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血液安全包括献血者安全和受血者安全2大部分,受血者安全又包括血液成分安全和临床输注安全2个部分。以1996年建立的输血严重伤害监测系统(SHOT)为标志,英国血液安全的系统治理和持续改进已有逾20年进程,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血液输注安全是承载血液安全的"最后1公里"。英国聚焦输血安全的临床指南——《血液输注指南》(以下简称英国指南)于1999年由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BCSH)新近发布了《胎儿、新生儿和大龄儿输血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2004年发布的同名指南做了更新[1]。《指南》分为临床输血和血液成分与输血前检测  相似文献   

3.
1208例临床输血合理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用血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方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依据,对我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住院患者输血病历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成分血中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75.5%、33.8%、100%和100%;内科系统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达到91.1%、49.9% 和100%;外科系统各成分输注合理性分别为49.4%、20.1%和100%;不合理的"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达到32.4%和33.2%.结论 内科系统对除血浆外的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掌握较好,而外科系统对输血指征的掌握欠佳.对血浆输注的随意性和习惯输注"搭配血"的现象说明临床医生合理用血的观念不强以及输注全血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实施单采血浆站全面质量管理保证血液制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是现代临床医学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这样1门新学科.随着对输血医学的深人研究和输血医学的快速进展,人们认识到血液制品在临床上的用途比血液更加广泛,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输注血液制品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如艾滋病、各型肝炎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血液制品的原料来源于单采血浆站采集的健康人血浆,因此单采血浆站在采集血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就直接影响着血液制品的安全.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和<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单采血浆站的质量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英国辐照血液使用指南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新近对1996年发布的《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与血液成分γ辐照指南》[1]做了更新,发布了《辐照血液使用指南》(简称《指南》)[2],从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血液病房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法 对本院2011年儿童血液病房所有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悬液、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血液病房全年成分输血763人次,占儿内科(不包括NICU、PICU)输血人次的99.2%.输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去白红细胞,分别占65.15% (497/763)、19.0%(145/763)、9.57% (73/763).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2)病因主要为地中海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6.90±9.87) 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15.92±8.05)×109/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65.54±11.75)g/L,输注血小板成分时Plt平均(7.29±5.22)× 109/L.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输血指征与诊疗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3.3%、91.1%,输注血小板时输血指征符合率分别为73.1%、77.7%.地中海贫血患儿输注红细胞成分时Hb平均(75.97±11.56)g/L,与地中海贫血诊疗指南比较,输血指征符合率仅为9.35%.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其中,红细胞悬液发生不良反应1例,血浆1例,其余11例均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7.53%).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通过对症治疗均缓解,顺利完成输注,无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成分输血是血液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成分输血指针,节约血液资源,同时又保证有效治疗患儿,提高血液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3编制说明3.1背景自2004年BCSH同名指南发布以来的10余年,有关小儿输血的研究证据几乎没有更多的积累,但还是发表了一些与小儿输血决策相关的研究和英国全国性审核报告;另外,其他相关指南,如新生儿黄疸管理和CMV血清学阴性血液成分的要求也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2004版指南做出修订。3.2目的和范围1)《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胎儿、新生儿和其他小儿输血管理的明确指导意见。《指南》代  相似文献   

8.
ABO不相容输注错误仍是主要危险之一,来自英国输血严重风险(SHOT)的血液预警计划累积的资料显示,超过70%的严重危险来自错误血液的输注.ABO通用血液的供应将简化后勤、降低安全保障成本和消除由ABO不相容引起的输血错误.  相似文献   

9.
正英国血液学会(British Society for Haematology,BSH)新近发布了《血小板输注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2003年发布的同名指南做了更新~[1]。《指南》给出了各种病情的血小板输注,包括预防性、侵入性操作/手术前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40余条推荐意见,还附有血小板输注原则、风险、  相似文献   

