去除白细胞血液;我国现已逐渐推广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如过滤法、洗涤法等。本采用过滤法去除全血中自细胞并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少临床输血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提倡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方法血液成分在去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质量检测,数据以x±s表示。结果血液去除白细胞以后有效成分的回收率达86%以上,白细胞残留量在1.32×106/U以下,血液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小于530mg/L,无溶血现象。结论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质量较好、外观色泽鲜、含氧度高、输注流畅,输血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正>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主要手段之一,有时是不可替代的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是影响临床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包括血小板输注无效在内的同种免疫、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ALI)、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与输入白细胞密切相关[1],因此去除白细胞输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去除  相似文献   

4.
1 研究计划摘要 研究显示,许多相关的输血反应及输血后的感染疾病是由血液中的白细胞所引起的,为了降低输血治疗造成的不良反应及疾病感染,去除治疗用血制品中的白细胞含量是主要的目标;故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与市售商品不同的材料,开发出高效能的红细胞专用去除白细胞(简称去白)过滤器.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过滤器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更占有独特的地位。未经处理的全血或血制品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而由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仅次于过敏反应,居第二位[1],常见的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耐受、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性病毒感染等。为了减少其不良反应,去除白细胞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而滤过是最有效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利用白细胞过滤器可去除99.99%白细胞[2]。一般来说,去白细胞血液适用于所有的输血者,特别是有严重的输血发热反应史、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血液病在化疗中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的患…  相似文献   

6.
去除白细胞血液临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治疗中常伴有不良反应,尤其是输入含白细胞的血液常引发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传染病等,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输血疗效,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复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含有白细胞及白细胞分解的细胞因子的库存血液所致.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和普及去除白细胞血液产品,旨在减少和降低含有白细胞血液引发同种免疫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疗效.为较客观地评估去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我们对1999年以来石家庄地区部分医院使用去除白细胞血液产品前后一段时期,引发的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情况作了回顾性调查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去除及减少血液及其制剂中白细胞,可有效降低输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器官移植手术得到了普遍开展,对输血医学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去除血液中白细胞,可明显减少白细胞介导的输血反应,对于提高临床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集至该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 87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6例,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1%。输注冷沉淀的不良反应率发生最高,为1.27%,全血次之,为0.56%,悬浮红细胞为0.44%,冰冻血浆为0.32%,血小板为0.27%,滤白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均为0.00%。输血次数1、2、3、≥4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9%、0.27%、0.66%、1.24%,不同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者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0.29%。输血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5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3.09%。结论输注去除白细胞血制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安全输血主要涉及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白细胞有关,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能有效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输血后传染病,从而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本院自1996年开始试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的成分血(浓缩红细胞),至今已在临床中输用了8150U,占总用血量的24.3%,明显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对1999—2000年本院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去白细胞成分血的情况作了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NHTR)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需行输血的6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未去除白细胞的普通红细胞悬液,而观察组给予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分析两种红细胞悬液的常规指标;输液患者总体、不同保存期(7、14、21d)、不同输血次数的FNHTR发生率情况。结果除白细胞和血小板外,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且不同的保存天数对两者的常规指标没有影响;观察组总体及1次输血(P<0.01),2~3次和3次以上输血(P<0.05)的FNHT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尤其在预防因多次输血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滤器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用白细胞滤器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将受血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67例,使用白细胞滤器进行除白细胞输血,对照组82例进行非滤器的输血。由输血科专人负责,临床各科 护士观察记录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的各种反应。结果 发生NHFTR观察组14例次,对照组251例次P<0.01。 观察和中NHFTR发生与输血次数有关系P<0.01;对照组中NHFTR发生率随输血次数增多而明显增高P<0. 01。结论 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成为现代输血趋势,它操作安全简便、无毒副作用,明显降低了 NHFTR等多种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过滤白细胞血液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过滤白细胞血液在临床输血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451名接受输血的病人进行观察,其中以241名输注采用一次性去除白细胞过滤器过滤白细胞血液的病人为观察组,210名输注非过滤白细胞血液的病人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0.4%,对照组为3.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注过滤白细胞血液能够减少输血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4.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机理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在临床输血中十分常见,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发生机理有多种可能,但主要是由于输入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中含有白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输血患者实施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4例我院所收治的输血患者,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27例。其中参照组行常规输血,实验组通过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输血,对比2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发热、过敏、血红蛋白尿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3.70%)低于参照组(22.22%),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避免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去除血液及其制剂中白细胞可有效地减低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效应及传播输血相关病毒的危险。采用白细胞专用滤器 ,可去除血液中 99 9%的白细胞 ,可明显减少白细胞介导的输血反应 ,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病毒及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在1995年至1998年11月间,在耶鲁的纽黑文医院25%红细胞输血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保存前或床边去除白细胞(选择性的去除白细胞,SLR)。在1995年1月至1999年7月,30%血小板输血是床边过滤去除白细胞。为了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在1998年11月至1999年12月红细胞输血及1999年7月至2000年1月血小板输血全部改为保存前去除白细胞(UPL)。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  相似文献   

18.
外科手术患者接受同种异体输血常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而使感染以及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增加。有文献认为,这种炎症反应是由输入血液中残余的白细胞污染引起的,进而假设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进行输血可能降低这种炎症反应。近日美国研究人员评价了采用去除白细胞血液输血,对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他们采用单中心、双盲随机化对照研究,分别于24h内对刨伤患者给予去除白细胞血液输血与常规非去除白细胞血液输血。研究共纳入了286例患者,将28d内发生感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作为观察终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 594例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输注的血液成分、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反应类型等的关系。结果在15 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35例,反应率为0.22%: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女性、输血史、内科及妇产科受血者、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不同血液制品与反应类型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65.72%。结论年龄、性别、输血史、病种、不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注等因素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加强预防和监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去除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输血可因输入同种异体血液及其制剂而导致白细胞介导的输血反应及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播。去除血液及其制剂中白细胞则可有效地减低免疫抑制效应及传播病毒的危险。成分血液因制备时采用白膜法,通常可去除全血中2/3的白细胞。采用白细胞专用滤器,则可去除血液中99.9%的白细胞,可以明显减少白细胞介导的输血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白细胞去除可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另外,白细胞去除对治疗心外科病人因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和器官再灌注损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和神经性疾病等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