10.
成分输血是输血现代化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18年英国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医生Blundell第一个将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出血的产妇后,输血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小的医疗手段,救治了大量患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丢失的是什么血液成分,都输注全血。随着血液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输血实践,人们发现输注全血会产生一些弊端。目前,医学界已将成分输血临床应用的比率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血液的保存和管理,血液成分的分离,对献血者的检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1].尽管血液从献血者血管到患者血管有着众多安全保障,但是如果血液采集人员、成分制备人员、血液检测人员在某个环节未按操作规范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就会有一定的危险性,采供血各环节的核对是涉及多科室、多人员的复杂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会引起安全隐患.2009年是<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督导实施的第3年,在建立制度并持续改进的操作过程基础上,我站对涉及的科室采用关键点核对控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其发生原因与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至2015年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后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内共有17 592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8例次,发生率为0.33%。输注单采血小板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02%;其次是输注血浆制品,为0.49%;输注悬浮红细胞则相对较低,为0.18%。输注不同血液成分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P<0.01)。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构成比较高,为63.8%,主要以输注血浆制品、单采血小板者多见;而发热反应构成比为36.2%,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常见。我院输血不良反应逐年有所下降。结论: 加强输血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特别要避免血浆与红细胞配套使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血液信息管理需要,我国已在各血液中心及中心血站实施了血液自动化管理,并与相应的省级医院及部分市级医院的输血科联网.但仍有部分地区尚未联网,只能采用手工方式进行管理,难以适应国家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对临床用血相关资料保存至少10年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输血安全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15.
范朝瑜  李敏 《临床荟萃》2004,19(4):208-209
现代输血技术已进入成分输血时代,随着成分输血的兴起与发展,相继缓解了血液供需矛盾.根据不同病情、不同个体和不同需求进行成分输血,将起到安全、高效的治疗作用.广西地区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G-6-PD)的高发地区,我科在1998年对溶血性贫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RBC)并与同期输注全血的患者进行比较,用客观数据显示洗涤RBC的显著疗效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疗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输血成为临床关注的内容,如何进行患者血液保护是临床及输血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血液保护技术的发展,赋予了自体输血技术与操作模式新的理念和创新;医学新技术的应用使自体输血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自体输血在患者血液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外周血血液成分分离、血液延长保存、氨甲环酸止血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种自体输血方式的联合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自体输血内涵,自体输血应用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拓展和创新。在发展自体输血的同时保障输血安全仍是第一位的,自体输血新技术的应用需要进一步规范并修改相应输注标准和指南,以便为自体输血新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发挥节约用血,提高输血安全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胡斌  赖俊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34-3834
目前常见的各种血液和血液成分均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FNHIR),据报道在多次输血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5%~37%<'[1,2]>,此外,还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等.为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和治疗效果,我院2007-09-01起在输血治疗时使用白细胞滤除器滤出血液中的白细胞,预防输血反应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院是一所拥有1 200余张床位、年手术超过2万人次的综合性教学医院,为对本院临床医生的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FP)输注规范性进行评估,我们调查了近期所有在住院期间接受FP输注的病历,结合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1]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外重要的循证输血指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景长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648-5649
输血可以补充患者血容量,还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播传染病,必须提倡合理输血和成分输血,即只给必须输血的患者输其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滥用而使患者冒不必要的风险,这已经成为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成分输血即单用血液的某种成分进行输注.具体说,将全血用物理化学方法把各种成分(如细胞、血浆、血浆蛋白、血小板等)进行分离、浓缩和纯化,制成不同成分,按不同的需求输给患者[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住院患者输血全流程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以规范输血管理,提高输血安全。方法 依据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系统,从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实施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再审查3个步骤进行循证实践。检索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国立指南库、国际指南协作网、JBI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Up to Date、PubMed、CINAHL、Embase、美国血库协会、英国血液和器官捐赠管理部、英国输血学会、澳大利亚国家血液管理局、医脉通,获取输血全流程管理的最佳证据,采用JBI证据预分级和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进行质量评价后转化为临床审查标准。结果 证据应用后护士输血相关知识得分、输血全流程操作规范率和输血护理文书规范率均高于证据应用前(P<0.05),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由基线审查时的1例降为0。证据应用后9项审查标准执行率均高于证据应用前(P<0.05)。结论 基于最佳依据的输血全流程管理实践,可提高护士输血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输血全流程操作规范率和输血护理文书规范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